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吧 关注:7,347贴子:85,698

回复:[大堆资料]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八都马】    
古港名。故址在今缅甸萨尔温江口莫塔马。为古代东西方水陆交通线所经重要港口。八都马是孟(MOn)语Muhtamaw的对音,义即石角。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也有此港名。
【八节那间】    
古地名。或以为是八节涧的异译,那字疑衍;或以为其故址当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北岸的北加浪岸。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九州山】    
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西岸霹雳河口的天定岛(DindingsI.)。明费信《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也有此名。
【九姓胡】    
古族名。安史之乱后常随回纥人至中国,杂居京城,从事商业活动。或以为即九姓铁勒(参见“九姓回纥”);但一般认为应指*昭武九姓。
【九部乐】    
隋及唐初的宫廷燕乐。隋初燕乐设七部乐,即国伎、清商、高丽、天竺、安国、龟兹、文康等乐。隋大业中改清商为清乐,增加疏勒、康国两部,为九部乐。唐武德初年沿用九部乐,去掉隋时的天竺和文康两部,增设燕乐和扶南两部(见《新唐书·礼乐志》)。九部乐以中原乐舞为主,也有少数民族乐舞和外来乐舞。
【干陁利国】    
古国名。旧说以为是三佛齐的古称,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近人考证,或以为在马来半岛,干陁利是吉打别称Kadaram的对音。约在公元五世纪中期至六世纪中期,同中国有友好关系。《梁书·海南诸国列传》和《南史·西南夷列传》有专条记述。
【于罗国】    
古国名。故地在今伊拉克东南部幼发拉底河下游。或以为即Hirah(今纳贾夫[Najaf东南)的音译,亦有认为系Ubullah(今巴士拉)或Ura(约在今迪瓦尼亚(Diwaniyah附近)的音译。古为安息国最西界,可从海道通大秦国。名见《后汉书·西域传》和《三国志》第三十卷裴注引《魏略》。



582楼2011-05-06 18:26
回复
    【土库】    
    明时称荷英等殖民者在东方设立的贸易站为土库,见《东西洋考》第六卷和《明史·外国列传》“浡泥”条。今印度尼西亚语和马来语称商店为toko,或以为即华语“土库”的音译。
    【土塔】    
    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印度纳加帕蒂南(Nagapattinam)西北。旧有一砖塔,故名。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万年港】    
    古港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加里曼丹岛北岸的文莱,为古代重要通商港口。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万喇国】    
    古国名。故地在今加里曼丹岛中部默拉威河(MelawiR.)口一带。产钻石。公元十八世纪时已有华侨在此采矿、贸易和耕种。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下里】    
    古地名。故址一般以为在今印度喀拉拉邦的坎纳诺尔附近,即《郑和航海图》之歇立。惟据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所述,下里居小喃(今奎隆)和古里佛(今科泽科德)之中,其方位应在今柯钦附近。
    【下港】    
    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Bantam,在西冷[Serang]西北约10英里)一带。1568年后国势渐盛,领土扩展至西爪哇全境。中国、印度、波斯、土耳其、葡萄牙和荷兰等国商舶都来此进行贸易。中国商人主要以铅钱、磁器、丝绸、呢绒、丝线和其他日用品换取胡椒、蓝靛、檀木、丁香、肉豆蔻、玳瑁和象牙等物产。《东西洋考》有专条记述。《海录》译作万丹。
    【下碇税】    
    唐对外洋商船靠岸征收的税。类似后代的船料、吨税。《新唐书·孔戣传》:“蕃舶泊步有下旋税。”又《唐大诏令集·大和八年疾愈德音》:“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著客,宜委节度观察使,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所称舶脚,似即下碇税。
    


    583楼2011-05-06 18:27
    回复

      【三屿】    
      古岛屿名。或以为即菲律宾群岛中民都洛岛西南的卡拉棉、巴拉望和布桑加诸岛。或以为指吕宋岛西南岸的三个港口。以后说较为适合。古代中国商船经常在此靠泊,进行贸易。《诸蕃志》和《元史·外国列传》有专条记述。《岛夷志略》作三岛,也有专条。
      【三众】    
      公元第三世纪前期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一种地理分区观念,于三国吴康泰出使南海后传入中国。见《史记·大宛列传·索隐》及《正义》引康泰《外国传》:外国称天下有三众:中国为人众,大秦为宝众,月氏为马众。
      【三巴郎国】    
      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垄一带。为中爪哇北岸重要港口所在。公元十八世纪后期华侨在此居住贸易的很多。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三保太监下西洋】    
      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世界远程航海史上的创举。永乐三年(1405年),成祖使宦官郑和(小字三保,保一作宝)与副使王景弘率水手、官、兵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当时称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他们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至1407年返国。以后又于1407—1409年、1409—1411年、1413—1415年、1417—1419年、1421—1422年(以上均在永乐时)、1431—1433年(宣宗宣德时)出海,前后二十八年,七次(一说八次)远航,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所乘的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可容一千人。这些航行比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世纪以上,舰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几倍。郑和每到一地,都以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特产,与亚非各国加强联系。南洋各地至今还保留了不少有关郑和的遗迹。随行人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述航行中的见闻,都很有价值。
      


