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经常有人会问的一个问题,山西晋城市的驻地为什么在今天的城区,而不在高平市,或者阳城县?下面我就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晋城市的驻地为什么只可能是今天的城区,而不是别的地方,以及城区经过怎样的变迁,是如何成为晋城市目前下辖1区、4县、代管1县级市的老大的。
============
============
1、基础知识:地级市产生的源头
============
============
欲了解晋城市驻地的变迁,必须先了解地级市这个概念,地级市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
============
地级市这个概念,其实不是在今天的才有的,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不过当时不称之为地级市,而称呼为”郡“。
============
============
秦统一六国后,将全中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下辖若干个县,其中的郡就充当了今天地级市的职能。但是当时的郡划分的很大,比如上党郡统领晋东南的14个县,会稽郡统领今天浙江的20多个县等。郡可以说就是今天地级市的雏形,当时的主要行政区划也就是郡下领县的制度,简称为郡县制。
============
============
到了秦代以后,基本依然实行的是郡县制,不过这时候的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所以又进行了新的调整,简单来说就是大郡分小郡,比如汉代,从太原郡分出了西河郡,从上党郡分出乐平郡,从雁门郡内分出新兴郡,三国魏时期,从河东郡分出平阳郡,西燕时期,从上党郡分出建兴郡。以及从会稽郡分出吴郡等等。
============
============
也就是说,后期的许多郡,其实都是在秦代郡的基础上,在不同的时期从原来的母郡分出来的,只不过分出去的时间不竟相同罢了。
============
============
经过大郡分小郡的一系列调整,则进入了隋唐阶段的“改郡为州”时期,州取代了秦汉时期”郡“的职能来管理各县。时间又经过了几百年,到了明清时期,”升州为府“阶段,这时期”府“又取代了州,和郡的职能,来管理下属各县。(其实州领县制不始于隋唐时期,而始于北魏,不过到了隋唐时期才日趋完善罢了,这是后话了,暂且不表。)
============
============
那么既然是郡、州、府来领县,谁又来管理郡、州、府呢?秦代是由内史(中央)来直领的,汉代因为郡分的越来越多,所以设置了”州刺史部“来领郡,到了唐代依山川行便,改以道来领州(府),全国划分为十道,每道下辖若干州,州再下辖若干个县。比如河东道(今山西)之泽州(今晋城南五县),这个河东道也是在那个时候所产生的,到了宋代改道为路,金代沿袭不变,元明清改以省来领导州、府,州、府再领下辖各县。这便是明清时期省、府、县管理制的由来。
============
============
是不是和今天的省、市、县很像?其实明清的府的确就是充当了今天地级市的职能。
============
============
但这样的管理制,在1911年因为武昌一声炮响,而嘎然而止,1912年民国建立,结束了清王朝的260余年统治。至1913年,北洋正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简称为”划一令“,全国府州厅一律撤废,仅保留县,省下设置若干个道,改以道来领县,改省、府、县管理为省、道、县管理制。
============
============
1927年老蒋北伐成功后,又废除了道,改以省直辖各县,后期因为事务繁琐,管理不过来,才又在省、县之间设置了行政督察区,各省设置若干行政督察区来管理各县,行政督察区的名称初期以序号命名,例如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后期则全部改以驻地命名。在此同时,市的雏形也产生了,它一般是从县的中间分出许多人口大镇来设市的,有的是直接分出县城来设的市,在这一阶段县与市是同级的,县的地位甚至高于市。
============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行政督察区为专区,1971年又改专区为地区,其管理机构称为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行署,例如晋东南专区行署等。
============
============
专区行署下分设有县和市两类行政区,这时候的县和市也基本是平级的,分为省辖市和专区行署辖市,所设置的市的办法,基本是从原来县的一部分例如工矿区,或者县的某个工业镇,分出來设的,市不领县,有的隶属省管,有的隶属专区(地区)行署管。分别称为省辖市,和专辖市(后期改为地辖市)。
============
============
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市管理的基本是工业地区,县管理的基本是农业地区。
============
============
在这个阶段,有过一次市管县的尝试,那就是59年到60年代初期,允许一部分省辖市管理周边1到2个县,但60年代后,因为缺乏经济基础,所以市领县制度又很快降温,全部恢复了专区管理县制。到1983年左右,伴随改革开放,全国才正式实行市管县制,大概分为两波:第一波为1983年,其具体办法是,将原有的地区撤销,省辖市改称地级市,同时县级市升为地级市,原来的县级市改设为市辖区,地区行署下辖的各县划归地级市管理。有的一个地区拆分为两个地级市,有的则单设为一个地级市,这一波称为撤地设市。第二波则到了2000年左右,具体办法是直接将原来的地区改设为地级市,原来地区下辖的县级市,改设为地级市所下辖的区,这一波称为地市合并。
