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吧 关注:479,337贴子:52,055,010
  • 1回复贴,共1

为王芸露说几句话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芸露曾经被球迷戏称为6梅,拿过世青赛最佳主攻,这说明进攻天赋不差,只是上不了郎四九的眼,不用说是一传的问题。现在看来,他的一传也很有天赋,所以,迷信郎四九的球迷该醒醒了。里约之后,二刘开始老去,这是可以预见的事,培养王芸露就是很好的选择,虽然知道王芸露在郎四九手下会什么结果,但也应该给予机会,否则,还搞什么大国家队。削足适履,把一名梅系球员培养成为保障型球员,这有多累,多愚蠢啊。八一队成绩烂透不是对教练胡作非为的最好惩罚吗?同样地,两个纪录也是对郎四九的最好惩罚。
王芸露是引子,本贴主要谈进攻核心被压在后场的问题。
军运会,李盈莹一次次准备进攻,二传却一个球都不给,一次次让王芸露送防反,好容易,李盈莹轮到前排,很快地,没有赚足足够的分数,又转到后排,继续眼睁睁看着王芸露不下球。如此下去,不输球才怪。无疑这场比赛非常典型,也很可以说明问题,说明教练排兵布阵的水平非常烂。以王芸露的进攻实力,打个半业余球队,不至于那么不下球,但这不是本文重点。
蔡斌时期,李盈莹被压在后场,尤其王芸露刚打主力时候,让王芸露打大主,问题更加严重。朱婷巅峰时期,被压在后场不很明显,因为当时朱婷身边队友不错,但是,进入东京周期,朱婷被压在后场也比较常见,输球也都是这个原因。朱婷前排赚的不够弥补到后排队友赔的。
八十年代,后攻很少见,渡轮不丢分必须依赖前排球员,每名前排攻手都得进攻,所以,三点攻是强轮,二点攻是弱轮。九十年代,巴西把后攻引入进攻体系,也就是立体进攻后,强轮和弱轮不再简单地计算前排几点攻。很多郎粉跟着郎四九叫喊什么几点攻,很是很可笑,他们真是被落后的郎四九带到沟里。现在的观点是进攻核心在前排是强轮,在后排是弱轮。
由于郎四九蔡斌等一大批教练的观念还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他们不承认进攻核心,他们不知道进攻核心被压在后排严重后果,他们的排兵布阵都跟八十年代相似。对球员的选择和技术要求都跟八十年代差不多。于是,慢慢地丢掉后攻,八一那样不给后排李盈莹球,算是完全没有后攻了,东京周期,郎四九的后攻也是越变越少。蔡斌虽然给李盈莹后攻机会不少,但经常忘记。原因很简单,李盈莹后攻不是蔡斌的常规战术,所以,二传一紧张,蔡斌一紧张,就给忘了。也因为蔡斌有时候会忘记李盈莹的后攻,所以,成绩波动非常大,技战术运用得当谁都不怕,运用不当谁都敢输。
李盈莹是不是进攻核心,我并不想争吵,一名决胜局能够拿9分的球员,如果还不算是核心,谁可以算。对阵土耳其,如果不是蔡斌忘记李盈莹的后三,赢球下土耳其的希望还是不小的,要知道全队得12分,李盈莹得6分,说明当时李盈莹状态很不错。
因为蔡斌不承认李盈莹是核心,也没有真正认识到李盈莹后攻的价值。所以排兵布阵就错了。象李盈莹这样一传很好的进攻核心,一传可以安排在前排,也就是说前排接一传,后排不接一传,就可以克服被压在后场的困境。具体战术当然应该有所改变,这里不多说,有兴趣可以跟贴互动。如果蔡斌认识到这一点,就不应该放弃王芸露,即使有朱婷。
没有进攻核心概念,进攻机会比其他球员多,是因为他们进攻能够好很多。其他的都跟一般球员差不多,这严重削弱球星的价值,效果也不好。这也是朱婷李盈莹特别累的原因,他们的体能消耗确实比其他球员多多了。有进攻核心概念的排兵布阵则不同,在增加进攻核心进攻数量的同时减轻他们的地面压力。所以,李盈莹6抡一传80次进攻,到决胜局还是生龙活虎。在蔡斌手下,李盈莹一场比赛几乎不会超过60次进攻,一传也没有接够6抡,个中原因,不值得深思吗?
朱婷年迈,状态下滑,李盈莹在前排的时候,后排换下王芸露,利用王芸露的防守争取多抓防反,因为这是强轮,要多赚。等到朱婷轮到前排,再换回来。一局一次换人,三轮下来,多抓一两个防反,完全有可能,可以改变局势。可笑的是蔡斌用吴梦洁换前排朱婷,这说明蔡斌没有充分认识到李盈莹的后攻价值。正确的做法是用张常宁(如果状态可以),利用张常宁的一传保李盈莹后攻,结局也许大不一样。
因为没进攻核心的概念,所以,也没有保障型边攻的概念,郎四九如此,蔡斌等很多教练也如此。他们使用保障型边攻的目的是提高球队一传质量,而不是保证进攻核心有更好更多的进攻机会。也是这个原因,蔡斌才会放弃王芸露。
王芸露换下后排朱婷,这一招很有用,别不相信。这一战术天津就经常用,杨艺换下李盈莹的后排对角。因为现在天津已经接受进攻核心概念,自然也有保障型边攻的概念,当然也懂得运用保障型边攻,所以,运用得特别好,无论保障型边攻上不上场,球队都应该配备。这和郎四九蔡斌为了提高一传质量的目的有这天差地别。
从强轮弱轮,到进攻核心,最后是保障型边攻,郎四九等一大批教练的认知都与陈友泉差别非常大。这也是陈友泉不被现在中国接受的原因。保障型边攻运用得最好的无疑是陈友泉。既然使用了保障型边攻,目标就是加强地面,减轻进攻核心的地面压力,为其他队友创造更好更多的进攻机会,而不是把眼睛盯在保障型边攻的进攻得分上。杨艺不是没有得分能力,只是陈友泉不在乎杨艺的进攻而已。王宝泉开始也看杨艺得分,输球后,才纠正错误,不再关心杨艺得分。后来也创造成绩,即使没有外援,照样拿成绩。这是观念的突破,给王宝泉鼓掌了。
眼睛盯着保障型边攻的进攻,所以,战术偏差得离谱,也是这个原因,才有10口1中的主力上上下下,贻误战机,朱婷被压在后场的必输惨剧——前排用保证型边攻,后排朱婷没有球扣,这跟军运会李盈莹无球可扣有什么区别?能赢才怪!!!
以上单核打法。还有进攻双核心打法。这里不谈了。单核心打法理解透了,双核心也不难。记得排超三年,天津对阵北京,决胜局北京队才拿5分,这就是双核打法的价值,当时,朱婷李盈莹就是球队的进攻核心,使用杨艺才是正确选择。只是当时,王宝泉还不接受保障型边攻(杨艺),所以,使用得不多,也为排超4年被打得满脸土灰埋下伏笔。


IP属地:广东1楼2024-09-07 12:09回复
    本贴写完,看到王芸露俄超拿12分,这是题外。不做多谈。
    王芸露的进攻次数跟李盈莹差不多,肯定要输球。因为李盈莹进攻赚的肯定不够弥补王芸露进攻赔的。只有减少王芸露进攻,增加李盈莹进攻,才有机会赢球。如果王芸露的得分跟李盈莹差不多,肯定会输得很惨,因为得分越多,进攻次数越多,陪得越多,除非不是同一档次对手可以随便欺负的比赛(好比打印度队)。


    IP属地:广东2楼2024-09-07 12: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