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吧 关注:353,215贴子:4,838,162
  • 88回复贴,共1

谁会证哥德巴赫猜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8-18 17:18回复
    哥德巴赫猜想,是建立在素数是无限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素数是有限的,哥德巴赫猜想就终结了。


    IP属地:湖北2楼2024-08-18 18:27
    收起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8-21 18:51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8-21 18:58
        收起回复
          有人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8-21 22:37
          回复
            西方古代人的证明:
            (满意答案假设素数是有限的,假设素数只有有限的n个,最大的一个素数是p
            设q为所有素数之积加上1,那么,q = ( 2 * 3 * 5 * …… * p )+ 1不是素数
            那么,q可以被2、3、……、p中的数整除
            而q被这2、3、……、p中任意一个整除都会余1,与之矛盾
            所以,素数是无限的。)
            我假设,十五以后没有素数,十五以内的素数就是:
            2,3,5,7,11,13。
            q = ( 2 × 3 × 5 …… × 13)+ 1=30031,它还就不是素数。
            因为,30031不是素数,所以,十五以后没有素数,这不是很荒唐吗!
            原因二,
            30031不能被,2,3,5,7,11,13整除,并不等于它就是素数。
            充分证明,西方古代学者的证明是错误的,违反了数学规律。
            ..........
            这样以来,就无法保证,,q = ( 2 * 3 * 5 * …… * p )+ 1,一定是素数。
            证伪只要有一个反例就足够了。


            IP属地:湖北6楼2024-08-22 08:48
            收起回复
              一个数学理论正不正确,是数学规律决定的:
              q = ( 2 * 3 * 5 * …… * p )+ 1,加了一后,再被这些相关的数除,肯定是有余数的;
              a=(2×4×6×8×10×···············大双数)+1,加了一后,再被这些相关的数除,肯定是有余数的;
              b=(1×3×5×7×9×················大单数)+1,加了一后,再被这些相关的数除,肯定是有余数的;
              这只是一个数学规律,跟它后面是不是素数,不存在任何的关系。
              事实计算证明,它余的也不是一。
              出非是这样:
              q = ( 2 * 3 * 5 * …… * p )+ 1=q₁
              q = ( 2 * 3 * 5 * …… * p₁ )+ 1=q₂
              q = ( 2 * 3 * 5 * …… * p₂ )+ 1=q₃
              .............
              也只有满足这样的条件,才是有理有据的证明,素数是无限的;
              但是,事实是这个公式,没有确定性。


