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吧 关注:3,256贴子:27,358
  • 8回复贴,共1

我慢为什么是障道的因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慢为什么是障道的因缘?
道即是无我,我慢即是有我,我与无我相背,障碍无我之道,我越重,越障碍无我之道以及无我的观行。以有我之心观行无我,观来观去,最终还是我,不能证得道。瑜伽师地论里列举的我慢,都是以我字开头,说明有我必有我慢,我慢是我的表现,所以一切烦恼都因我而有,我就是罪根,是罪魁祸首。如果有人说:我证果了,我比你们强,我最厉害等等,这样的态度一出现,就知道这个人我重,没有断我见,所以我慢很重的人,不可能断我见。修道就是不断断除烦恼的过程,烦恼越轻,我见越薄,离道越近,三向四果是依据断除烦恼的程度而定。
--生如法师


IP属地:重庆1楼2024-09-10 19:28回复
    如何用智慧进入禅定中
    上座调整好呼吸之后,心里调出需要思惟的问题,用意识把问题捋清内涵之后,不去分析、推理、猜测和想象,不动用表面的意识的思惟之中,把意根调动起来,问题深深的植入意根心中,让意根悬挂着这个问题,这时候意识和意根心里都没有文字语言和声音,这样甚深禅定就出现了,定力生起来了。意根处于思量问题状态中,如果色身没有什么阻碍,心里没有杂念,意根越思量越专注,禅定越深,智慧越开解,身心状态越来越调和,精神越愉悦。
    在这样甚深的禅定当中思量法义,完全等于是甚深观行、参禅和参究,心里对法义就会越来越清晰,一旦能思量通透,内心会很笃定,没有疑,断除了疑惘。如果是用这样的方式思量断我见的内容和有关自性明心的内容,一旦思量参究明了,就会断除三缚结,疑结必断。如果是意识推理臆测出来的,意根不明了,疑结就不断,业障也不除,生死就不能绝。
    极多人都只会用意识的肤浅思惟方式,不会用意根的深深的思量方式,所以都不会用功参禅和参究,导致情思意解,疑情不灭,疑结不断,遇到风吹草动,疑心炽盛,从前所推导出来的法就会被推翻,即使不推翻,也不是实证亲证,没有实际用处。所以现在很多自认为悟道的,假悟道的比率是纯金率,或者更多,只多不少。这就是末法时期的现状,不管有多少人心有不甘,这就是事实,与末法时期的众生根器和时代背景相应相匹配,不会比正法时期和像法时期更好,绝对不会。
    ——生如法师


    IP属地:重庆3楼2024-10-09 21:53
    回复
      第二章如何才能修好禅定
        一、降伏烦恼修定才没有障碍
        降伏烦恼,改变心性,心少缘法,修定才能减少障碍,心才能有定。禅定的成就不一定是靠长时间打坐的功夫,最主要的是依靠改善心性,减少贪嗔痴,心清净了对世间没有过多的念想,定力自然提高。戒律严明的时候心的攀缘就减少,烦恼也会减少,禅定自然提升的快,不用单纯的依赖长时间的打坐来获得禅定。心性很重要,持戒和烦恼轻微,对禅定的生起起决定性作用。
        贪嗔痴慢疑和不正确的知见都是烦恼,各人烦恼的侧重点不同,障道的因缘就不同,有的人非常贪,有的人非常嗔,有的人非常愚痴,有的人非常慢,有的人疑心非常重,有的人知见很不正,但总的来说都是愚痴无明所引起的烦恼,愚痴是总烦恼和大烦恼,没有愚痴,贪嗔烦恼和我慢烦恼都不存在,疑和不正见烦恼也不存在。学佛人平时应该留心观察,找到自己最大最主要的烦恼,以降伏最主要烦恼为主,解决主要矛盾,其他一切矛盾就都能化解开了。降伏烦恼也是这样,降伏主要烦恼,就能基本上消除遮障,其它的烦恼就会随之消除。大的主要的烦恼,是其它烦恼的起因,找到起因,解决起因,缘就不存在了,修定的遮障就消除了。
        二、打坐时如何才能快速入定
        要想入定快,就要尽量放松身心,上座时把身体松懈下来,心也要空,一定要放空身心,要放松胳膊、手和肩膀,放松腿和脚,不要端着肩膀、胳膊和手,全身都要松下来。头也要放松下来,保持自然直,稍微低垂一点,后背要自然直,不要弯曲和挺拔,肩膀应该轻轻地耷拉下来,往后稍微背一背,轻轻松松的不要用力气,浑身都不要用力气,用力气就代表你挺直身,你这一挺身身体就会僵硬,气机就不动了,气脉不容易运动,身体就不容易打通。
