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1,394贴子:6,150,765
  • 1回复贴,共1

《中国历代zz得失》(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8-06 21:44回复
    今日看了下《中国历代zz得失》,看了一半的内容,所以就先谈上半本(汉唐)在讲什么。
    这本书在政治结构的讲述上,有一条很明显的主线,即围绕着皇帝与政府的关系来展开。为什么呢?因为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一直都是皇帝专制,百官、庶民及天下皆受其统御而唯命是从,整个政治生态极为压抑。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有必要围绕二者关系脉络进行阐述,澄清这一误区。
    西汉时,皇帝与宰相各有一个『秘书处』:皇帝的秘书处有『六尚』,宰相的秘书处有『十三曹』。从职能来看,前者很明确只管皇室事务,后者才为总理全国政务;而宰相又统领十三曹,那么自然就是全国政务的总管,即为政府的首脑。
    又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宰』,其实就是先秦时极为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主官,本为内务管家;后来却因整个天下归于一家,就顺势兼任外廷首脑(其他内务官也摇身一变,成为政府要员)。而这一特点,造成宰相既管政府,又管皇室。所以理论上,皇室也在政府管理之下。
    但注意,也仅仅是『理论上』,因为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啊。为何不明文规定呢?因为作者认为,中国向来喜欢留有余地,以备随宜应变。所以皇帝若强势,宰相就退而无权,外廷官员则直接听命于皇帝——汉武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但皇帝软弱呢?好问题。所以汉武帝为了避免死后宰相权势过大而左右国家,特地任用外戚来制衡宰相;此后相沿成习,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好办法』。而也正是因为不成文,所以外戚和宰相易在职责模糊的领域发生冲突,造成后来混乱的政治局面。
    有鉴于此,东汉光武帝把宰相的职能进一步分化。在过去,三公是宰相、太尉、御史大夫,但太尉只管军事;御史大夫是担任宰相的跳板且实为宰相的监察助手;因此宰相一人权力极大,地位极重。于是光武帝把三公改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各管三个卿。过去的御史大夫(大司空)本来还监察皇室,现在只能监察外廷,即政府再难管到皇室。后来光武帝干脆收三公之权于自己手中,从此三公位高无权,皇帝成为了政府的首脑。而皇帝的秘书长——尚书,其权势自然水涨船高,权重超越三公。当然,弊端也随之而来,国家运转过于依赖皇帝的个人能力,而皇帝又不能随便换人。若遇乏能之君,则国事不堪设想。
    到了唐代,皇帝把过去拿走的宰相职能还给政府,而政府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说汉代的宰相是领袖制,那么唐代则为委员制——把宰相的职能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大机关,每遇国家大事,共同开会讨论来决定。监察权也从宰相之下独立出来,即不从属于三省。
    唐代凡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但皇帝并不亲自拟敕,命令实际上由中书省拟定,皇帝只负责画敕,再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而为了避免门下省驳回诏书,在定稿时二省官员都会在政事堂开会,统一意见。也正因此,哪怕是皇帝发出的命令,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亦不能被下级官员承认。武则天就曾未过门下省的程序而直接发令,被刘祎驳斥:『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
    当然毕竟没有明文规定,所以皇帝也会直接画敕传命,只是因为心虚不敢用朱笔而只敢用墨笔书『敕』。而经这种经非正常程序受封的官,亦被人瞧不起,讽为『斜封官』。
    可见宋代之前的政府自有体系,皇帝并不能随欲干预政府,也不能直接独断朝政,受到很多程序上的掣肘。
    未完待续…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8-06 21: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