凌晨品完几首陆诗后,忽然好奇起我在中学时为何对诗词缺乏兴趣,甚至惰于背诵,乃搜了下高中的必背诗词名目,未想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首现代诗——《雨巷》,读过一遍后,不禁异讶,技法与结构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又数遍,不能移目。奈何那些底蕴深厚的民国学者相继陨没后,现代还能写出好文的人太少,白话诗从此衰颓。而即使是过去的好新诗,又因其特征就过长而不易背,亦不够精练,使得人们还是更愿意接触古诗、吟咏古诗,这就注定了受众人群大多是舞弄文墨的大学生或装神弄鬼的文青。热衷于此的人变少,且社会的精英更多的都忙于实业,那么这条赛道自然难出人才。文道不昌,诗界不振,由此可知矣。
这几天我脑海里常常浮现出『欲卸轻装浅泊舟,塔形依旧枕清流』之句,深入我心。过去每每游于旧景,常常不禁神飞伫立,遥望起怀,而有物是人非之感,惆怅不已。是以初见此句时,便恍忽间置身其中,相与共鸣,这种言微旨远的魅力,是现代诗给予不了我的。
之前我看到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的一段视频,他在里面说自己曾经招生时,上午很多人经常来问他『哲学有什么用』,他起初还会讲可以学到一些思考方式什么的,但别人都不感兴趣,只在意能不能找好工作,于是他便也懒得回答了。到了下午又有人来问,他干脆直接说『没用』。而对方听闻他这么说后,疑惑问他:『没用你还坐在这里干嘛?』他无言以对。再后来有一次他和老同学一起去深圳,看到一处工地的建筑上有一幅标语,上面赫然写着两行字: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在那一刹那,他感到这两行字就是在针对他的,『因为哲学就是空谈,我可能要误国,我真的是被他震动了。然后我就在思考,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在当时的80年代,我有什么理由在书斋里面研究哲学呢?』
几天前我就问w和d,『哲学有什么用?』,他们一致认为没用,而身边的人也基本对其兴趣寥寥,评价不高。且就以我所接触过的哲学爱好者而言,确实几乎都是空谈,也不见增长了增长了什么智慧,甚至丧失了精练表达的能力,反受其害。说白了,世界的发展最终还是得靠实业,不能指导实业的思想都是无用之谈,古人说『文以载道』,文章又为『儒者末事』,其仅为工具而已。今天不少人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甚至哲学上,天天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自谓什么虚无主义,已经愈发魔怔。若读了大量文学或哲学甚至哪个学,对自己立言立志立行都毫无帮助,那就别搞了,纯纯浪费时间。
这几天我脑海里常常浮现出『欲卸轻装浅泊舟,塔形依旧枕清流』之句,深入我心。过去每每游于旧景,常常不禁神飞伫立,遥望起怀,而有物是人非之感,惆怅不已。是以初见此句时,便恍忽间置身其中,相与共鸣,这种言微旨远的魅力,是现代诗给予不了我的。
之前我看到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的一段视频,他在里面说自己曾经招生时,上午很多人经常来问他『哲学有什么用』,他起初还会讲可以学到一些思考方式什么的,但别人都不感兴趣,只在意能不能找好工作,于是他便也懒得回答了。到了下午又有人来问,他干脆直接说『没用』。而对方听闻他这么说后,疑惑问他:『没用你还坐在这里干嘛?』他无言以对。再后来有一次他和老同学一起去深圳,看到一处工地的建筑上有一幅标语,上面赫然写着两行字: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在那一刹那,他感到这两行字就是在针对他的,『因为哲学就是空谈,我可能要误国,我真的是被他震动了。然后我就在思考,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在当时的80年代,我有什么理由在书斋里面研究哲学呢?』
几天前我就问w和d,『哲学有什么用?』,他们一致认为没用,而身边的人也基本对其兴趣寥寥,评价不高。且就以我所接触过的哲学爱好者而言,确实几乎都是空谈,也不见增长了增长了什么智慧,甚至丧失了精练表达的能力,反受其害。说白了,世界的发展最终还是得靠实业,不能指导实业的思想都是无用之谈,古人说『文以载道』,文章又为『儒者末事』,其仅为工具而已。今天不少人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甚至哲学上,天天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自谓什么虚无主义,已经愈发魔怔。若读了大量文学或哲学甚至哪个学,对自己立言立志立行都毫无帮助,那就别搞了,纯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