============
============
以上这便是今日地级市所产生的由来。
============
============
第二章引言:既然地级市的概念源自秦汉时期的郡,而不是今日才产生的,那1985年起诞生的晋城市的概念自然也不会是今日才有的,而源自古代的郡,所以欲了解晋城市作为郡级行政区驻地的变迁,必须先了解晋城市在历史上做为郡级行政区产生的由来。
============
============
2、晋城市作为郡级行政区的由来
============
============
本章节紧扣百度贴吧”晋城“吧置顶贴“晋城市从古自今形成的由来”一贴,没看过的赶快去看,在此不再赘述。
============
============
简单来说,晋城做为郡级行政区诞生自很早以前,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即公元386年,西燕慕容永分上党郡所置的建兴郡,其在当时下辖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五县,郡治阳阿县。此五县不产生于东晋,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东晋只是从上党郡分出划归新设的建兴郡而已。简单来说境内东部丹河流域北、南分设有玄氏、高都两县,西部沁河流域北、南分设有端氏、濩泽两县,中部的长河流域设阳阿一县,此即是当时的五县,当时的建兴郡其管辖范围已经与今日晋城市所下辖的六个县区基本一致了。
============
============
注意上面提到了“东晋”和“西燕”两个纪元,一个时间点为什么会有两个纪元呢?这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讲起,西晋时期,司马炎结束了三国时代魏、蜀、吴割据的局面,完成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但没过多久,因为八王之乱,又陷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西晋王室迁徙到南方的临安建立了东晋,北方空虚后,匈奴、鲜卑、羯、氐、羌即所谓的五胡纷纷入主中原,建立了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成汉等割据势力。之所以用“前”这个名称冠名,是为了与春秋时期的朝代相区别,例如前秦即今天的关中一带,为了与春秋时期发源于陕西的秦国相区分,前凉即今天的甘肃一带,前赵即今天的河北山西一带等,为与春秋时期的赵国相区分。
============
============
在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征服北方各割据势力,完成北方的基本统一,但却在南争东晋时,于淝水之战,被谢安和谢玄所领导的军队所打败,北方再度陷入纷乱之中,被前秦裹挟到长安的慕容垂,跑到河北建立后燕,公元386年,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河东王慕容永亦率众东迁,从长安跑到今天的山西,建立西燕,定都长子县,划设上党、太原、武乡、建兴、西河、新兴、平阳和河东共八郡,进行有效管理,此八郡史称新八郡。
============
============
此时的”建兴郡“便是从那时起,从晋东南上党郡分出,形成一地区级行政区的开始。
============
============
当然这不是我凭空猜测的,有史书可以佐证,无论是晋城市的地方志《泽州府志》还是二十四史《魏书》地形志,及《山西通志》等史书都不敢有所缺漏的记载着,这样一段历史史实:“建州(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州,治高都城,领郡四县十,高都郡领县二:高都、阳阿,长平郡领县二:玄氏、高平,安平郡领县二:端氏、濩泽,泰宁郡领县四: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
============
============
而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沁河篇亦有引用《魏土地记》的如下记载:“《魏土地记》曰:建兴郡治阳阿县。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与濩泽水合,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东迳濩泽。”其斑斑史料可考,同时在2009年时,晋城市考古队亦在今泽州县川底镇附近挖掘出土了”建兴遗址“,再次佐证了史书上的记载,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建兴郡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古代地名,其就是今晋城市的前身。
============
============
至于慕容永为何设置建兴郡,已经无从考证,可能出于军事防守的考量,可能出于扩充实力的考量,总总因素吧,这里我们不能替古人下结论。
============
============
后来后燕慕容垂在壶壁之战中,打败西燕慕容永,将西燕所统的八个郡划归后燕所有,而盘踞今内蒙的北魏拓跋氏又南下征服了后燕,最终完成了北方的再次统一。北魏统一后将都城由平城(今大同)迁徙至洛阳。同时行政区又进行了新的调整,为了拉拢地方豪强的势力,所以遍设郡县。北魏永安二年,罢建兴郡,改设建州,内置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由原建兴郡境内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五县,又分出了高都、阳阿、玄氏、高平、端氏、濩泽、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共十县的格局,虽由原五县分做十县,但其管辖范围并没有任何大的改变。