        把身体全部放松下来以后,把心都放松下来,空下来,轻轻松松地,除了所观的法,心中什么都不要想,不惦念,什么都不管,即使天塌下来也不管,放舍一切。身体爱怎么样就怎么样,都不用管他,你越管越执,越不容易发动气机,这气血越不容易通过去,禅定越不容易生起来;反之,身心越空,越放松,禅定越好。练习打坐时把自己身心全部放空下来,舍下来,空下来,这样才能尽快入定。
      三、如何才能入定快
        在打坐时如果思考法义,比默念心经入定来的快,还要深,比调呼吸入定快,比用其它方法入定要快。这是对烦恼轻微妄念少的利根的人来说是这样,因为已经有修定的基础,前行方便就可以省略了,而对于攀缘重、心思多的初学定者,越思考则心越乱,没有禅定就是杂思,而杂思能乱心,那就等有禅定基础的时候再思考。我上座时腿一盘,什么前行方法都不用,直接进入深深的思考当中,没有意识的思惟,都是意根的思量。盘腿以后,先是关注需要思考的法,然后就定在那个法上不动了,一点妄念没有,这就是意根参禅参究的状态。
        意根思量的深而慢,但彻底,意识思惟的快而浅,不彻底不透彻。意识思惟是前行方便,目的是引起意根的思考,最初这是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在意根思量参究里,几乎没有所得的知识,不会增加知识量,但是很有趣味,有一种探索的趣味,有一种朦朦胧胧要发现什么的乐趣。开发的都是自己心田里的智慧,智慧不从外得,外得的都是知识。到这种程度,就不感觉累了,我可以坐一上午,也可以坐一天。就是心里有牵挂,不得不下座。
      ——生如法师


      IP属地:重庆4楼2024-10-15 19:51
      回复
        十二、修定有多种方式方法
          每个人修定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一是因为人的根器不同,二是因为禅定来自于多方面,任何方法都可以入定。有的人思惟法义时,禅定就会消失,心里散乱,而有的人思惟法义时,定力生起却很快,禅定也深。后者是靠智慧引导禅定,促使禅定生起和深入,不仅仅依靠打坐来引生禅定。智慧是拨开云雾见光明的手,使用智慧把心引向所思的法义之处,专一而思,禅定就会生起,定慧结合。而定慧等持最容易出生三昧,容易获得解脱的果证。
          在修行过程中,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扬长避短,则修行快速。智慧好的人,不必与别人一样都从四念处起观,或者都从白骨观起修,不断摸索修行路数,可以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修行方法,只要发现自己按照这个路数修行进步很快,那就坚持下去。因为毕竟修行路数有无量之多,根器有众多差别,所以不可能是每个人都千篇一律的用同样的修行方法。
        《修定与参禅证道二》
        ——生如法师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0-27 12:30
        回复
          《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二部)》摘录
          第二章 如何实证无我
          一、什么叫作亲证实证?(二)
          众生心所证验的我相是什么样的?心所体悟到的,亲身体验到的,亲身感觉到的,现前观察到的、现量感知到的身体、觉知和五蕴。因为觉得能真实地体验和感知,所以就确信不疑这个身体就是我,能觉知的就是我,有能有所,于是我相就出现了。
          佛举个例子说明众生心中的我相是什么。当有人全身上下、里里外外全部都非常舒适、极其舒适的时候,身体气脉都通畅地运行,一丝阻碍也没有,这时候就不再感知到身体,就忘记有身体这回事了,也就是说能觉与所觉都不存在了。这时候四肢非常的放松,没有加一点意念,没有特意收紧和活动,心就不再注意四肢,忘记了有四肢这回事,也不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境地,不知道自己现在的状况,不知道处于哪个方位,不知道自己是躺着还是坐着,也不知道自己的四肢和躯干是什么姿势和姿态。这叫作亡身忘身。亡身和忘身,当然是心中没有所觉的身,也没有能觉身的觉,能所俱空。
