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56贴子:329,712
  • 4回复贴,共1

论语需精读才能理解——学而时习之的深刻道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本章作为论语第一章,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概括,是经中之经,后面所有的章节论述,都在诠释这三句的要义。
可惜,自古以来,这首章也是最先被误读和曲解的,导致孔子的思想价值被降低很多,关键是,因为这种曲解,让后人看了之后,觉得孔子的思想太简单和无趣,以至于不屑于学习论语,从而与经典错过,失去根基,完全迷失在世界的表象中。
其实,首章孔子总结的人生三乐,确实是很快乐的,但想要获得这个“乐”,所需条件也是非常苛刻的,下面来逐字逐句分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传统解读,这句会大致译成:“学习了然后时常练习(复习),不也是快乐的吗”,这种翻译,显然不符合我们平时所见所感。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枯燥的事情,这点上过学的人都知道,学了之后的反复练习、复习,更是枯燥至极,何来快乐可言?假如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那所有人都应该热爱学习。逃避学习的情况,譬如逃课,应该不存在才对。
正是因为学习很苦,很累,大部分人内心对学习是天然有抵触的,但迫于生存压力,例如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不得不学习。
那么这句的快乐到底是什么?
要想理解论语,需要体会结论背后的逻辑推论,需要悟出每句话背后的深意,这个不是简单翻译能够达到的,所以想学懂论语,必须要逐字逐句的详细解读。
首先,看“学”字,历史上研究论语的人非常多,大部分解读为接受教育、效法、模仿,这个是没有错的。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将“学”解读为觉悟,这个有些夸大了学的功效,学了一个知识,一个道理,顶多是增加了认知,跟觉悟还差很远距离,历史上觉悟者在整体人类中,所占的比例都是非常之小,甚至罕见的。
现代对于“学习”的定义为: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可见,“学”本质是将外部的信息,输入到人内部的一种方法,因为人天生下来,如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知识存储,不像动物,天然的就会适应环境,如小鹿生下来就能站立行走,蜘蛛天生就会织网捕食。
而人天生下来是什么都不会的,甚至进食都需要他人的帮助,这样的特点导致,如果没有“学”的这个行为,人将无法生存立足于世界。
“学”的这个输入特性,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譬如电脑战胜国际象棋大师,我们有时候玩象棋游戏,甚至下不过电脑。电脑能战胜人脑,不是因为电脑天生比人脑厉害,而是因为电脑被输入了上万种对局,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类的对局数量,以至于可以计算出人每下一步棋后面的所有可能走法及应对策略,可以肯定的是,假如电脑输入棋局的数量足够多,人类将无法战胜电脑。
孔圣之所以开篇就强调“学”,就是因为其是人类想在世界生存的必要方法。
但“学”作为输入能力,只做了一半的功,还需要另一半——输出能力,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就像有吸气,必须要再有呼气一样,而这个输出能力,就是“习”。
在先秦语法中,并没有词组,都是一字一意,论语中的“学”字,意思是吸收,模仿,效法,已包含有现代汉语中“学和练习”的意思,论语中“习”字的含义,不是仅仅是练习,而是已经到了实际运用的阶段,
就好像学车时,学,包括理论学习和实操练习;习,就相当于拿到驾照后的正式上路。
只有拥有“学”和“习”这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产生快乐。
光“学”,没有“习”是不快乐的,譬如,学了开车,但一辈子没有开过车,或者,学了英语,但一辈子没有用过英语,那这个学,根本没有快乐可言,甚至是一种浪费,白学了。
只有能“习”的“学”,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夫子的智慧之深厚,从这里可见一斑。
但这仅仅是基础,本句的精华,是“时”字。
目前普遍的解读,把“时”解释为时常,反复的意思,假如是这个意思,那孔子应该说“学而常习之、学而勤习之或学而敏习之”。傅佩荣把“时”解读为“适当的时候”,比常规理解略强一点,但他也并没有搞懂“时”的真意。
“时”,是宇宙最基本的两个元素之一,另一个在论语中是“位”——空间。
“时”作为时间,其本质意思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比如地球绕太阳运动,在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照,温度,都是不一样的。
“学”和“习”这一对产生快乐的组合,其中还被一个变量控制,就是“时”。
“时”有多种内涵,在这句里,首先是“得时而习”。
何为“得时而习”?
就是“学”了之后,获得了“习”的“机会”,譬如,刚学完开车,马上就买了一辆车;刚学了卫生间的英文,不久就碰到外国人问哪有卫生间。
这个学,获得了实际运用的时机,会很快乐。
不要小看这个“时机的获得”,其内在含义是巨大的,人人都会受到“时机”的限制。有的人,考了驾照,一辈子没开过车,有的人,学了英语,一辈子没讲过英文,就是因为没有时机。
历史上,无数的有着经世济民才能的名家,没有办法获得出仕的机会,所学的满腹经纶,无法运用,也只会终身抑郁,毫无快乐可言,可叹上天不给这个“时”。
孔子对“得时”也有深刻的体验,《孔子家书》中记载,孔子获得鲁国大司寇的职位后,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时”的第二个含义,是“依时而习”。
获得“时“,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就考验的是自己所学,能不能跟上时的顺序了,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这个就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譬如种地,当获得了一块地,有了种地的这个时机了,那该如何种地呢?这个就得依靠种地的理论,春播种,夏除草,秋收割,什么节气该做什么,这个时序、原理得学的非常扎实。
因为只有“依时而习”,才能有收获,有收获才能快乐。没有按照事物的原理进行,是不会有收获的,就好像,该播种的时候不去播种,那是长不出庄稼的。
论语中,有多处关于“时”的论述,“时”的含义太大了!而这个“时”是怎么来的?没有“时”的时候该怎么做?其实是应好好思索的。
孔子如此深刻的思想,被后世解读的连儿童读物都不如,这不能怪孔子,只怪解读者不求甚解,人云亦云,耽误了经典。
想要深刻理解论语,其中的每个字都不能忽视,均需仔细体会,反复揣摩。
就如首句中的“说”字,通假“悦”,是自我学习实践有所心得后,产生的喜悦,如心头一乐,是偏向个人的、内心的。因为所学所用,首先是自己有所收获,然后才可能波及到他人。
圣人体悟之深厚,用词之精妙,令人仰望。
——本文取自《精读论语——深究孔子的博大精深》,作者:风中烟语


IP属地:天津1楼2024-09-16 10:26回复
    朋來自何方?
    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學。正好第十五卦,是地山謙。
    孔子夢周公,正是西南得朋。一陽來復,不亦樂乎?
    三十而立,第三十卦正是離卦。
    四十不惑,第四十卦為雷水解⋯⋯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9-16 13:14
    收起回复
      1、学的对象是礼,是道,是仁,但学的对象探究到底其实是发现人,发现自己。
      2、论语全文其实都是给学而时习之这句话作注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9-30 10:5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