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村
大同村地处浙江省瑞安市西北部山区河谷盆地中心,湖屿桥村东侧。50年代后至1992年为湖岭区公所驻地。1992年属湖岭镇,为镇人民政府驻地。有1751户,6779人,水田666亩,山地140亩。村区四周群山环抱,西北多连绵山地,32溪自东北南下,绕村东、村南,在村西1.50公里处与西部东下的33溪汇合,在这里形成河谷盆地。 唐时村西有一湖泊,湖中有小屿,当地居民造一桥通小屿,称湖屿桥,便因桥名村,后又谐音称湖上桥、和尚桥。村北0.50公里有宋真宗(998-1022在位)时建的闲心寺。明洪武间(1368-1398)郑氏祖先迁此居住,现村中以郑、周、李3姓为主。1949年后称湖岭第一村,1956年组建大同农业生产合作社,1961年称湖岭人民公社大同大队,1984年称大同村。 村区自古以来是瑞安西北部山区的交通要冲,是西北山区通向东部平原的门户。唐、宋时,竹筏、舴艋舟由此可上溯至芳庄、桂峰、永安乡,下沿33溪、顺金潮港,出飞云江干流可直抵瑞安县城。陆路有古道沿溪西至桂峰、永安两乡;北至芳庄乡,再越岭通青田及永嘉县(今温州市瓯海区);东面有古道经陶山通瑞安县城。50年代,轮船自瑞安县城沿飞云江上溯金潮港抵大同村东6公里的潮基乡岩头村。40多年中这条航道担负着西北部主要客货运输任务,山区客、货大部汇集村区转岩头运抵瑞安县城。60年代初,瑞安县城至湖屿桥公路通车,并建造村东跨32溪的公路桥;1971年,湖屿桥至六科公路通车;1982年,湖屿桥至瑶庄和尚岭公路竣工,并北延接通瓯海西岸的公路;同年,湖屿桥至鹿木彭埠公路通车,湖屿桥成了四条公路中心站。全村拥有集体、联户经营的客货汽车37辆,每隔半小时就有通向瑞安城区的班车出站,同时每日有定期班车至温州城区、桂峰、瑶庄、陶山等地。
大同村地处浙江省瑞安市西北部山区河谷盆地中心,湖屿桥村东侧。50年代后至1992年为湖岭区公所驻地。1992年属湖岭镇,为镇人民政府驻地。有1751户,6779人,水田666亩,山地140亩。村区四周群山环抱,西北多连绵山地,32溪自东北南下,绕村东、村南,在村西1.50公里处与西部东下的33溪汇合,在这里形成河谷盆地。 唐时村西有一湖泊,湖中有小屿,当地居民造一桥通小屿,称湖屿桥,便因桥名村,后又谐音称湖上桥、和尚桥。村北0.50公里有宋真宗(998-1022在位)时建的闲心寺。明洪武间(1368-1398)郑氏祖先迁此居住,现村中以郑、周、李3姓为主。1949年后称湖岭第一村,1956年组建大同农业生产合作社,1961年称湖岭人民公社大同大队,1984年称大同村。 村区自古以来是瑞安西北部山区的交通要冲,是西北山区通向东部平原的门户。唐、宋时,竹筏、舴艋舟由此可上溯至芳庄、桂峰、永安乡,下沿33溪、顺金潮港,出飞云江干流可直抵瑞安县城。陆路有古道沿溪西至桂峰、永安两乡;北至芳庄乡,再越岭通青田及永嘉县(今温州市瓯海区);东面有古道经陶山通瑞安县城。50年代,轮船自瑞安县城沿飞云江上溯金潮港抵大同村东6公里的潮基乡岩头村。40多年中这条航道担负着西北部主要客货运输任务,山区客、货大部汇集村区转岩头运抵瑞安县城。60年代初,瑞安县城至湖屿桥公路通车,并建造村东跨32溪的公路桥;1971年,湖屿桥至六科公路通车;1982年,湖屿桥至瑶庄和尚岭公路竣工,并北延接通瓯海西岸的公路;同年,湖屿桥至鹿木彭埠公路通车,湖屿桥成了四条公路中心站。全村拥有集体、联户经营的客货汽车37辆,每隔半小时就有通向瑞安城区的班车出站,同时每日有定期班车至温州城区、桂峰、瑶庄、陶山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