============
============
但此时的驻地也已经不在长河流域的阳阿县了,而是由阳阿县迁徙到了高都郡高都县,治所在今天的高都镇。因此当时的高都镇是建州、高都郡、高都县这三个级别行政区的共同治所。
============
============
到了北齐天保七年,为了限制地方豪强的势力,所以北方进行了一次大的并省郡县改革,也是在次背景下,境内十县又进行了新的整合。首先位于沁河以西梅、杏两河流域的泰宁郡废为永宁县,改属安平郡。以安平郡领端氏、濩泽、永宁三县,高都郡领高都县,阳阿县并入,长平郡领高平县,玄氏县并入,三郡又同隶属于建州,驻地依然在高都郡的高都县,其治所依然在今高都镇。
============
============
北周再次郡县整合,并高都、长平两郡为高平郡,以高平郡领高都、高平二县,安平郡领端氏、濩泽、永宁三县,两郡又同属于建州,驻地在高平郡高都县,其治所依然在今高都镇。
============
============
接下来的历史大家应该很清楚了,隋开皇元年文帝南下灭陈,统一南北,隋开皇三年废郡,取境内濩泽河为名,改建州为泽州,以泽州领高都、高平、端氏、濩泽、永宁五县,州治高都县,其治依然在今高都镇。其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管辖范围依然没有任何大的变化,但是境内县的变化比较平凡,隋开皇十六年分高平以东置陵川县,十八年改高都为丹川县,改永宁为沁水县。唐初的时候又由丹川县丹河以西分置晋城县,其后丹川县又并入晋城县,最终在唐贞观元年时,以泽州领晋城、高平、陵川、端氏、濩泽、沁水六县,州治晋城县。其治也正是在唐贞观时期,即公元627年,由高都镇,搬迁到了今老城区。
============
============
其后境内各县变更已经基本保持稳定,只是有两次变更,一次是唐天宝元年改濩泽县为阳城县,一次是元至元三年端氏县并入沁水县。至元代时期泽州便只领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了,州治晋城县,治所依然在今天的老城区。
============
============
明洪武初年,省州治晋城县入泽州,隶平阳府(废晋宁路改设平阳府)。洪武二年,升为山西泽州直隶州,领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至清雍正六年,又提升为山西省泽州府,于府治设凤台县,下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府治凤台县。
============
============
1913年,全国废府留县,废泽州府留此五县,改隶山西省冀宁道。
============
============
这便是晋城市作为郡级行政区的大致由来。
============
============
第三章引言:晋城市既然产生自东晋孝武帝十一年,西燕慕容永分上党郡所置的建兴郡,北魏废郡改设建州,隋又改建州为泽州,历经唐宋元明,至清雍正六年升为泽州府,于1913年废府留县。其郡驻地一开始在阳阿县(今长河流域)、改郡为州后,驻地搬往高都郡高都县(今丹河流域的高都镇),至唐贞观元年之后,又搬迁到晋城县(即今老城区)。其后一直稳定到清代升州为府,其驻地依然不改。那郡驻地为什么要进行频繁的搬迁呢??这就是下一章节讨论的问题:
============
============
3、晋城市郡级行政区驻地的变迁的原因
============
============
前一章节已经讲过,西燕分上党郡置建兴郡之后,历经北魏建州、隋代泽州,至清代泽州府,其行政管辖范围,一直到稳定到今日晋城市,历经1500与年,其基本是不变的。
============
============
西燕建兴郡当时下辖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五县,郡治阳阿县。这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沁河篇引用《魏土地记》中的资料所记载的,而《魏土地记》已经失传,所以我们无法判断此记载的由来如何。但我们翻开晋城市的谷歌地形图便可得知,阳阿县其作为建兴郡的驻地为什么是合理的。
============
============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山西东南部本身是一块大的盆地,以丹朱岭和羊头山为界,其大致可分为北、南两部分,北部为今天的长治盆地,地处清浊漳河流域。南部为今天的晋城盆地,地处丹河与沁河流域。晋城盆地四面环山,其大致为北部丹朱岭,西部太岳山,西南中条山,东部太行山,南部王屋山,惟有中间相对平坦。境内主要有东部丹河,和西部的沁河自北向南流经整块盆地。其中丹河发源于高平的丹朱岭一带,沁河发源于今沁源县一带,两条河流在晋城境内并不交汇,一直穿过晋城盆地之后,越过太行山脉,流经华北平原,在河南武陟县附近交汇,并共同流入黄河。
============
============
其中丹沁两河上、下游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高都、玄氏、端氏、濩泽四邑,因为有水源的地方是最容易形成人口聚集区的。至秦代推行郡县制的大背景下,以此四邑为中心升为高都县、玄氏县、端氏县、濩泽县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中间的阳阿县所谓何来呢?