              IP属地:湖北7楼2024-08-23 07:07
              收起回复
                对于偶数猜想,即简称为“1+1”的解答问题,我依据艾氏筛法的原理,得出了偶数“1+1”的形成机理。
                任意一个偶数2A拆分成两个整数,必然可以写成:2A=(A-x)+(A+x)的形式。
                “艾拉托尼筛法(Eratosthenes):x不能被≤√x 的所有素数整除即为素数”的判断素数的基本原理,哥德巴赫猜想偶数“1+1”的实现必然依赖变量x取值,
                什么情况下使得(A-x)、(A+x)两个数都符合艾拉托尼筛法的素数的判断——不能被√2A内的素数整除?
                奚氏哥德巴赫猜想“1+1”的数学原理:【与A构成“非同余”的变量x与A是组合成“1+1”的主要途径】;
                很明显唯有一个【与A构成“非同余”】的变量x才能使得任意偶数“1+1”成立。
                例:偶数30的与A构成“非同余”的变量x的求法:
                由偶数30的半值15的余数条件:15(j2=:1, j3=0, j5=0),
                得出x的除以各个素数的余数条件:x( y2=0 ,y3≠0, y5≠0);
                即x的余数条件:2(0)、3(1,2)、5(1,2,3,4),
                可以构成以下不同余数的8种组合以及由余数定理解出的值:
                (0,1,1)-16,(0,1,2)-22,(0,1,3)-28,(0,1,4)-4,(0,2,1)-26,(0,2,2)-2,(0,2,3)-8,(0,2,4)-14,
                其中处于【0,13】内的解值有:2, 4,8,
                能够组合成“偶数30的1+1”:13+17;11+19,7+23;
                由于变量x的取值区间是个自然数区间,自然数中的数除以任意素数的余数呈现周期性循环变化,因此无论A在除以√(2A-2) 内的素数的余数是什么,都有变量x的不与A的余数构成非同余的余数存在,通过中国余数定理我们可以得出这些变量来,其中处于变量取值区间的值,即可组合成偶数“1+1”的哥猜解。
                大偶数的“1+1”的数学原理没有丝毫的变化,唯一受到限制的就是所使用的计算机软件的拆分偶数的能力.(目前我使用Huang Yubing 博士赠予的拆分软件可以得到10^15以下偶数的“1+1”数据)。
                偶数100的【与A构成“非同余”的变量x】:A= 50 ,x= : 3 , 9 , 21 , 33 , 39 ,( 47 ),
                偶数100的【变量x与A组合成的“1+1”】:[ 100 = ] 47 + 53 ; 41 + 59 ; 29 + 71 ; 17 + 83 ; 11 + 89 ;( 3 + 97 );
                偶数100万的【与A构成“非同余”的变量x】:A= 500000 ,x= : 57 , 321 , 363 , 393 , 519 , 603 , 723 , 861 , 873 , 933 , 1077 , 1197 , 1209 , 1233 , 1401 , 1503 , 1911 , 1947 , 2001 , 2043 , 2133 , 2259 , 2421 , 2499 , 2703 , ……;(变量x与A组合成的“1+1”:略去)
                偶数一亿的【与A构成“非同余”的变量x】:A= 50000000 ,x= : 243 , 387 , 537 , 711 , 747 , 849 , 1053 , 1173 , 1221 , 1377 , 1383 , 1683 , 1803 , 2067 , 2103 , 2229 , 2553 , 2961 , 3201 , 3237 , 3297 , 3399 , 3843 , 4137 , 4239 , 4389 , 4401 , 4419 , 4443 , 4611 , 4653 , 4893 , 4947 , 5409 , 5457 , 5793 , 5961 ,……;(变量x与A组合成的“1+1”:略去)
                偶数十亿的【与A构成“非同余”的变量x】:A= 500000000 ,x= : 69 , 387 , 483 , 681 , 741 , 867 , 1143 , 1251 , 1707 , 1737 , 1791 , 1959 , 2211 , 2319 , 2577 , 3051 , 3093 , 3117 , 3171 , 3333 , 3453 , 3501 , 3891 , 4137 , 4149 , 4233 , 4821 , 5133 , 5283 , 5391 , 5511 , 5949 , 6153 , 6369 , 6501 , 6543 , 6861 ,……;【变量x与A组合成的“1+1”】[ 1000000000 = ] 499999931 + 500000069 ; 499999613 + 500000387 ; 499999517 + 500000483 ; 499999319 + 500000681 ; 499999259 + 500000741 ; 499999133 + 500000867 ; 499998857 + 500001143 ; 499998749 + 500001251 ; 499998293 + 500001707 ; 499998263 + 500001737 ; 499998209 + 500001791 ; 499998041 + 500001959 ; 499997789 + 500002211 ; 499997681 + 500002319 ; 499997423 + 500002577 ; ……;
                科学问题不能随心所欲的胡编乱造,要经得起实际的验证,要具有重现性与验证性,
                奚氏偶数哥德巴赫猜想“1+1”的数学原理:【与A构成“非同余”的变量x与A是组合成“1+1”的主要途径】;
                正是这样符合所有大于5的偶数“1+1”的的数学原理,它是建立在艾拉托色尼筛法(Eratosthenes):x不能被≤√x 的所有素数整除即为素数”的判断素数的基础法则上的世界上唯一的判断偶数“1+1”的数学法则!
                当然除了主要途径的变量x外,大多数偶数2A具有次要途径的“1+1”的变量x,即(A-x)/p=1的素对,(p为√(2A-2))内的素数),偶数全部“1+1”的数量包含上述的两个途径的变量数。
                如果要估算偶数的全部“1+1”组合数量,应该包含次要途径的组合数量。
                以10亿起始的连续偶数的“1+1”组合数量的计算实例:
                偶数素数对计算式 Xi(M)=t2*c1*M/(logM)^2
                式中:动态修正系数 t2=1.358-log(M)^(0.5)*.05484; (范围:t2>1)
                log(M)——自然对数;
                C1--类似拉曼扭杨系数C(N),略作改进;(只计算√M内的素数)
                G(1000000000) = 2274205 ;Xi(M)≈ 2271715.94 jd(m)≈ ? 0.99891;
                G(1000000002) = 3496205 ;Xi(M)≈ 3495130.33 jd(m)≈ ? 0.99969;
                G(1000000004) = 1747858 ;Xi(M)≈ 1747473.79 jd(m)≈ ? 0.99978;
                G(1000000006) = 1704301 ;Xi(M)≈ 1703786.93 jd(m)≈ ? 0.99970;
                G(1000000008) = 4151660 ;Xi(M)≈ 4152318.47 jd(m)≈ ? 1.00016;
                time start =22:35:54, time end =22:36:03
                是马是驴,拉出来遛遛。比较一下具体的计算精度,或相对误差即可。


