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文化吧 关注:2,970贴子:119,963

《红楼梦》版本的演化及展望——程乙本究竟还是不是最好的读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楼梦学刊
原创:石问之
内容提要:《红楼梦》自诞生时起至今,其版本主流形态已经经历了三个大的演化阶段,即钞本阶段、程高本阶段和以新校本为代表的混合本阶段。从早期各个版本的源流关系考察,不算后期刻本的话,程乙本无疑是距离《红楼梦》原貌最远的本子,存在先天秉性不足、后天改写过度的缺陷,具有失真严重、艺术退化、内容固化等多个劣势,且其缺点不易克服。所以,今天程乙本已经不能算是最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本子了。以新校本为代表的各个混合本,在逆转了《红楼梦》版本演化的方向的同时,也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前后两张皮、彼此难以兼容的问题进一步显性化和扩大化了。在坚持走混合本这一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如何能破解前后两张皮的难题,同时避免腰斩《红楼梦》的危险,是红学研究者们新时代要面对的新课题,也是应该要勇于承担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红楼梦 程乙本 新校本 混合本 版本演化


IP属地:北京1楼2024-09-19 15:49回复
    一、两个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红楼梦》自诞生时起至今,其版本主流形态经历了三个大的演化阶段,即钞本阶段、程高本阶段和以新校本为代表的混合本阶段。放在历史进程中看,程伟元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收集以及程、高二人对《红楼梦》的整理和出版,在《红楼梦》版本发展史中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在以新校本为代表的混合本已经取得主流版本地位的今天,仍有一些学者在坚持认为程乙本才是最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版本。那么,他们的这一看法是否有充分的学术理由呢?
    以新校本为代表的混合本在逐渐逆转了《红楼梦》版本演化的方向的同时,却也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前后两张皮、彼此难以兼容的问题进一步显性化和扩大化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坚持走混合本这一正确方向的前提下,今天究竟要不要努力去化解这前后两张皮的难题从而使得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更加和谐呢?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文拟将其置于《红楼梦》版本演化这一视角之下加以探讨,供学界同人批评。


    IP属地:北京2楼2024-09-19 15:50
    回复
      二、程乙本的问题
      近几年时不时有学者提出程乙本《红楼梦》才是最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版本这一看法。几年前,白先勇先生在《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一书中力主程乙本最佳,颇具影响。内地也有一些学者以不同方式响应这一说法。《光明日报》2022年8月8日刊登傅承洲先生《也说〈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从钗黛结局谈起》一文,文章最后也提出“我们阅读《红楼梦》,就应该读程伟元、高鹗整理、摆印的一百二十回本,最好是修订本程乙本”的观点。当然,也不乏反对的声音,如詹丹教授便认为《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是“一本向平庸致敬的红学著作”①,本人也曾写过《程乙本〈红楼梦〉存在的问题》一文,指出程乙本存在的一些不足。②
      1.从版本源流关系的大脉络看程乙本的问题
      置于《红楼梦》版本源流关系的脉络之中来看,程乙本至少在以下六个方面具有重大的缺陷:
      第一,程乙本前八十回继承了甲戌本之外的诸脂本的一些共同缺陷。现存的脂本,宏观上可以分为两大系统:甲戌本和甲戌本之外的诸脂本。在这个分类下,程乙本属于“甲戌本之外的诸脂本”这一系统。“甲戌本之外的诸脂本”在文本的可靠性上,总体上还是不如甲戌本可靠。这在甲戌本现存的十六回中,很多地方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如第一回中的癞头和尚将石头幻化为通灵宝玉的那段文字、第四回中的薛蟠简历的那段文字、第五回结尾处的一大段文字,等等。


      IP属地:北京3楼2024-09-19 15:51
      回复
        第三,仅存于个别脂本中,但却对全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文字,程乙本自然也缺。如仅见于庚辰本第五十五回开头部分关于老太妃生病的那一段文字。正因为缺少了这一段文字,程乙本第五十八回开头的“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就会变得莫名其妙了。
        第四,程高本与甲辰本共同的源头祖本上的删改和讹误,很多都被程乙本继承了。程高本与脂本中的甲辰本关系最为密切,二者当具有共同的源头祖本。而这个系统的祖本删改文字非常严重,进而导致很多地方出现文字脱节、文理不通的现象。
        第五,程乙本继承了很多程甲本上的不当改笔。比如,为了迎合后四十回中“石头”“神瑛侍者”和贾宝玉三者合一的叙事设计,程甲本上改写了第一回中的两个神话故事,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两个故事主体——“石头”与“神瑛侍者”——合二为一了,这样就把故事的叙述者与故事的主人公混为一谈了,从而犯了根本性的逻辑错误,而程乙本却完全继承了程甲本的这一修改。“石头”与贾宝玉本质是似友实敌的关系。“石头”幻化为玉之后,更多地代表了“金玉良缘”,从而对宝黛爱情构成根本障碍,因此才有第三回宝玉与黛玉第一次见面时就摔玉的情节,以作为对未来命运不吉祥的预演;而到第二十九回,更是发展到了砸玉的程度。如果按照程高本的叙事逻辑,就变成贾宝玉自己砸自己了,这显得很荒唐。这一修改也成了程高本前八十回中最致命的失误,造成了全局性的叙事逻辑和思想的混乱。


