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泡菜危机开始波及中国。自从危机爆发之后,不少商人都奔赴东北紧急采购,造成近期东北、山东白菜价格上涨,从上半年的550元/吨左右涨到了850元/吨左右,即便是南国广州市的大白菜、萝卜价格也持续攀升。 泡菜在韩国饮食文化生活中具有独特的含义。韩国人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泡菜。统计显示,每个韩国人一年要吃掉35公斤的泡菜,甚至有“不吃泡菜就不算吃饭”的说法。如果按照国人对于房地产市场需求的类型标准划分,泡菜在韩国堪为最正宗的“刚性需求”,甚至是“特种刚需”。也正因此,由于天气原因而引发的一波泡菜危机,不由得让我们联想起中国农产品价格暴涨后,调控部门应该如何处理应对的问题。 韩国一棵白菜的价格高达1万韩元以上,约合人民币60元,价格比两个月前涨了4倍。与韩国泡菜价格暴涨相类似,中国国内的农产品价格近几个月也不断攀升,绿豆、大蒜、玉米等农产品几乎是轮番被爆炒。而面对类似的农产品价格问题,中韩两国的应对方法并不相同。面对泡菜危机,韩国行政部门最值得提及的处理方式在于两点,一是政府部门高官与普通公众共同努力应对,韩国总统李明博叮嘱青瓦台厨师长“没有大白菜就用洋白菜代替来做泡菜”;二是迅速改变以往不从国外进口白菜的保护性措施,全面取消了对中国白菜和萝卜分别征收27%、30%的进口关税,大开进口白菜的贸易鼓励之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十月份大量中国白菜进口到韩国,韩国未来的泡菜危机将会逐步得到缓解。但随着中国开始出现的白菜价格上涨,我们不得不承认韩国正在把危机部分转移到邻邦中国。 对比于韩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反观国内绿豆、大蒜涨价的应对举措就存在一定遗憾了。就以绿豆价格为例,面对持续数月的绿豆价格飙升,调控部门曾在7月初集中处罚了几家涉嫌操纵绿豆价格的交易商。然而看似强势的监管措施,不仅没有服众(交易商对处罚并不认同),更没有抑制住价格的上涨,北京超市的绿豆价格从6月下旬的每公斤不到14元反而普遍涨过了18元。从监管形式上看,直接查处投机商似乎更加猛烈,但市场效果却不理想。如果借鉴韩国控制泡菜危机的手段,我们倒不妨有如下几个思路来解决棘手难题:第一,引导公众合理寻找替代消费品,相比泡菜之于韩国人的特殊地位,绿豆和大蒜对中国人而言根本算不上是必需品。通过政府部门行政人员身体力行,以及饮食专业人士的引导,完全能够让相关消费分散化和多元化,从而缓解需求总量。第二,通过财政补贴方式鼓励企业进口绿豆和大蒜,同样有助于从根本上避免价格飙升。事实上,农产品价格飙升往往都与天气导致的供给不足有关,因此平抑价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供给总量。以绿豆为例,东南亚近邻缅甸、泰国、印尼都是绿豆产地,如果通过补贴关税的方法完全可以大量增加国内绿豆供给,如此一来将不愁绿豆价格不降了。 由此可见,调控农产品价格波动应该广开思路。行政处罚固然有效,但并非治本之策,而市场手段才是最有效、最根本的调控方式,近邻韩国应对泡菜危机的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