============
============
刚才说了东丹河与西沁河纵向的穿越晋城盆地,却并不交汇。原来在丹沁两河流域的中间,还有一块地区是我们所忽略的,那就是长河流域,长河古称阳阿河,是沁河的一条南部支流,位于今泽州县的西部,自东北向西南流经今泽州县西部,并注入沁河。而其流经的区域是大阳、下村、东沟、周村、川底五镇,统称为长河五镇。此五镇本身就构成一四周环山的小盆地的地形,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倾斜,中间狭长,两头窄。
============
============
长河古称阳阿河,而有水源的地方会形成人口聚集区,因此在汉代将长河五镇从高都县划分出设立阳阿县,也就不足为奇了。
============
============
这便是西燕建兴郡所下辖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五县产生的由来。
============
============
似乎离题了了,现在回到题目中去,阳阿县即长河五镇,作为建兴郡的郡治所为什么是合理的。看晋城地形图便可得知,阳阿县位于长河流域,而长河流域位于东部丹河,西部沁河两河的中间,也就是说长河五镇的阳阿县地处丹河高都、玄氏两县,沁河端氏、濩泽两县的地理中心位置!从阳阿县的县城川底镇到其它四县的县中心的距离都是等长的,如果不了解可以回去翻看晋城的置顶贴。
============
============
但既然阳阿县是一小盆地,又是地处建兴郡五县的地理中心,这么好的位置,为什么在北魏时期又进行了搬迁,搬迁到了高都郡高都县,也就是今高都镇呢?
============
============
这得回到另一个话题了,即阳阿县是一个合理的郡级驻地,但却不是理想的郡级驻地。
============
============
所谓合理即是上诉两个原因,地处小盆地地形,且是五县的地理中心,但其最大的缺点却是正是其地形的因素,其地形南北狭长,东西狭窄,这样的地形对于郡级驻地来说实在是太差了,地形不够宽阔,试想当时在车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要到郡中心要经过狭长的长河谷地,对当时的防守、消息的传达等,都是不利的地形。
============
============
所以北魏废建兴建改设建州时,驻地也就跟着搬迁了,从长河流域搬到了今天土地更为开阔平坦的丹河流域,也就是高都郡高都县,县城即在今天的高都镇。高都镇固然是好,首先地形开阔,地形方面的因素是没有了,但是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了,那就是高都镇地处丹河沿岸,晋城盆地偏东的位置,虽然可以辐射到高都、高平两县绰绰有余,但是其距离晋城盆地西部端氏,濩泽两县的距离过远,因此不利于辐射今沁水、阳城两县。
============
============
所以归根结底,高都县作为建州这一州级正府的驻地虽说是合理的选择,但也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高都作为州驻地还是苟延到了隋代时,改建州为泽州时期。
============
============
唐武德元年开始,州正府又开始找新的驻地了,一开始是濩泽县,因为其崎岖不平的地形,又位于盆地偏西,试了几年不成功。后来又是高平县,挨着潞州太近,不行。最终在武德九年,才选择了晋城县城,也就是今天的老城区,作为泽州所下辖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这五县的州中心稳定下来。
============
============
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今从此再没有大的变更。清代泽州升为泽州府,于府治设凤台县,下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不改。府治位于老城区大十字,凤台县衙位于老城区小十字。至1913年废泽州府留南五县为止,府驻地废除,南五县的县驻地保留。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南五县划归于晋东南专区和地区,1983年升为县级晋城市(驻地老城区),隶属晋东南地区代管。1985年4月30日,撤销晋东南地区,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市撤销分设城区(驻地新市西街)和郊区(驻地老城区西安街),原晋东南地区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回归晋城市管辖,晋城市下辖两区四县,1993年5月,高平县升为县级市,1996年撤销郊区设立泽州县(驻地依然在老城区西安街)。
============
============
山西晋城市作为郡级行政区,在被废弃70余年后,恢复其西燕建兴郡、北魏建州、隋代泽州、唐代河东道(今山西)泽州、宋代河东路(今山西)泽州,元代河东山西道(今山西)晋宁路泽州,明代山西泽州,至清代山西泽州府,近1500余年的始终不变不更的管辖范围。但郡驻地也已经从废弃的老城区大十字,搬迁到了今天的城区凤台西街289号。而在此之下,公元2018年,今泽州县驻地由老城区西安街搬往金村镇府城村,也只能算它在新世纪的再一次轮回罢了。
============
============
全文完!