        IP属地:北京4楼2024-09-19 15:51
        回复
          第六,程乙本上的很多修改又造成了新的问题。比如,程乙本第二回中说贾赦只有贾琏一个儿子。而这显然就与第二十四回、第七十五回中说贾赦还有一个比贾琏小的叫贾琮的儿子自相矛盾了。又如,为了迎合后四十回中“馒头庵”与“水月庵”是两个不同的尼姑庵的需要,程乙本在第十五回中,将原本一庵两名的“水月庵”和“馒头庵”改写为两个不同的尼姑庵,可是却忽略了如此修改所造成的新的矛盾:第七回中明确说智能儿是水月庵中的尼姑,那她是如何又成为第十五回中“馒头庵”的尼姑的呢?
          以上是从版本源流关系的角度宏观地概述了程乙本的问题,仅凭此读者朋友们可能还不太能直观地认识到其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下面就具体以第六十九回、第七十回、第七十一回这连续的三回为例,从微观层面集中看看其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IP属地:北京5楼2024-09-19 15:52
          回复
            2.微观视角看程乙本的问题
            (1)程乙本第六十九回的几个例子
            先看程乙本上第六十九回的一处文字:且说秋桐自以为系贾赦所赐,无人僭他的,连凤姐、平儿皆不放在眼里,岂容那先奸后娶、没人抬举的妇女?凤姐听了暗乐。自从装病,便不和尤二姐吃饭,每日只命人端了菜饭,到他房中去吃。那茶饭都系不堪之物。平儿看不过,自己拿钱出来弄菜给他吃,……也无人敢回凤姐。只有秋桐碰见了,便去说舌,告诉凤姐说:“奶奶名声,生是平儿弄坏了的。……”凤姐听了,骂平儿说:“人家养猫会拿耗子,我的猫倒咬鸡。”平儿不敢多说,自此也就远着了,又暗恨秋桐。
            园中姊妹一干人,暗为二姐耽心,虽都不敢多言,却也可怜。每常无人处说起话来,二姐便淌眼抹泪,又不敢抱怨凤姐儿。因无一点坏形,贾琏来家时,见了凤姐贤良,也便不留心。况素昔见贾赦姬妾、丫鬟最多,贾琏每怀不轨之心,只未敢下手。今日天缘凑巧,竟把秋桐赏了他,真是一对烈火干柴,如胶投漆,燕尔新婚,连日那里拆得开?③


            IP属地:北京6楼2024-09-19 15:54
            回复
              再看看对应的庚辰等脂本(若无特别说明,则不含甲辰本,下同)上的文字,以新校本为例:
              秋桐自为系贾赦之赐,无人僭他的,连凤姐、平儿皆不放在眼里,岂肯容他。张口是“先奸后娶没汉子要的**,也来要我的强”。凤姐听了暗乐。尤二姐听了暗愧暗怒暗气。凤姐既装病,便不和尤二姐吃饭了。每日只命人端了菜饭到他房中去吃,那茶饭都系不堪之物。平儿看不过,自拿了钱出来弄菜与他吃,……也无人敢回凤姐。只有秋桐一时撞见了,便去说舌告诉凤姐说:“奶奶的名声,生是平儿弄坏了的。……”凤姐听了,骂平儿说:“人家养猫拿耗子,我的猫只倒咬鸡。”平儿不敢多说,自此也要远着了。又暗恨秋桐,难以出口。
              园中姊妹如李纨、迎春、惜春等人,皆为凤姐是好意。然宝黛一干人暗为二姐担心,虽都不便多事,惟见二姐可怜,常来了,倒还都悯恤他。 ……贾琏来家时,见了凤姐贤良,也便不留心。况素习以来因贾赦姬妾丫鬟最多,贾琏每怀不轨之心,只未敢下手。如这秋桐辈等人,皆是恨老爷年迈昏愦,贪多嚼不烂,没的留下这些人作什么,因此除了几个知礼有耻的,余者或有与二门上小幺儿们嘲戏的。甚至于与贾琏眉来眼去相偷期的,只惧贾赦之威,未曾到手。这秋桐便和贾琏有旧,从未来过一次。今日天缘凑巧,竟赏了他,真是一对烈火干柴,如胶投漆,燕尔新婚,连日那里拆的开。④