                IP属地:上海8楼2024-08-25 08:51
                回复
                  再仔细的来分析一下:
                  (假设素数是有限的,假设素数只有有限的n个,最大的一个素数是p),意思是它后面的都应该是合数。
                  (设q为所有素数之积加上1,那么,q = ( 2 * 3 * 5 * …… * p )+ 1不是素),意思是q就是一个合数,事实证明是没有确定性的,它也有可能是一个素数。
                  (那么,q可以被2、3、……、p中的数整除),错误,因为无论是素数,还是合数,都不能被整除。比如:2×3+1=7,七是素数,不能被整除;30031是合数,也不能被整除;···············
                  (而q被这2、3、……、p中任意一个整除都会余1,与之矛盾),错误因为有余数,而不是余一;前面的结论,已经证伪了它;
                  (所以,素数是无限的。),前面的推理是假的,这个结论自然也是假的。


                  IP属地:湖北9楼2024-08-25 09:17
                  收起回复
                    楼上(9楼)的@学霸归来5 兄:
                    我没有看懂您这一篇想表示什么意思。
                    .
                    您是还没理解反证法中归谬的道理,还想说原题目(6楼)的证明不对?
                    .
                    还是已经理解了反证法,只是想进一步体会体会,
                    试试看看看这个题目的归谬过程中能找到多少矛盾?
                    .
                    如果是后者,您的想法是有意义的。
                    (下面我按照您是后者来讨论,假如您是前者的话,请您再看看我前面的回复吧。)
                    .
                    反证法所用的证明逻辑就是一句话:“能推论出矛盾,就可以证明前面的假设(素数有限)错误”。
                    您9楼的文字里指出了好多个矛盾,实际反证法证明中,只要推出一个,就够了。
                    .
                    不过,推出矛盾必须是按照严格的合法逻辑规则推出的,才算。而您上面指出矛盾的措辞,明显不严格。
                    例如这段话:
                    q可以被2、3、……、p中的数整除
                    是根据上文:“它后面的都应该是合数”这句话推出的(q就在“它后面”,所以q是合数,可以被至少一个素数整除)。
                    .
                    您接着说:“错误,……”,
                    您的意思就是想指出:这里是个矛盾,是吧?
                    .
                    可是您说“错误”的理由呢?您使用举例法,您的措辞如下:
                    “比如:2×3+1=7,七是素数,不能被整除;30031是合数,也不能被整除;”
                    又不合人家的原话。
                    .
                    注意人家的原话中,是q = ( 2 * 3 * 5 * …… * p )+ 1,其中p是“最大素数”,
                    而您这里2×3+1=7中,3不是“最大素数”;
                    还有您说的30031=( 2 × 3 × 5 …… × 13)+ 1中,13也不是最大素数;
                    您的两个举例都没针对人家的原话,不能用来证明原话“错误”。
                    .
                    只要您把这段证明您所指出的“错误”二字的理由,换成一段严格的推理,
                    您就可以就此完成反证法证明了,不需要再找别的矛盾了。
                    .
                    而6楼的证明中说“q被这2、3、……、p中任意一个整除都会余1”,是严格的。那里之所以没有进一步写出对这句话本身的“证明”,是因为太简单了,不写大家也能想到。