          在心里忘记有色身我的时候,也没有明显的觉知的时候,有人稍微地、轻轻地用针扎一下他的身体,这个人马上就有感知了,就知道有我了,色蕴和受蕴的我相就出来了。这个方便说为实证有我的我相,实证有我。实证无我也是同样要这样亲身经历,亲自证知,不是用思惟的方式知道的,不是用推理、猜测、分析、想象等等意识功能作用解出来的,就如真实感知到有身体是一样的,应该有实际地真实地现量地证得无我。什么叫作实证,大家现在是不是应该很清楚了?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这个世界有几人能实证无我?好好体会一下自己心中是怎样实证有我的,然后以此方式再来实证无我,二者原理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生如法师开示
          生如法师 讲法网址:
          https://www.shishengru.com/wapygl61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1-13 09:31
          回复
            一、禅宗不立文字是什么意思?
            禅宗也叫作宗门,佛法之宗是真心如来藏,禅宗就是参禅证悟真心如来藏的法门。不立文字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在整个参禅过程是不用语言文字和声音的,因为这时候是要在甚深的禅定中参禅,意根与意识同时参究,就处于无语言文字的状态,有语言文字声音,思惟浅,处于意识单独意解的状态,意根用不上力;二是,宗门如来藏本身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与语言文字不相应,用语言文字传达出来的都不是祂。
            所以在参禅的时候,传法者和受法者的语言文字和声音就没有用了,所有的书籍理论没有用了,参禅者心里也不用念念有词、絮絮叨叨、哼哼哈哈的了,剥离了可对比的外缘参照物。这样就没办法海阔天空、情思意解,比量非量地尽情发挥,意识没有发挥余地了,老老实实的全凭意根现量的思和究。虽然辛苦,彻夜难眠,但成果丰厚,意根的潜能和智慧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旦证悟挖出自家宝藏,从此就会过上自由富裕的日子,再也不用流离失所地乞讨度苦日子了。
            这时候外面的文字和心里的声音,都不管用了,使不上力了,唯有依靠自身的智慧,这样才能开发出自己本身的大智慧,什么推理,什么分析,什么整理,什么归纳,什么拆分,什么整合,什么臆测,什么想象,什么比对,什么教量,什么理论,什么知识,什么学问,全都用不上了,意识歇下来,不用忙碌了。这时候负责任的禅师会告诉你,把佛经拿开,禁止读经看书,违犯者戒尺伺候。一旦参到关键时刻,挨打是绝对的好事,虽然语言文字都用不上了,但还可以挨打,被打的时候照样没有语言文字和思惟,但却能触动意根的灵感。
            在师父给棒子的时候,如果意识很活跃,就会立刻思惟分析说这个可能就是,但结果是:错!意识又分析推理说:真妄和合,这个没错,但结果还是:错!你又进一步用排除法推断臆测说:这个不是眼识,不是耳识、鼻识和身识,也不是意识和意根,一定是第八识,但最后结果仍然是:错!你敢动意识,无论怎样都是一个字:错!三个错之后,你再不觉悟,禅师就会给你推出禅堂,甚至会给你推出禅院禅寺,不要你了,因为你还不是道器,没资格参禅。当然具格的禅师是不会乱打棒子的,一定会看准了参禅者的心理状态,在最恰当的时机给棒子,这叫作当机一棒,抛掉一切尘境和情怀,现量识得非尘境非情怀的那个就是。