              IP属地:北京7楼2024-09-19 15:55
              回复
                我们就其中画线地方的几处文字逐个对比,就知道啥叫“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了。
                第一处,庚辰等脂本文字大多是“岂肯容他!张口是‘先奸后娶没汉子要的**,也来要我的强’”。程乙本作“岂容那先奸后娶、没人抬举的妇女”。此处程乙本的问题是:将秋桐口中骂尤二姐是“先奸后娶”变成作者口中尤二姐确实是“先奸后娶”了。程高本为了洁化尤三姐,却常常不惜把尤二姐往死里糟蹋。
                第二处,庚辰等脂本文字是“又暗恨秋桐,难以出口”。而程乙本是“又暗恨秋桐”,同于甲辰本。此处文字颇有迷惑性,在庚辰等脂本上,根据前后文,尚相对容易判断出“又暗恨秋桐,难以出口”针对的是王熙凤,而非平儿。甲辰和程高本由于少了“难以出口”一句,就更具迷惑性了。因此,程高本的校本上,基本都是把“平儿不敢多说,自此也要远着了,又暗恨秋桐”三句话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即都是指平儿而言。而在以己卯本、庚辰本为底本的校本上,通常则是按照分指平儿和凤姐二人来理解的,故而断句为:“平儿不敢多说,自此也要远着了。又暗恨秋桐,难以出口。”这个地方断句非常关键,若断错了,就易造成张冠李戴。


                IP属地:北京8楼2024-09-19 15:56
                回复
                  第三处,庚辰等脂本文字大多是“园中姊妹如(‘如’字,庚辰本误为‘和’字)李纨、迎春、惜春等人,皆为凤姐是好意。然宝黛一干人暗为二姐担心,虽都不便多事,惟见二姐可怜,常来了,倒还都悯恤他”。程乙本则是“园中姊妹一干人,暗为二姐耽心,虽都不敢多言,却也可怜”。一对比可知,庚辰等脂本上的文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措辞得体。而程乙本的文字则要么措辞失当,如“不便多言”作“不敢多言”;要么含混不清,如“却也可怜”指代不明,容易滋生歧义。刘世德先生在《〈红楼梦〉版本探微》一书中对程高本和甲辰本此处文字的问题做过很精彩的分析⑤,读者可参考之。
                  第四处,跟甲辰本一样,程乙本也缺少了庚辰等脂本上的“如这秋桐辈等人,皆是恨老爷年迈昏愦,贪多嚼不烂,没的留下这些人作什么,因此除了几个知礼有耻的,余者或有与二门上小幺儿们嘲戏的。甚至于与贾琏眉来眼去相偷期的,只惧贾赦之威,未曾到手。这秋桐便和贾琏有旧,从未来过一次”这一段文字。缺少这一段文字后,不仅讽刺效果下降,而且文理也不通了:正是因为有了这段文字,下文中说贾琏与秋桐二人“真是一对烈火干柴,如胶投漆”才能说得通。


                  IP属地:北京9楼2024-09-19 15:56
                  回复
                    再看程乙本第六十九回中另外一处文字:
                    秋桐更又得意,越发走到窗户根底下,大骂起来。尤二姐听了,不免更添烦恼。晚间,贾琏在秋桐房中歇了,凤姐已睡,平儿过尤二姐那边来劝慰了一番,尤二姐哭诉了一回。平儿又嘱咐了几句,夜已深了,方去安息。
                    程乙本此处文字大体上与甲辰本相同。再看庚辰等脂本上的文字,仍以新校本为例:
                    秋桐更又得意,越性走到他窗户根底下大哭大骂起来。尤二姐听了,不免更添烦恼。晚间,贾琏在秋桐房中歇了,凤姐已睡,平儿过来瞧他,又悄悄劝他:“好生养病,不要理那畜生。”尤二姐拉他哭道:“姐姐,我从到了这里,多亏姐姐照应。为我,姐姐也不知受了多少闲气。我若逃的出命来,我必答报姐姐的恩德;只怕我逃不出命来,也只好等来生罢。”平儿也不禁滴泪说道:“想来都是我坑了你。我原是一片痴心,从没瞒他的话。既听见你在外头,岂有不告诉他的。谁知生出这些个事来。”尤二姐忙道:“姐姐这话错了。若姐姐便不告诉他,他岂有打听不出来的,不过是姐姐说的在先。况且我也要一心进来,方成个体统,与姐姐何干。”二人哭了一回,平儿又嘱咐了几句,夜已深了,方去安息。