      584楼2011-05-06 18:28
      回复

        【大寺】    
        巴利文Mahāvihāra(摩诃毘诃罗)的意译。斯里兰卡最古的寺院。相传公元前三世纪顷,印度的阿育王派王子摩哂陀(Mahinda)及比丘、居士等共五人,到锡兰(今斯里兰卡)传播上座部佛教,锡兰的天爱帝须王(Devānampiya-tissa)在国都阿罗陀补罗(Anurādha-pura)建立此寺供养他们。后上座部出现了新起的无畏山寺派,此处即称为大寺派(也叫“分别说部”)。公元五世纪初,中国法显曾到此寺。据《佛国记》载称,当时住有僧众三千人。
        【大泥】    
        古国名。故地在今泰国南部北大年(Pattani)一带,一般以为是狼牙修国旧地所在,当横断马来半岛路线要冲,有优良港口。明代载籍,多称之为大泥,但又误同浡泥(故地在今加里曼丹岛北部)混为一国。名见《东西洋考》第三卷和《皇明象胥录》第四卷。《明史·外国列传》因袭其误。《海语》译作佛打泥,《海录》译作太呢。
        【大宛】    
        (—yuān)古西域国名。在今苏联中亚费称干纳盆地。王治贵山城(今苏联中亚卡散赛)。属邑大小七十余城。居民从事农牧业,盛产葡萄、苜蓿,以汗血马著名。商业也较发达。自张骞通西域后,与汉往来逐渐频繁。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大宛降汉,进一步密切了经济文化交流。东汉初(公元一世纪五十年代)大宛曾附属于莎车。西晋时大宛仍遣使献汗血马。南北朝称破洛那。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玄宗改其国名为宁远,并封宗室女为和义公主,妻其王。
        【大食】    
        波斯文Tazi或Taziks的音译。原系一波斯部族的名称。唐代以来,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作大食。
        【大秦】    
        古国名。又名犁靬、海西。古代中国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至条支,临海而回。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皇帝安敦遣使来中国。晋武帝太康年间(280—289年),大秦又遣使来与中国通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大秦称东罗马帝国。
        【大夏】    
        大夏(Bactria)。音译巴克特里亚,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中亚细亚古国。当即吐火罗。地在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今阿富汗北部)。本波斯帝国一行省,后隶属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西王国。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独立,狄奥多德(Diodotus)建国;都巴克特拉(Bactra,《史记》作蓝市城,《元史》作巴里黑)。公元前三世纪末(攸提腾在位时)至二世纪初国势强盛;领有北起阿姆河上游、南达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后国土分裂,势衰。约公元前130年大月氏入据。继而又归附于嚈哒、突厥诸族。公元八世纪为阿拉伯人所并。大夏文化多受希腊、印度和中国影响。
        