            过去祖师大德总说,偷心不死不能悟道,贼心不死不能悟道。偷心和贼心都指什么心?都是指意识心。偷什么不能悟道?偷答案不能悟道。参禅的时候如何才能去除偷心?修出未到地定,在定中用意根深究,摒弃意识的解。参禅时候的偷心,也可以说是投机取巧的心,走捷径的心,是直接把别处的知识理论拿过来当实证当亲证的心。因为不是意根自己亲证的,意识投机取巧拿过来的名为偷。过去常常用一句话来形容有真实证量的祖师们讲法,说是这些法都是从自己心窝子里陶出来的,意思是说祖师们所讲的法,都是自己实证出来的,是自己的智慧结晶,不是意识从别处搬弄过来的现成理论知识,或者是把学来的理论进行整理归纳加工一下,改头换面变成是自己的,这样都不算作悟道,也会耽误悟道。
            什么叫作自心现量?从自己胸襟里掏出来的才叫作自心现量,胸襟心窝子都是指深深的意根主人那里。与此相反的,是意识不费力的解出来的,不用修戒定慧和三十七道品解出来的,是与学来的理论知识和别人的见解作比对参考推测出来的,这差不多就是白白拿过来的。意识这样的做法差不多就是偷了,偷心不死,意根不能思量参究,就不能证道。意识学了大量的法,实质上都属于偷,因为不是胸襟里的,不是自家的,都是别处的法,是耳入口出的法和现学现卖的法,都不是自家宝藏。
            --生如法师


            IP属地:重庆7楼2024-11-24 13:00
            回复
              什么是忏愧心所法?
              惭愧是对于自己所作的恶事、错事和疏漏不圆满之事,心怀愧疚、歉意,感觉不安。这两个字左边都是竖心旁,代表心,右边合起来是斩鬼,鬼代表恶,心头斩去恶,就清净,就是善,所以惭愧在五十一心所法里,属于善心所,无惭无愧属于不善心所法,是恶心所法。很多人的心都没有惭愧心所法,做错事损害了别人的时候,都是无惭无愧的,如果意根和意识不与惭愧心所法相应,做人就有很大残缺,还不合格,学佛也还没有学好,没有修出成效来。
              能生起惭愧心所法的,是有智慧之人,因为能反观到自己做事不圆满、不圆融、有疏漏,甚至是做了错事、坏事和恶事,坑害了人,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能反观到这些就是有智慧的,也是无烦恼的,善的。无智慧就没有这样的认识,不管做多少错事和坏事,都不会反观自己,无觉无知,无惭无愧,依然故我,结果因果找上来的时候,要承受千倍万倍的恶报。招惹这么大的恶报,当然是非常没有智慧的行为。学佛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应该明因识果,经常反观自心,及时发现自己的烦恼,生起惭愧心,及时改过,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气,完善人格,具足智慧,才有资格见道证悟,从而转凡成圣,获大利乐。具足惭愧心所法,这也是修行的果德。
              华严经里有过一句话:菩萨应该披惭愧之上服。上服是最好的衣服,是最贵重的衣服。我们都应该经常检查自己,是否穿上了惭愧的上服?要常常反思自己的心,现在都有什么烦恼,都有什么不好的心行。修行是修自己,改变自己的不善心去除烦恼,而不是天天去盯着别人,监督别人,先把自己修持好,才是根本。
              ——生如法师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2-18 18:51
              回复
                如何修好禅定
                修定也需要一些善巧方法,不是强行熬腿就能坐得下去修好禅定的,对一切法攀缘不断,内心觉观思惟不断,心不寂静,就坐不下去,不会有禅定。如何让心寂静出现禅定呢?要减少意根的攀缘,减少觉观思惟,心就会渐趋清净,禅定才会出现。
                《坐禅三昧经》里讲过好多修定的方法,在修定之前首先通过智慧来认知一切法的虚妄,以破除攀缘心,攀缘减少了,禅定就会出现。比如说如果有人有眷属欲,就用一种方法来破除眷属想,心里没有什么想法,就会寂静下来,心就能定住了;如果有人眷恋国土家园,就要破除国土想,心中不再想家园国土,禅定就出现了;如果有人心里有贪爱,就要想办法降伏贪爱,心无贪爱就会寂静下来,禅定就出现了;如果有人心里有嗔恚,就要想办法降伏嗔恚,心不嗔恚寂静下来,禅定就出现了。在盘腿之前,首先找出自己心里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念头盘踞在心中,然后找个相应的方法来对治,把自己说服了以后,烦恼和念头不再出现,修定就容易了。这样靠智慧把攀缘心灭除,心就静下来就入定。
