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总觉得东方台太优雅了,这么好的节目自己都不怎么吹。在最近几个台的音综里面,其实风格的广泛性倒是东方台的《我们的歌》把握的比较好,既有多样化的风格性,又能够拿捏住高雅的风向和底线。相比之下拿二手玫瑰来耍猴的湖卫,真的要差了不少。
迪玛希和黄霄云这首《红月亮规则》确实挺小众的,我听完这个版本以后去找了原唱版本,居然是个动画片的OST,歌手真的没听说过,但那个叫蘑菇的女歌手声线很好听。原作版本是一首现代美声作品,还是美声的体系只是按流行歌曲结构编曲,可以算是美声跨界流行的风格。
可迪玛希和黄霄云这个版本可就不是美声跨界流行了,我之前看了音乐侠的文章,他说这首歌是美声跨界,但这可不是美声跨界流行哦。
这个风格确实挺小众的,但从开头的电声钢琴的音色开始,我就觉得风格很特别,一直到间奏的电吉他浓浓的金属味道和副歌部分的最典型的双BASE鼓点就可以确诊了。这首歌的风格是极其小众的“歌剧金属”,其实可以算是美声跨界摇滚乐。
歌剧金属这个风格,其实真正的“红歌”只有一首,就是百老汇四大保留音乐剧中,韦伯的作品《歌剧院魅影》的主题曲《The Opera Phantom》,原唱莎拉布莱曼。这个风格即使在一些音乐APP中搜索都找不到几首,实在比较小众。
其实在原作的音乐剧中,也就这一首歌采用了美声风格的人声、歌剧咏叹调的结构、摇滚乐元素的配器。从这三方面角度看,这首《红月亮规则》的特点也就有了。整曲在演唱唱法上以美声为主,而且非常自律的并没有用太多的花腔,整首歌基本上是真声高音拿下来的。迪玛希和黄霄云的对唱形成了非常优秀的咏叹调的叙事风格,尤其是副歌的双声部重唱是重点欣赏的部分。讲道理,美声的多声部是流行比不上的部分,很难听到。而这首歌的大量金属风格摇滚配器,增加非常多的现代感,相对歌词想要构建的意境,非常的合拍。
个人认为,不管美声还是流行,感情传达的前提是构建意境。黄霄云的作品在意境构建方面,一直有优势。但如今的很多流行芭乐,采取的是意境固定在一架钢琴营造的苦情环境中,可能听十首八首都这样。而流行乐听众往往把这种意境当做了流行乐的全部,排斥其他意境的作品。这就属于听歌被洗脑了。
迪玛希和黄霄云这首《红月亮规则》确实挺小众的,我听完这个版本以后去找了原唱版本,居然是个动画片的OST,歌手真的没听说过,但那个叫蘑菇的女歌手声线很好听。原作版本是一首现代美声作品,还是美声的体系只是按流行歌曲结构编曲,可以算是美声跨界流行的风格。
可迪玛希和黄霄云这个版本可就不是美声跨界流行了,我之前看了音乐侠的文章,他说这首歌是美声跨界,但这可不是美声跨界流行哦。
这个风格确实挺小众的,但从开头的电声钢琴的音色开始,我就觉得风格很特别,一直到间奏的电吉他浓浓的金属味道和副歌部分的最典型的双BASE鼓点就可以确诊了。这首歌的风格是极其小众的“歌剧金属”,其实可以算是美声跨界摇滚乐。
歌剧金属这个风格,其实真正的“红歌”只有一首,就是百老汇四大保留音乐剧中,韦伯的作品《歌剧院魅影》的主题曲《The Opera Phantom》,原唱莎拉布莱曼。这个风格即使在一些音乐APP中搜索都找不到几首,实在比较小众。
其实在原作的音乐剧中,也就这一首歌采用了美声风格的人声、歌剧咏叹调的结构、摇滚乐元素的配器。从这三方面角度看,这首《红月亮规则》的特点也就有了。整曲在演唱唱法上以美声为主,而且非常自律的并没有用太多的花腔,整首歌基本上是真声高音拿下来的。迪玛希和黄霄云的对唱形成了非常优秀的咏叹调的叙事风格,尤其是副歌的双声部重唱是重点欣赏的部分。讲道理,美声的多声部是流行比不上的部分,很难听到。而这首歌的大量金属风格摇滚配器,增加非常多的现代感,相对歌词想要构建的意境,非常的合拍。
个人认为,不管美声还是流行,感情传达的前提是构建意境。黄霄云的作品在意境构建方面,一直有优势。但如今的很多流行芭乐,采取的是意境固定在一架钢琴营造的苦情环境中,可能听十首八首都这样。而流行乐听众往往把这种意境当做了流行乐的全部,排斥其他意境的作品。这就属于听歌被洗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