        585楼2011-05-06 18:29
        回复
          【马礼逊】    
          (RobertMorrison,1782—1834)英国传教士。1807年到广州,在英国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任职二十五年,并先后任英国特使阿美士德(Wil-liamPittAmherst,1773—1857)及驻华贸易监督律劳卑(WilliamJohnNa-pier)1786—1834)的秘书兼译员。曾多次建者英政府在中国自设法庭,以取得治外法权。将《圣经》译成汉文,编《华英字典》。是西方殖民国家基督教(新教)派来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
          【马苏第】    
          (al—Mas‘ūdi,?—956)一译麻素提。阿拉伯旅行家与历史学家。生于巴格达。曾游历埃及、巴勒斯坦、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中国等地。晚年定居叙利亚与埃及,编写《编年史》三十卷,其中两部分的节本叫做《金色草原与宝石矿藏》。并对托勒玫的世界地图作进一步订正。
          【马伯乐】    
          (HenriMaspero,1883—1945)一译亨利·马斯伯乐。法国历史学家和汉学家。加斯顿·马伯乐之子。1911年任法国远东学院(河内)教授,兼研究越南的语言和历史。1920年起任法兰西学院(巴黎)教授,讲述汉学。致力于汉语音韵和语法的研究,错误地认为汉语没有语法范畴和词类。著有《古代中国》、《中国宗教·历史杂考》三卷等。
          【马来城】    
          (Male)古城名。故址在今缅甸曼德勒和抹谷(Mogok)之间伊洛瓦底江畔。为古代从云南经缅甸入海交通线所经。据《新元史·外国列传》“缅国”条所述,此城同江头城、太公城、安正国城和蒲甘缅王城并称为缅中五城。
          【马鲁涧】    
          古国名。故地未详,或以为在今印度半岛内。公元十四世纪同中国有交通关系。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马可·波罗】    
          (MarcoPolo,1254—1324)一译马哥·孛罗。意大利旅行家。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约于1271年11月随其父、叔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越帕米尔来东方。1275年5月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待遇优厚,仕元十七年。游历几遍中国,曾至今新疆、甘、内蒙古、晋、陕、川、滇、鲁、苏、浙、闽及北京等地。中间一度至缅甸。后因伊儿汗国汗遣使向元室求婚,马可·波罗奉命护送公主出嫁,1292年初离中国,从海上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地到达波斯。1295年末返抵威尼斯。1298年,在威尼斯与热那亚战争中被俘,于狱中口述东方见闻,由同狱鲁思梯谦(Rusticiano)笔录成书,是为《马可·波罗行纪》。书中盛道东方之富庶,文物之昌明。1299年获释,回到威尼斯。《马可·波罗行纪》很快被人们争相传诵,并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有所影响。
          


          590楼2011-05-06 18:34
          回复
            【马嘎尔尼】    
            (GeorgeMacartney,1737—1806)英国外交官。曾任英国驻俄公使,1780年东印度公司委派他为马德拉斯总督。1793年奉英政府命,以庆祝乾隆帝八十寿辰为名前来中国,要求增开通商口岸,减低税率,给予租界,并派公使长驻北京,遭清政府拒绝。后任南非好望角总督。
            【韦节】    
            隋炀帝时侍御史。被派与杜行满同使西域,曾至罽宾(今阿富汗加兹尼[Ghazni]一带)、王舍城(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Wazirabad])、史国(今苏联乌兹别克东南部沙赫里夏勃兹(Ⅲax-pNcяЭ]一带)等地。归后撰有《西蓄记》,今佚,《通典》第一百九十三卷曾引用其文。
            


            592楼2011-05-06 18:36
            回复

              【不花剌】    
              (BOkhara)《元史》亦作蒲华、不花儿、卜哈儿。《明史》作卜花儿。古地名。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境内之布哈拉(Byxapa)。参见“布哈拉汗国”。
              【夫甘都卢】    
              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唐代称为*骠国。其相近的海面为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线所经。名兄《汉书·地理志》。《汉书·西域传赞》和张衡《西京赋》省译作都户。
              【云(云)冈石窟】    
              我国著名的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山西大同市武周山(又名云冈),东西绵延的一公里。主要的石窟皆完成于北魏汪都洛阳之前,约自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现存洞窟五十三十(主洞二十一千),造像五万一千余尊,最大的高达17米。雕刻的风格,是在继承汉代石刻艺术的传统和吸收外来影响形成的。解放后,设立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
              【元经世大典地图】    
              古地图名。附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虞集等所撰《经世大典》中。原书久佚,此图系魏源从《永乐大典》中录出,刊于所撰《海国图志》中。图中所列地名,与《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大致相符,为研究当时亚洲历史和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国内学者洪钧、屠寄和丁嫌等对此图曾加考证。俄人布莱资须纳德所作英文注释,列入所著《元明人西域史地论考》(MediaevalResearchesfromEasternAsiaticSources)。
              


