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克这个东西,很多读者都能建立一个大致轮廓
那就是,无。
但是很多人对克的这个无的理解,是硬加上去的无。
所谓近视眼拿着眼镜找眼镜。
…………
很多人忽视一点,克的无是观察得出来的,是直观的无,不是你上来就捧着个结论装出来的一个态度。
关于重践轻思,已经堪称大奸似忠的典范了……这个观点非常流行,因为省劲,是个阿猫阿狗的都可以哼哈两声,说其他人只会用头脑,暗示就算他不会用头脑以外的东西,起码不会用头脑白费劲。
类似于昆特牌的天气牌
克的结论不在于这个结论带给人的一般印象,而在于得出结论的过程。很多人只会复述最后的结论的文字,但是从一个个讨论的过程中啥也没学到……最后就剩个态度,无论你说啥,他都只会用这个态度来强行归零。
…………
克的文字记录一定要去体会这个讨论的过程。某种意义讲,非讨论型的文字材料都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单方面叙述的意思可以说读者就算你很认真的去读,也得不到什么太有用的东西。不是读者的问题也不是克的问题,文字这种东西只有在交流,特别是对一个内涵进行非常精确的交流的时候,才有意义。而在对话型文字材料中,可以看到双方是如何衔接这个意思,又是如何去误解对方 ,误解之后又是如何澄清的,这才能获得明确的意义,有了明确的意义才有可能说去结合个人体会。——你连确切的意思都没有,你体会啥,又实践个啥?
很多读者上来就说,整那头脑的没用,关键看实践……一问连个意思都没吸收明白(一堆碎片,每个碎片还不确切,连个基本轮廓都架构不起来,更别提核心性的深入了),你实践了个啥。
当然还有读者认为,这种东西(指形而上的东西)是一个人一个看法,克的语言纯当一个参考……这就是泛智主义,他也不是反智,但是他对于智没有层级的观念,泛泛主义……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读者自己的问题。
…………
读者自己的问题是啥呢,第一就是缺乏对自己思想或精神的自我观察,没有观察就没有印象嘛,他不知道自己的精神里头是个啥……任何缺乏心理、精神自省经验的人,就是那些真正努力去尝试搞清自己的人,接触克这一类的东西的时候都有这个问题。只会对这些观念作泛泛认知,里边的和外边的东西他看成是一个深度的,然后又搞在一起,就是这样。
第二,就是如果开始能够把灵修啊或空性这一类的东西,算是在脑子里单独建个文件夹,也就是初步能够将其意义和内涵,从深度和关系属性上和其他的素材区分开了……他面临的问题就是能多大程度上通过观念化,来吸收和重组外部摄取的意义:你脑子里浮现的未必是人家的意思啊,我说的不是玄而又玄的境界问题,说的就是普通语言就能达到的明确。譬如克这个东西,只有对话型的文字素材,才可能搞到一些明确的意思,有人看那什么克自己写的感想、手记,还有各种演讲,他以为是第一手材料,拼命在那感受意境,没有用,平面化的字谁说出来都一样,只有交错的、反复确认的过程才能得到更精确的意思。这里呢,每个人的理解又有差距,就在于每个人的脑子容纳某种特定观念的空间不一样,有的人小,只能呈现简单的意思,有的人大,可以放连贯、冗长的意义。
第三,到了这一层才是涉及到所谓的实践问题。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文字的确切意思确实没有什么拓展空间了,就是说对方就是这个意思,或某个意图,你没有搞错,或者没有做太宽泛的理解以至于没卡到点上……但是你没有那个文字对应的某种没说出来的意思所对应的体会。但凡你能搞清、明确精确意味的,表示你用了体会去从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里把其概念化的区分出来,但是有些东西属于没说出来的关系或联系,就是说对方说的话,可能他的某一部分意图,事情和事情的细微的逻辑关系的倒置等等(包括文字没说出来的部分),你能够吸收,然而某种只有通过体验才能理解的关联是缺失的,譬如一个人可以学习很多关于狗的知识,但是有些东西是只有你成为一条狗才会理解的东西你一定会从这些文字表达中漏掉(包括文字没有表达出来的部分),因为有些内在联系并不可能全都表达出来。
………………
我举个例子,提问者问,怎么观察观察者?克说真正的观察发生的时候就没有观察者了。提问者又问,那如果真正的观察发生的当刻,观察者还存在么,还是说刚到观察状态的时候观察者还在,下一秒就不在了。克说当真正的观察发生的时候,就没有了要去观察什么的这种念头。
在这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到,在语言交流的领域里,文字只是观念、认知范式等内容的一种演绎,因为文字是代表概念的工具,文字发明出来只能是用一些明显的东西来唤起对整个意思的一个代指……简而言之,文字没有说出来的部分才是人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这个提问者其实一直不愿放弃的就是“一个东西作用另一东西”的这种物理认知观,所以当克用了类似于“观察者”这种概念的时候,他会认为这是一个“‘被作用”或“可以作用于其他东西”的对象所以他才会通过这种物理认知观的试错法,来琢磨克所说的概念的确切的认知范式,就算克之前强调过不要把物理概念代入心理,这个人还是要透过物理的方法的试错来接近克所说的心理领域是什么意思。因为这就是他认知抽象关系的方法,他没有别的方法。这也是尊重事实的体现,我们很多读者就缺乏这种讨论的精神,上来就开悟了或者已经无了,或者开始作诗了,那还有啥可讨论的啊。
那么克的这个回答其实就是在说,否定了提问者的思考范式,观察者是一种“欲加于其上”的思想境界,而提问者就处于这个境界,所以对于这个提问者来讲,就算你强调是“真正”的观察,他也没有概念,在他的脑子中,有黑猫比白猫白这种管,当你跟他强调不够黑,他知道是什么感觉,他有这个区分的概念。当你跟他说“真正”的观察,他没有这个概念,他会在思想的境界中,仍旧认为有一个比目前的观察“更”真的观察,而这个“更”就代表了他的思想境界,他没法理解没有这种“更” 的时候,就是真正的观察……而在那个时候,哪还有观察者呢,毕竟观察者就是这个“更”。所以可以看出,只看平面的字面意思,读者根本不可能理解克的这些语言的意义。
这个提问者就处于第二层,他能提出这个提问,就说明他有意识的建立起一个独特的内涵分类来,我看到的很多读者连这种基本的“意图锁定”都做不到,也就是没有高质量的提问。那么这个提问者继续发展下去,他起码能精确的建立起这个内涵分类,不会再提出,如何观察观察者这种外行问题了……但是譬如当克提到完整、喷泉、寂静、火焰之类的时候,他就不会明白什么意思(而且这种知道自己不知道本身就是一个内涵分类),这不是靠解释就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