============
============
1、基础知识:地级市产生的源头
============
============
欲了解晋城市驻地的变迁,必须先了解地级市这个概念,地级市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
============
地级市这个概念,其实不是在今天的才有的,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不过当时不称之为地级市,而称呼为”郡“。
============
============
秦统一六国后,将全中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下辖若干个县,其中的郡就充当了今天地级市的职能。但是当时的郡划分的很大,比如上党郡统领晋东南的14个县,会稽郡统领今天浙江的20多个县等。郡可以说就是今天地级市的雏形,当时的主要行政区划也就是郡下领县的制度,简称为郡县制。
============
============
到了秦代以后,基本依然实行的是郡县制,不过这时候的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所以又进行了新的调整,简单来说就是大郡分小郡,比如汉代,从太原郡分出了西河郡,从上党郡分出乐平郡,从雁门郡内分出新兴郡,三国魏时期,从河东郡分出平阳郡,西燕时期,从上党郡分出建兴郡。以及从会稽郡分出吴郡等等。
============
============
也就是说,后期的许多郡,其实都是在秦代郡的基础上,在不同的时期从原来的母郡分出来的,只不过分出去的时间不竟相同罢了。
============
============
经过大郡分小郡的一系列调整,则进入了隋唐阶段的“改郡为州”时期,州取代了秦汉时期”郡“的职能来管理各县。时间又经过了几百年,到了明清时期,”升州为府“阶段,这时期”府“又取代了州,和郡的职能,来管理下属各县。(其实州领县制不始于隋唐时期,而始于北魏,不过到了隋唐时期才日趋完善罢了,这是后话了,暂且不表。)
============
============
那么既然是郡、州、府来领县,谁又来管理郡、州、府呢?秦代是由内史(中央)来直领的,汉代因为郡分的越来越多,所以设置了”州刺史部“来领郡,到了唐代依山川行便,改以道来领州(府),全国划分为十道,每道下辖若干州,州再下辖若干个县。比如河东道(今山西)之泽州(今晋城南五县),这个河东道也是在那个时候所产生的,到了宋代改道为路,金代沿袭不变,元明清改以省来领导州、府,州、府再领下辖各县。这便是明清时期省、府、县管理制的由来。
============
============
是不是和今天的省、市、县很像?其实明清的府的确就是充当了今天地级市的职能。
============
============
但这样的管理制,在1911年因为武昌一声炮响,而嘎然而止,1912年民国建立,结束了清王朝的260余年统治。至1913年,北洋正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简称为”划一令“,全国府州厅一律撤废,仅保留县,省下设置若干个道,改以道来领县,改省、府、县管理为省、道、县管理制。
============
============
1927年老蒋北伐成功后,又废除了道,改以省直辖各县,后期因为事务繁琐,管理不过来,才又在省、县之间设置了行政督察区,各省设置若干行政督察区来管理各县,行政督察区的名称初期以序号命名,例如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后期则全部改以驻地命名。在此同时,市的雏形也产生了,它一般是从县的中间分出许多人口大镇来设市的,有的是直接分出县城来设的市,在这一阶段县与市是同级的,县的地位甚至高于市。
============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行政督察区为专区,1971年又改专区为地区,其管理机构称为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行署,例如晋东南专区行署等。
============
============
专区行署下分设有县和市两类行政区,这时候的县和市也基本是平级的,分为省辖市和专区行署辖市,所设置的市的办法,基本是从原来县的一部分例如工矿区,或者县的某个工业镇,分出來设的,市不领县,有的隶属省管,有的隶属专区(地区)行署管。分别称为省辖市,和专辖市(后期改为地辖市)。
============
============
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市管理的基本是工业地区,县管理的基本是农业地区。
============
============
在这个阶段,有过一次市管县的尝试,那就是59年到60年代初期,允许一部分省辖市管理周边1到2个县,但60年代后,因为缺乏经济基础,所以市领县制度又很快降温,全部恢复了专区管理县制。到1983年左右,伴随改革开放,全国才正式实行市管县制,大概分为两波:第一波为1983年,其具体办法是,将原有的地区撤销,省辖市改称地级市,同时县级市升为地级市,原来的县级市改设为市辖区,地区行署下辖的各县划归地级市管理。有的一个地区拆分为两个地级市,有的则单设为一个地级市,这一波称为撤地设市。第二波则到了2000年左右,具体办法是直接将原来的地区改设为地级市,原来地区下辖的县级市,改设为地级市所下辖的区,这一波称为地市合并。
============
============
以上这便是今日地级市所产生的由来。
============
============
