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鸟图腾舞蹈与袖舞
随着鸟图腾崇拜的加剧,在人类的舞蹈领域中也有了它的参与。图腾崇拜作为原始宗教的一种仪式,对某些原始艺术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前面所提过的少皞氏为例,它的乐舞《九渊》,或者叫《大渊》,就是根据鸟的特性所编作的,其目的为“通山川之风,谐人神,和上下”。可见,鸟图腾舞蹈,并没有脱离人们所赋予鸟自身的宗教迷雾,它依然带着它“通天”的使命,为人类与神之间传递信息。只是这个本来由鸟亲自来完成的使命,现在转交给了人,或者说是祭祀者、巫。舞者像鸟附身般模拟鸟的动作、它飞翔的姿态,成为了一种宗教性的仪式。这种图腾舞蹈,后来也有很多演变为民俗而流传了下来。
先民在跳鸟图腾舞蹈时,除了模仿鸟动作外,在道具上也很有讲究。《说文解字》和《山海经》中都曾提到神鸟凤凰“五色备举”、“五彩之鸟”,周代《六小舞》中的《皇舞》:舞者执五彩羽毛而舞,遇大旱举行雩祭时用之。这“五彩羽毛”应该就是凤凰的代言。另外如:用于祭祀社稷,执全羽而舞的《帗舞》;用于祭祀大山大川,执白色羽毛而舞的《羽舞》,都很有可能是鸟的形象。因为早在“五帝”时期,就在进行着西方炎黄与东方夷人两大部族的融合,继之又进行着北方华夏与南方苗蛮的融合,而“龙”、“凤”正是在这过程中,综合了各个氏族的图腾形象而丰富并最终形成的。这两种虚构的图腾形象,恰恰显露了中华大地上长期进行的掠夺战争与融合统一的痕迹。东夷部族早在上古时期就有着先进的文明,作为文化始源,一直保存着“鸟”的图腾崇拜,后来逐渐演变为“凤”而风靡全国。周代,作为集原始、三代之大成的一个朝代,继承了远古及上古的文明,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东夷族崇拜的鸟图腾。这样,便可解释为何周代《六小舞》会出现如此之多的“拟鸟舞”了。鸟生羽,羽可助飞,飞即可达天,舞者执羽而舞,与天对话,以达到祭祀求神的目的。
除了上述两舞可能是“拟鸟舞”外,《六小舞》中还有《人舞》:“不执持舞具,以手袖为容,宗庙祭祀所用。”但是这个《人舞》为什么不像《皇舞》、《帗舞》和《羽舞》一样用羽为道具,作为拟鸟的装饰呢?又何以认定它就是“拟鸟舞”呢?我认为这就是玄妙所在,而且还可以作为鸟图腾舞蹈的一大突破。鸟,之所以能飞天,是因为它的羽翼丰满,以身体比例来看,其翼长而宽大。人类虽然脱离了用四条腿行走的行列,能空出上肢灵活劳动了,但可惜上肢太过细小,不能负担起人体的重量,也无法飞天。鸟图腾舞蹈中,虽然人类想到了很好的办法,拿着羽毛模拟鸟,但羽毛毕竟是鸟身上的东西,怎样才能使它变为归属于人自身的一部分呢?于是,聪明的先民又在服装上下工夫了,“袖”随之而出现。鸟有羽而人有衣,鸟有翼而人有袖。袖的或长或宽大,弥补了人上肢的缺陷,使人拟鸟,却又不尽是拟鸟,祭祀通神之余,又保留了人最本性的一面。周把以袖为鸟翼的《人舞》用于宗庙祭祀,显然又是东夷族鸟图腾崇拜的体现,是鸟图腾舞蹈的一个新里程。