              593楼2011-05-06 18:36
              回复

                【天竺山】    
                古岛屿名。故址有两说;(1)在今新加坡以北海面的奥永岛(Pu-lauAur);(2)在今越南湄公河口外的昆仑岛。以后说较为适合。据《宋史·外国列传》“注辇”条所述,其地是从印度到中国航道所经。参见“昆仑山”。
                【天竺江】    
                古河名。即今恒河。名见《水经注》第一卷引三国吴康泰《扶南传》及《梁书·海南诸国列传》“中天竺国”条。
                【日丽】    
                古国名。故地有两说:(1)在今越南中部洞海一带,为占城的属国,见《诸蕃志》“占城国”条;(2)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北岸的日里(Deli),古时中国商船常来此,以瓷器、花布等交换当地土产。《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日罗亭】    
                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南部。名见宋赵汝适《诸蕃志》“三佛齐国”条。
                【中道】    
                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道路名。(1)《魏略·西戎传》所载的中道,自”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经今罗布泊附近西行,以后的路线大体和《汉书·西域传》的”北道相同。(2)《隋书·裴矩列传》所载的中道,其路线大体也和《汉书·西域传》的北道相同,西端则以波斯(今伊朗)一带为终点。(3)唐道宣《释迦方志》卷。上所载的中道,系取道沙州(治所在今甘肃敦煌西)西行,以后的路线大体和《汉书·西域传》的*南道相同。
                【中理国】    
                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非洲索马里,包括其东北海面的索科特拉岛(今属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在内,同弼琶罗国(今柏培拉)接界。古代东西方船舶航海经此。宋赵汝适《诸蕃志》有专条记述。
                


                595楼2011-05-06 18:46
                回复
                  【中西纪事】    
                  书名。清夏燮著。初稿成于1850年(道光三十年),后经1859年(咸丰九年)、1865年(同洽四年)两次增订为二十四卷。本书系根据当时流传的奏稿函札、条约章程等资料,整理自鸦片战争前后至咸丰未年中外关系的史事,揭露英、美、法、俄的侵略罪行,颂扬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作者当时署名为江上蹇叟。刊行后被毁版,至1871年重刊。
                  【爪哇国】    
                  古国名。旧称*阇婆或*诃陵,很早就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元时始称爪哇国。《岛夷志略》、《元史·外国列传》、《瀛涯胜览》、《星搓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等都有专条记述。
                  【勾栏山】    
                  古岛屿名。即今加里曼丹岛西南的格兰岛(GelamI.)。古为泉州至爪哇海上交通线所经。元时已有中国人侨居,见《岛夷志略》。《元史·史弼列传》译作勾阑山。《星槎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译作交栏山。《郑和航海图》译作交阑山。
                  【长春真人西游记】    
                  书名。二卷。*李志常撰。蒙古太祖十五至十九年(1220—1224),志常曾随侍其师*丘处机赴西域谒成吉思汗,归后就途中经历闻见,撰成此书。记载详明,为研究当时中亚史地和中西交通的重要参考资料。近人王国维和张星烺曾为之注释,国外有俄、法、英文译本。
                  【丹丹国】    
                  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东北岸的吉兰丹,或以为在其西岸的天定(Dindings),或以为在今新加坡附近。公元530年(梁中大通二年)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见《梁书·海南诸国列传》。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一卷译作洲。《新唐书·(350)古代中西交通南蛮列传》译作单单。
                  


                  596楼2011-05-06 18:47
                  回复
                    【乌荼国】    
                    (Udra)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奥里萨邦北部一带。公元第七世纪中期玄奘游印度时,曾到此。名见《大唐西域记》第十卷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四卷。
                    【乌弋山离】    
                    西域古城。当在今阿富汗西部之赫拉特。见《汉书·西域传》。《魏略》简称乌大。或即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之别译。
                    【乌古孙仲端】    
                    “乌”亦作“吾”。金人。兴定四年(1220年)以礼部侍郎奉使乞和于蒙古,次年经西辽故地至中亚,谒见成吉思汗,旋归国复命。曾以其行程告刘祁,祁为记之,题曰《北使记》,附见祁所撰《归潜志》第十三卷,其中载有关于当时中西交通的史料。《金史》有传。
                    【计都】    
                    印度占星术名词。印度天文学将黄道和白道的降交点叫做罗睺(Rahu)、升交点叫做计都(Ketu),同日、月和水、火、木、金、土五星合称九曜。因日、月蚀现象发生在黄白二道的交点附近,所以又把罗睺当作食(蚀)神;而计都是罗睺的尾部,因而又把计都称为豹尾星。印度占星术认为罗睺、计都和七曜都能支配人间的祸福吉凶。在唐代,印度人瞿昙悉达将印度历法介绍到中国来,称为“九执历”。“九执”即“九曜”的同义语。
                    


                    598楼2011-05-06 18:49
                    回复
                      【火浣布】    
                      石棉布的旧称。由于可以用火燃法除去石棉布上的污渍,故名。《后汉书·西域传》《魏略·西戎传》等书均载大秦国出火浣布,《晋书·载记》第十三载东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天竺献火浣布于苻坚。
                      【卐】    
                      (wan万)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中都有出现。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都使用。卐字在梵文中作Srivatsa(室利靺蹉),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用作“万德吉祥”的标志。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制定此字读为“万”。在佛经中,卐字亦传写作卍。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等认为应以卐为准。
                      