                当心被降伏下来禅定出现以后,就要在禅定中思惟观行,对治烦恼,获得三昧以后就能灭除烦恼。嗔恚重的人就修慈心观,慈心观如何修,坐禅三昧经里有具体方法;如果是贪心重就修白骨观,把人观成白骨就没有贪心了。有眷属欲就思惟观行眷属的生灭、虚妄、不可靠性等等;内心总是眷恋国土,有国土想就思惟观行国土里的灾难、危脆、不可靠性。这样由定就能引生出真正的大智慧。
                定慧实际上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智慧观察世间无常性就会减少心的攀缘和散乱,就容易定下来。观察自己心里有什么结缚,然后思惟分析心中的结缚如何不如法,分析透彻了,就会慢慢解开结缚,不再纠结,心就静下来了。要了解自己的内心在想什么,如果不了解就没办法把所想破除掉,心就静不下来。要靠智慧来引导禅定,修出定以后,在定中再思惟,又引发出更进一步的智慧,叫作三昧。所以有智慧好修定,无智慧不容易修定,有禅定又容易出智慧。
                ——生如法师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2-28 08:42
                回复
                  定慧齐修不走偏路
                  要想学佛修行更快一些,就要弄清楚修行的理路,分清修定方法与参禅观行方法的区别,然后再找好目前修行的侧重点,免得耽误时间。比如说如果要降伏前五识和意识,让六识清净下来,不去了别和感受五尘境界,这是修定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修定,定力提升之后还是要用五识意识去观察尘境,参究尘境,认清尘境和五蕴世间的生灭变异性和所含藏着的真实相,以获得证悟的智慧。有了这样的智慧,才能解脱生死苦,修行才能如愿。
                  再比如说有些人修行一心想着不要境界和泯除境界,这是单纯的修定的方法。但是当定力具足以后,需要实证佛法的时候,就要在五蕴境界上观行才能断我见和明心,获得智慧是离不开境界的。修行应该要先修定,然后再修慧,观行佛法参究佛法,只有定慧等持地修行才能证得佛法。如果没有定力就硬去观行,所观皆不成就,其最好的结果也就是个解,但解的话,犹如隔靴搔痒,远水不解近渴,因为解的东西不属于自己所得,意根没有破除无明,就不得实证的智慧,所以解就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修出禅定之后要如理如法的观行,小乘观行五蕴十八界苦空无常无我,大乘在小乘观行的基础之上,参究是谁见色闻声,是谁参禅参究,是谁拖死尸。观行参禅必然要在尘境上进行观察关注,注意力不分散到不需要的法上去,就是在定中观行参禅。
                  修行不能像外道一样一味地修定,一味的对周遭的一切法不见不闻,不觉不知,这样不能开智慧。修行不仅心要定,还要有知,有智慧的知,有一个法不知就是愚痴,成佛就无望。外道一味地修定,心虽然清净,遇到一切境界都不动心,甚至能八万大劫入定,一事不知,痴痴呆呆,可是出定以后如果恶业现前,就会直趣地狱,释迦佛的老师就是这样。即使全世界的人合在一起,都赶不上这样一个外道的心静,可是没有解脱的智慧,最终还是在六道里轮回。如果不能明了五阴无我,不明了世间真相,就不能获得解脱的智慧,免不了继续在生死轮回之中挣扎。所以学佛修行要定慧兼顾,戒定慧齐修,才能不走偏路,直趣涅槃城。
                  《修定与参禅证道二》摘选--生如法师


                  IP属地:重庆10楼2025-01-08 20: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