再看,三国吴地有一种民间歌舞,叫“白纻舞”,舞者穿白色纻麻舞衣,以舞袖为特征。它在晋、宋期间多为宽袖,到齐至隋唐,又出现了长袖。在晋《白纻诗》中有这样的描写:“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南朝宋刘铄的《白纻舞辞》中也说:“仙仙徐动何盈盈,玉腕俱凝若云行。”由此判断,它的舞姿应是轻盈、柔婉的,从“白鹄翔”和“若云行”又可见它应是“拟鸟舞”,应是模仿鸟在天空飞翔,在云中穿行的姿态。在当时,人类已有感生命之短暂,升仙而长生不死的观念已开始进驻人心,于是“思仙飞天”之意更在白纻舞中有了大量的体现:首先,它服装衣料的“质如轻云色如银”,使袖的挥舞更加轻松飘逸,给人视觉上一种似仙女般轻灵的美;其次,它的袖象征着鸟翼,舞动中又模仿鸟,便造成了“体如轻风”般展翅搏天,并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意境;再次,将前两点综合起来看,都可用一个“轻”字代表,这“轻”作为白纻舞的一大特点,恰好又对应了鸟羽的特点,暗示了人们渴求“羽化登天”的理想。《白纻舞歌诗》也有云:“琴高乘云腾上天”,就更明显地点明了其所表达的“思仙升天”意愿。由此,我们更可将袖舞的创作意图与鸟图腾的来源相联想,并判断袖舞中是蕴藏着先民的鸟图腾崇拜的。
除了上述的“飞天”意图供参考外,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凤舞”的艺术。中华民族自古便有“龙飞凤舞”的传统,“龙”这里暂且不说,“凤”作为百鸟之长,自然是与鸟图腾崇拜息息相关的。“凤”是神鸟,靠翅膀飞翔。天空如此之大,飞翔便不会有束缚,闪转腾挪更是不在话下。而飞翔所依赖的是双翅,它的高、低、快、慢、转弯,双翅都要有变化,因此,其飞翔时姿态的万千更是集中于双翅。如果说,与“凤翅”相对应的是人的上肢,那么作为人上肢的延伸的“袖”,则更符合“凤翅”的要求,“袖舞”丰富多彩的流动造型,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凤舞九天”的多姿。所以说“凤”的形态最能体现中国袖舞的诸多特征。
随着鸟图腾崇拜的加剧,在人类的舞蹈领域中也有了它的参与。图腾崇拜作为原始宗教的一种仪式,对某些原始艺术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前面所提过的少皞氏为例,它的乐舞《九渊》,或者叫《大渊》,就是根据鸟的特性所编作的,其目的为“通山川之风,谐人神,和上下”。可见,鸟图腾舞蹈,并没有脱离人们所赋予鸟自身的宗教迷雾,它依然带着它“通天”的使命,为人类与神之间传递信息。只是这个本来由鸟亲自来完成的使命,现在转交给了人,或者说是祭祀者、巫。舞者像鸟附身般模拟鸟的动作、它飞翔的姿态,成为了一种宗教性的仪式。这种图腾舞蹈,后来也有很多演变为民俗而流传了下来。
先民在跳鸟图腾舞蹈时,除了模仿鸟动作外,在道具上也很有讲究。《说文解字》和《山海经》中都曾提到神鸟凤凰“五色备举”、“五彩之鸟”,周代《六小舞》中的《皇舞》:舞者执五彩羽毛而舞,遇大旱举行雩祭时用之。这“五彩羽毛”应该就是凤凰的代言。另外如:用于祭祀社稷,执全羽而舞的《帗舞》;用于祭祀大山大川,执白色羽毛而舞的《羽舞》,都很有可能是鸟的形象。因为早在“五帝”时期,就在进行着西方炎黄与东方夷人两大部族的融合,继之又进行着北方华夏与南方苗蛮的融合,而“龙”、“凤”正是在这过程中,综合了各个氏族的图腾形象而丰富并最终形成的。这两种虚构的图腾形象,恰恰显露了中华大地上长期进行的掠夺战争与融合统一的痕迹。东夷部族早在上古时期就有着先进的文明,作为文化始源,一直保存着“鸟”的图腾崇拜,后来逐渐演变为“凤”而风靡全国。周代,作为集原始、三代之大成的一个朝代,继承了远古及上古的文明,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东夷族崇拜的鸟图腾。这样,便可解释为何周代《六小舞》会出现如此之多的“拟鸟舞”了。鸟生羽,羽可助飞,飞即可达天,舞者执羽而舞,与天对话,以达到祭祀求神的目的。