第二章引言:既然地级市的概念源自秦汉时期的郡,而不是今日才产生的,那1985年起诞生的晋城市的概念自然也不会是今日才有的,而源自古代的郡,所以欲了解晋城市作为郡级行政区驻地的变迁,必须先了解晋城市在历史上做为郡级行政区产生的由来。
============
============
2、晋城市作为郡级行政区的由来
============
============
本章节紧扣百度贴吧”晋城“吧置顶贴“晋城市从古自今形成的由来”一贴,没看过的赶快去看,在此不再赘述。
============
============
简单来说,晋城做为郡级行政区诞生自很早以前,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即公元386年,西燕慕容永分上党郡所置的建兴郡,其在当时下辖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五县,郡治阳阿县。此五县不产生于东晋,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东晋只是从上党郡分出划归新设的建兴郡而已。简单来说境内东部丹河流域北、南分设有玄氏、高都两县,西部沁河流域北、南分设有端氏、濩泽两县,中部的长河流域设阳阿一县,此即是当时的五县,当时的建兴郡其管辖范围已经与今日晋城市所下辖的六个县区基本一致了。
============
============
注意上面提到了“东晋”和“西燕”两个纪元,一个时间点为什么会有两个纪元呢?这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讲起,西晋时期,司马炎结束了三国时代魏、蜀、吴割据的局面,完成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但没过多久,因为八王之乱,又陷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西晋王室迁徙到南方的临安建立了东晋,北方空虚后,匈奴、鲜卑、羯、氐、羌即所谓的五胡纷纷入主中原,建立了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成汉等割据势力。之所以用“前”这个名称冠名,是为了与春秋时期的朝代相区别,例如前秦即今天的关中一带,为了与春秋时期发源于陕西的秦国相区分,前凉即今天的甘肃一带,前赵即今天的河北山西一带等,为与春秋时期的赵国相区分。
============
============
在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征服北方各割据势力,完成北方的基本统一,但却在南争东晋时,于淝水之战,被谢安和谢玄所领导的军队所打败,北方再度陷入纷乱之中,被前秦裹挟到长安的慕容垂,跑到河北建立后燕,公元386年,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河东王慕容永亦率众东迁,从长安跑到今天的山西,建立西燕,定都长子县,划设上党、太原、武乡、建兴、西河、新兴、平阳和河东共八郡,进行有效管理,此八郡史称新八郡。
============
============
此时的”建兴郡“便是从那时起,从晋东南上党郡分出,形成一地区级行政区的开始。
============
============
当然这不是我凭空猜测的,有史书可以佐证,无论是晋城市的地方志《泽州府志》还是二十四史《魏书》地形志,及《山西通志》等史书都不敢有所缺漏的记载着,这样一段历史史实:“建州(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州,治高都城,领郡四县十,高都郡领县二:高都、阳阿,长平郡领县二:玄氏、高平,安平郡领县二:端氏、濩泽,泰宁郡领县四: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
============
============
而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沁河篇亦有引用《魏土地记》的如下记载:“《魏土地记》曰:建兴郡治阳阿县。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与濩泽水合,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东迳濩泽。”其斑斑史料可考,同时在2009年时,晋城市考古队亦在今泽州县川底镇附近挖掘出土了”建兴遗址“,再次佐证了史书上的记载,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建兴郡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古代地名,其就是今晋城市的前身。
============
============
至于慕容永为何设置建兴郡,已经无从考证,可能出于军事防守的考量,可能出于扩充实力的考量,总总因素吧,这里我们不能替古人下结论。
============
============
后来后燕慕容垂在壶壁之战中,打败西燕慕容永,将西燕所统的八个郡划归后燕所有,而盘踞今内蒙的北魏拓跋氏又南下征服了后燕,最终完成了北方的再次统一。北魏统一后将都城由平城(今大同)迁徙至洛阳。同时行政区又进行了新的调整,为了拉拢地方豪强的势力,所以遍设郡县。北魏永安二年,罢建兴郡,改设建州,内置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由原建兴郡境内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五县,又分出了高都、阳阿、玄氏、高平、端氏、濩泽、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共十县的格局,虽由原五县分做十县,但其管辖范围并没有任何大的改变。