                      601楼2011-05-14 08:19
                      回复
                        【队商】    
                        中世纪以前商人和朝觐宗教“圣地”兼经商者,常在亚、非、欧洲各地循陆路结队同行,携带武器,互保安全,故称队商。队商活动的主要路线,或从中国西北经中央亚细亚以达地中海沿岸或印度半岛;或从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西通东非和北非。对促进东西方贸易发展和文化传播曾起一定作用。近代铁路长公路交通发展后,队商活动逐渐减少。
                        【水真腊】    
                        古国名。在*陆真腊之南,公元第九世纪初同中国有友好关系,见《唐书·南蛮列传》“真腊”条。
                        


                        602楼2011-05-14 08:20
                        回复
                          【戊地】    
                          古国名。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哈拉的西方。见《新唐书·西域列传》,《大唐西域记》卷一作伐地国,为昭武诸国之一。参见“昭武九姓”。
                          【札马鲁丁】    
                          元天文学家。回回人。至元四年(1267年)撰万年历。在北京建立观象台,制造浑天仪、方位仪、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和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
                          【布茉资须纳德】    
                          (ЭМЙЛBacИЛbeBИЧBpeTmHefip,1833-1901)俄国人。1866年(同治五年)至1883年(光绪九年)任俄国驻中国公使馆医官。对于中国植物学及中西交通史,均有所研究。主要撰述有:《中国植物学文献评论》、《中国植物志》、《欧人对中国植物学研究史》、《元明人西域史地论考》等。
                          


                          603楼2011-05-14 08:31
                          回复
                            【龙赤】    
                            (1177-1225)成吉思汗长子。蒙古初兴时,参加攻金及中亚各地的战争。成吉恩汗十六年(1221年)哲别、速不台越大和岭(高加索山),西攻钦察部,深入斡罗思,他领兵做后援,巡视征服地方。成吉思汗分封诸子,他得到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地方。
                            【术忽】    
                            元时称犹太人为“术忽”,见《元史·文宗本纪》。当即阿拉伯文ya-hud的音译。
                            【未罗国】    
                            古地名。故址在今伊拉克巴士拉之西。《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称之为大食重镇。参见“勃萨罗”。
                            【未罗瑜】    
                            (Malayu)古国名。一译末罗游洲。故地一般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占碑附近。公元672年(唐咸亨三年),我国僧人义净赴印度时,曾在其地居留二月。据义净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其地不久似即并入室利佛逝。但此后又曾复国,《元史》所载与中**持友好关系的未刺由、木来由、没刺由和麻里予儿诸国名,皆其异译。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中国西行,航程中曾过此。
                            【打球(毯)】    
                            ①即《荆楚岁时记》所载的*蹴鞠。②一种马上打球的游戏,亦有骑驴或步行打球的。中国自唐至明皆习行之。一般以为源出波斯(今伊朗);其传入欧洲者通称波罗毯(polo)。
                            【打冷莽柯国】    
                            印度喀拉拉邦特拉凡哥尔(Travancore)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其属邑名咖补,即今科摩林角(CapeComorin),向为东西方交通重要港口,《郑和航海图》译作甘把里头。
                            


                            604楼2011-05-14 08:31
                            回复

                              【古兰经】    
                              一译《可兰经》。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系阿拉伯文Qu’ran的音译,意为“诵读”。共三十卷,一百一十四章,六千二百余节。是穆罕默德在二十三年(公元610-632年)全部传教过程中作为安拉的“启示”陆续颁布的经文,为该教最高经典和最根本的立法依据。其内容主要包括:穆罕默德在传教期间同阿拉伯半岛多神教徒和犹太教徒斗争的记述,传布以信仰一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信条,针对当时阿拉伯社会情况提出的宗教制度和社会主张,以及作为传教需要而引证的一些流行于阿拉伯社会中的故事、传说等。穆罕默德在世时,《古兰经》只是零散记录,并未成册。经第一代哈里发艾卜·伯克尔令人整理,辑缮保存,至第三代哈里发奥斯曼又将艾卜·伯克尔时期所整辑之本加以订正,并规定为标准本,也称“奥斯曼定本”,流传至今。《古兰经》为阿拉伯文,现有多种文字的译本。
                              


                              605楼2011-05-14 08: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