                    IP属地:陕西10楼2024-08-25 22:45
                    收起回复
                      (续楼上)
                      @学霸归来5 兄:
                      也有可能我前面有些话没有说到点子上(我猜您的意思也许没猜对),可再解释一下。
                      .
                      在前面6楼,我从您的话里猜想您的意思是想说:古人的证明里,说了“q不能被2,3,5,……,p整除,就等于说它就是素数”这句话,所以我就没有细看上面的证明原文,就以为原文是下面的【措辞2】。
                      所以我后面的讨论都是针对【措辞2】中的话来说的。
                      .
                      但后来我又重看了6楼上半篇的古人的证明原文后,发现其中并没有“q不能被2,3,5,……,p整除,就等于说它就是素数”这句话,
                      原文实际相当于下面的【措辞1】。
                      所以可能把您的意思猜错了。有可能我上面有些话没有说到地方。
                      .
                      我上面说过,矛盾可以有很多,只要指出其中一个就够了,所以【措辞1】和【措辞2】都是可以的。
                      我把他们列出(用词做了修饰便于理解),您对比一下就可以明白。
                      这两个措辞指出的矛盾点不同,我把它用【#】标在文内了。
                      .
                      【措辞1】
                      用反证法证明素数是无限的:
                      假设素数是有限个的,则必存在最大的一个素数,设它为p。
                      设q为所有素数之积加上1,q = ( 2 * 3 * 5 * …… * p )+ 1。
                      因q比最大素数p大,故q不是素数,是合数。
                      合数必能被至少一个素数整除,
                      所以,q可以被2、3、……、p中的一个数整除【#】。
                      而按q = ( 2 * 3 * 5 * …… * p )+ 1 ,
                      q被这2、3、……、p中任意一个整除都会余1 【#】,与之矛盾。
                      所以,素数是无限的。
                      .
                      【措辞2】
                      用反证法证明素数是无限的:
                      假设素数是有限个的,则必存在最大的一个素数,设它为 p。
                      设q为所有素数之积加上1,q = ( 2 * 3 * 5 * …… * p )+ 1。
                      q比最大素数 p大,所以q不是素数是合数。【#】
                      因合数必能被至少一个素数整除,
                      而q被这2、3、……、p中任意一个整除都会余1,即不能被任何素数整除,
                      所以q不是合数,而是素数【#】,形成矛盾。
                      所以,素数是无限的。


                      IP属地:陕西11楼2024-08-26 00:20
                      收起回复
                        前面说得很清楚了:
                        q = ( 2 * 3 * 5 * …… * p )+ 1,加了一后,再被这些相关的数除,肯定是有余数的;
                        a=(2×4×6×8×10×···············大双数)+1,加了一后,再被这些相关的数除,肯定是有余数的;
                        b=(1×3×5×7×9×················大单数)+1,加了一后,再被这些相关的数除,肯定是有余数的;
                        这只是一个数学规律,跟它后面是不是素数,不存在任何的关系。
                        ...........
                        真正有关系的是:
                        一,ζ(s)=∏(1-1/ρ)^-1=∑1/n,因为这是不断演变和推理出来的,它们之间存在关系;数学规律和客观事实,充分证明,调和级数是收敛的;
                        二,

                        素数的比例会越来低,最后就会一步步的驱近于零。驱零于时,就没有素数了。
                        这是客观事实,也是数学规律,你们是没有办法去否定的。


                        IP属地:湖北12楼2024-08-26 08:20
                        收起回复
                          F(n)=2^2^n+1,并不能证明素数无限:
                          F(n)=2^2^5+1=4294967297,
                          4294967297÷641=6700417;
                          它是一个合数。
                          证伪只要有一个,反例就足够了。
                          ..........
                          从数学规律来看,n=5,n=10,n=15,n=20,n=25,············都有很大的可能是合数。


                          IP属地:湖北13楼2024-09-01 08: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