============
============
但此时的驻地也已经不在长河流域的阳阿县了,而是由阳阿县迁徙到了高都郡高都县,治所在今天的高都镇。因此当时的高都镇是建州、高都郡、高都县这三个级别行政区的共同治所。
============
============
到了北齐天保七年,为了限制地方豪强的势力,所以北方进行了一次大的并省郡县改革,也是在次背景下,境内十县又进行了新的整合。首先位于沁河以西梅、杏两河流域的泰宁郡废为永宁县,改属安平郡。以安平郡领端氏、濩泽、永宁三县,高都郡领高都县,阳阿县并入,长平郡领高平县,玄氏县并入,三郡又同隶属于建州,驻地依然在高都郡的高都县,其治所依然在今高都镇。
============
============
北周再次郡县整合,并高都、长平两郡为高平郡,以高平郡领高都、高平二县,安平郡领端氏、濩泽、永宁三县,两郡又同属于建州,驻地在高平郡高都县,其治所依然在今高都镇。
============
============
接下来的历史大家应该很清楚了,隋开皇元年文帝南下灭陈,统一南北,隋开皇三年废郡,取境内濩泽河为名,改建州为泽州,以泽州领高都、高平、端氏、濩泽、永宁五县,州治高都县,其治依然在今高都镇。其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管辖范围依然没有任何大的变化,但是境内县的变化比较平凡,隋开皇十六年分高平以东置陵川县,十八年改高都为丹川县,改永宁为沁水县。唐初的时候又由丹川县丹河以西分置晋城县,其后丹川县又并入晋城县,最终在唐贞观元年时,以泽州领晋城、高平、陵川、端氏、濩泽、沁水六县,州治晋城县。其治也正是在唐贞观时期,即公元627年,由高都镇,搬迁到了今老城区。
============
============
其后境内各县变更已经基本保持稳定,只是有两次变更,一次是唐天宝元年改濩泽县为阳城县,一次是元至元三年端氏县并入沁水县。至元代时期泽州便只领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了,州治晋城县,治所依然在今天的老城区。
============
============
明洪武初年,省州治晋城县入泽州,隶平阳府(废晋宁路改设平阳府)。洪武二年,升为山西泽州直隶州,领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至清雍正六年,又提升为山西省泽州府,于府治设凤台县,下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府治凤台县。
============
============
1913年,全国废府留县,废泽州府留此五县,改隶山西省冀宁道。
============
============
这便是晋城市作为郡级行政区的大致由来。
============
============
第三章引言:晋城市既然产生自东晋孝武帝十一年,西燕慕容永分上党郡所置的建兴郡,北魏废郡改设建州,隋又改建州为泽州,历经唐宋元明,至清雍正六年升为泽州府,于1913年废府留县。其郡驻地一开始在阳阿县(今长河流域)、改郡为州后,驻地搬往高都郡高都县(今丹河流域的高都镇),至唐贞观元年之后,又搬迁到晋城县(即今老城区)。其后一直稳定到清代升州为府,其驻地依然不改。那郡驻地为什么要进行频繁的搬迁呢??这就是下一章节讨论的问题:
============
============
3、晋城市郡级行政区驻地的变迁的原因
============
============
前一章节已经讲过,西燕分上党郡置建兴郡之后,历经北魏建州、隋代泽州,至清代泽州府,其行政管辖范围,一直到稳定到今日晋城市,历经1500与年,其基本是不变的。
============
============
西燕建兴郡当时下辖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五县,郡治阳阿县。这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沁河篇引用《魏土地记》中的资料所记载的,而《魏土地记》已经失传,所以我们无法判断此记载的由来如何。但我们翻开晋城市的谷歌地形图便可得知,阳阿县其作为建兴郡的驻地为什么是合理的。
============
============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山西东南部本身是一块大的盆地,以丹朱岭和羊头山为界,其大致可分为北、南两部分,北部为今天的长治盆地,地处清浊漳河流域。南部为今天的晋城盆地,地处丹河与沁河流域。晋城盆地四面环山,其大致为北部丹朱岭,西部太岳山,西南中条山,东部太行山,南部王屋山,惟有中间相对平坦。境内主要有东部丹河,和西部的沁河自北向南流经整块盆地。其中丹河发源于高平的丹朱岭一带,沁河发源于今沁源县一带,两条河流在晋城境内并不交汇,一直穿过晋城盆地之后,越过太行山脉,流经华北平原,在河南武陟县附近交汇,并共同流入黄河。
============
============
其中丹沁两河上、下游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高都、玄氏、端氏、濩泽四邑,因为有水源的地方是最容易形成人口聚集区的。至秦代推行郡县制的大背景下,以此四邑为中心升为高都县、玄氏县、端氏县、濩泽县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中间的阳阿县所谓何来呢?