除了上述两舞可能是“拟鸟舞”外,《六小舞》中还有《人舞》:“不执持舞具,以手袖为容,宗庙祭祀所用。”但是这个《人舞》为什么不像《皇舞》、《帗舞》和《羽舞》一样用羽为道具,作为拟鸟的装饰呢?又何以认定它就是“拟鸟舞”呢?我认为这就是玄妙所在,而且还可以作为鸟图腾舞蹈的一大突破。鸟,之所以能飞天,是因为它的羽翼丰满,以身体比例来看,其翼长而宽大。人类虽然脱离了用四条腿行走的行列,能空出上肢灵活劳动了,但可惜上肢太过细小,不能负担起人体的重量,也无法飞天。鸟图腾舞蹈中,虽然人类想到了很好的办法,拿着羽毛模拟鸟,但羽毛毕竟是鸟身上的东西,怎样才能使它变为归属于人自身的一部分呢?于是,聪明的先民又在服装上下工夫了,“袖”随之而出现。鸟有羽而人有衣,鸟有翼而人有袖。袖的或长或宽大,弥补了人上肢的缺陷,使人拟鸟,却又不尽是拟鸟,祭祀通神之余,又保留了人最本性的一面。周把以袖为鸟翼的《人舞》用于宗庙祭祀,显然又是东夷族鸟图腾崇拜的体现,是鸟图腾舞蹈的一个新里程。
再看,三国吴地有一种民间歌舞,叫“白纻舞”,舞者穿白色纻麻舞衣,以舞袖为特征。它在晋、宋期间多为宽袖,到齐至隋唐,又出现了长袖。在晋《白纻诗》中有这样的描写:“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南朝宋刘铄的《白纻舞辞》中也说:“仙仙徐动何盈盈,玉腕俱凝若云行。”由此判断,它的舞姿应是轻盈、柔婉的,从“白鹄翔”和“若云行”又可见它应是“拟鸟舞”,应是模仿鸟在天空飞翔,在云中穿行的姿态。在当时,人类已有感生命之短暂,升仙而长生不死的观念已开始进驻人心,于是“思仙飞天”之意更在白纻舞中有了大量的体现:首先,它服装衣料的“质如轻云色如银”,使袖的挥舞更加轻松飘逸,给人视觉上一种似仙女般轻灵的美;其次,它的袖象征着鸟翼,舞动中又模仿鸟,便造成了“体如轻风”般展翅搏天,并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意境;再次,将前两点综合起来看,都可用一个“轻”字代表,这“轻”作为白纻舞的一大特点,恰好又对应了鸟羽的特点,暗示了人们渴求“羽化登天”的理想。《白纻舞歌诗》也有云:“琴高乘云腾上天”,就更明显地点明了其所表达的“思仙升天”意愿。由此,我们更可将袖舞的创作意图与鸟图腾的来源相联想,并判断袖舞中是蕴藏着先民的鸟图腾崇拜的。
除了上述的“飞天”意图供参考外,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凤舞”的艺术。中华民族自古便有“龙飞凤舞”的传统,“龙”这里暂且不说,“凤”作为百鸟之长,自然是与鸟图腾崇拜息息相关的。“凤”是神鸟,靠翅膀飞翔。天空如此之大,飞翔便不会有束缚,闪转腾挪更是不在话下。而飞翔所依赖的是双翅,它的高、低、快、慢、转弯,双翅都要有变化,因此,其飞翔时姿态的万千更是集中于双翅。如果说,与“凤翅”相对应的是人的上肢,那么作为人上肢的延伸的“袖”,则更符合“凤翅”的要求,“袖舞”丰富多彩的流动造型,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凤舞九天”的多姿。所以说“凤”的形态最能体现中国袖舞的诸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