============
============
刚才说了东丹河与西沁河纵向的穿越晋城盆地,却并不交汇。原来在丹沁两河流域的中间,还有一块地区是我们所忽略的,那就是长河流域,长河古称阳阿河,是沁河的一条南部支流,位于今泽州县的西部,自东北向西南流经今泽州县西部,并注入沁河。而其流经的区域是大阳、下村、东沟、周村、川底五镇,统称为长河五镇。此五镇本身就构成一四周环山的小盆地的地形,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倾斜,中间狭长,两头窄。
============
============
长河古称阳阿河,而有水源的地方会形成人口聚集区,因此在汉代将长河五镇从高都县划分出设立阳阿县,也就不足为奇了。
============
============
这便是西燕建兴郡所下辖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五县产生的由来。
============
============
似乎离题了了,现在回到题目中去,阳阿县即长河五镇,作为建兴郡的郡治所为什么是合理的。看晋城地形图便可得知,阳阿县位于长河流域,而长河流域位于东部丹河,西部沁河两河的中间,也就是说长河五镇的阳阿县地处丹河高都、玄氏两县,沁河端氏、濩泽两县的地理中心位置!从阳阿县的县城川底镇到其它四县的县中心的距离都是等长的,如果不了解可以回去翻看晋城的置顶贴。
============
============
但既然阳阿县是一小盆地,又是地处建兴郡五县的地理中心,这么好的位置,为什么在北魏时期又进行了搬迁,搬迁到了高都郡高都县,也就是今高都镇呢?
============
============
这得回到另一个话题了,即阳阿县是一个合理的郡级驻地,但却不是理想的郡级驻地。
============
============
所谓合理即是上诉两个原因,地处小盆地地形,且是五县的地理中心,但其最大的缺点却是正是其地形的因素,其地形南北狭长,东西狭窄,这样的地形对于郡级驻地来说实在是太差了,地形不够宽阔,试想当时在车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要到郡中心要经过狭长的长河谷地,对当时的防守、消息的传达等,都是不利的地形。
============
============
所以北魏废建兴建改设建州时,驻地也就跟着搬迁了,从长河流域搬到了今天土地更为开阔平坦的丹河流域,也就是高都郡高都县,县城即在今天的高都镇。高都镇固然是好,首先地形开阔,地形方面的因素是没有了,但是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了,那就是高都镇地处丹河沿岸,晋城盆地偏东的位置,虽然可以辐射到高都、高平两县绰绰有余,但是其距离晋城盆地西部端氏,濩泽两县的距离过远,因此不利于辐射今沁水、阳城两县。
============
============
所以归根结底,高都县作为建州这一州级正府的驻地虽说是合理的选择,但也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高都作为州驻地还是苟延到了隋代时,改建州为泽州时期。
============
============
唐武德元年开始,州正府又开始找新的驻地了,一开始是濩泽县,因为其崎岖不平的地形,又位于盆地偏西,试了几年不成功。后来又是高平县,挨着潞州太近,不行。最终在武德九年,才选择了晋城县城,也就是今天的老城区,作为泽州所下辖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这五县的州中心稳定下来。
============
============
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今从此再没有大的变更。清代泽州升为泽州府,于府治设凤台县,下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不改。府治位于老城区大十字,凤台县衙位于老城区小十字。至1913年废泽州府留南五县为止,府驻地废除,南五县的县驻地保留。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南五县划归于晋东南专区和地区,1983年升为县级晋城市(驻地老城区),隶属晋东南地区代管。1985年4月30日,撤销晋东南地区,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市撤销分设城区(驻地新市西街)和郊区(驻地老城区西安街),原晋东南地区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回归晋城市管辖,晋城市下辖两区四县,1993年5月,高平县升为县级市,1996年撤销郊区设立泽州县(驻地依然在老城区西安街)。
============
============
山西晋城市作为郡级行政区,在被废弃70余年后,恢复其西燕建兴郡、北魏建州、隋代泽州、唐代河东道(今山西)泽州、宋代河东路(今山西)泽州,元代河东山西道(今山西)晋宁路泽州,明代山西泽州,至清代山西泽州府,近1500余年的始终不变不更的管辖范围。但郡驻地也已经从废弃的老城区大十字,搬迁到了今天的城区凤台西街289号。而在此之下,公元2018年,今泽州县驻地由老城区西安街搬往金村镇府城村,也只能算它在新世纪的再一次轮回罢了。
============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