                    IP属地:北京10楼2024-09-19 15:57
                    回复
                      其中,庚辰等脂本上平儿与尤二姐对话交流的一大段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因有果的文字(引文中的画线部分文字),在程乙本上被简化成了“平儿过尤二姐那边来劝慰了一番,尤二姐哭诉了一回”这样干瘪瘪的敷衍了事的两句话。故而,张俊、沈治钧二位先生针对程乙本此处文字评论道:“两艳惺惺相惜,倾心吐胆,感人至深。甲辰本概行削去,程本从之,似无道理。程本文字或从甲辰本,既误且劣,此为一例。”⑥
                      除了上述这类失败的改笔之外,在程高本第六十九回中还有一处非常严重的脱文,即各脂本包括甲辰本都有的一段关于贾珍送贾敬灵柩南下的一段文字。在新校本上,这段文字如下:
                      那日已是腊月十二日,贾珍起身,先拜了宗祠,然后过来辞拜贾母等人。合(新校本原本为“和”,“和”取自己卯本、庚辰本,它本多为“合”。属于校勘失误)族中人直送到洒泪亭方回,独贾琏、贾蓉二人送出三日三夜方回。一路上贾珍命他好生收心治家等语,二人口内答应,也说些大礼套话,不必烦叙。
                      此段文字在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叙事功能,不可或缺。为贾敬作百日以及贾珍送贾敬灵柩南下之事,在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叙事合理化的功能。自第六十四回开始,到第六十五回、第六十八回,都有提及。为什么说这件事情具有重要的叙事合理化功能呢? 因为它可以为贾琏长期躲避回家从而能跟尤二姐在一起提供了可以让凤姐相信的借口。而到第六十九回的时候,因为贾敬之死早已过了百日了,且贾琏也不再需要这个借口了,所以这个事情自然也到了该了结的时候了。如果没有这段文字,前文反复提及的贾珍要送贾敬灵柩南下之事就变得有头无尾了。


                      IP属地:北京11楼2024-09-19 15:58
                      回复
                        程高本正是因为缺了这段文字,一方面导致始于第六十四回的贾珍要送贾敬灵柩南下之事,无法明确地收尾;同时又造成第六十九回中贾琏对天文生所说的“因家叔、家兄皆在外,小丧不敢久停”一处文字变得不可理解。


                        IP属地:北京12楼2024-09-19 15:58
                        回复
                          (2)程乙本第七十回的几个例子
                          再看程乙本第七十回的几处文字。与第六十九回相比,程乙本第七十回的问题也相当多,相当严重。
                          首先,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与甲辰本相同,程乙本第七十回结尾处也缺失了一大段关键性文字。在新校本中,这段文字内容如下:
                          宝玉道:“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指黛玉放飞的风筝)。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于是也用剪子剪断,照先放去。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黛玉说:“我的风筝也放去了,我也乏了,我也要歇歇去了。”宝钗说:“且等我们放了去,大家好散。”说着,看姊妹们都放去了,大家方散。黛玉回房歪着养乏。


                          IP属地:北京13楼2024-09-19 15:59
                          回复
                            这段文字位于《红楼梦》大的叙事转折点上,此后的文字便开始集中写贾府的衰败与诸钗的散落了。放在这个大的叙事结构中,再看这段文字,则句句是谶语,处处见寓意:黛玉先放了风筝,应是意味着黛玉先去世;宝玉放自己的风筝去陪伴黛玉的风筝,应是宝玉最终结局的写照;探春放的风筝,当是她要远嫁的寓意;至于宝钗说的“大家好散”,则更是曲终人散的终局性谶语。至此也开启了从第七十一回开始的悲凉的收尾之笔。如此重要的一段文字,程乙本却因其底本的缺陷而缺失了,这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
                            其次,多处程高本与甲辰本共同祖本上的删改文字,也给程乙本造成了不小的艺术损害。来看两个具体的例子。
                            例一: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于是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线。这段文字在庚辰等脂本上大不同。来看新校本对应的文字:一时丫鬟们又拿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送饭的来,顽了一回。紫鹃笑道:“这一回的劲大,姑娘来放罢。”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刺刺响,登时籰子线尽。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笑道:“各人都有,你先请罢。”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那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儿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说着,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登一声铰断。


                            IP属地:北京14楼2024-09-19 16:00
                            回复
                              两相对比,程乙本的问题立马暴露无遗:
                              其一是移花接木,将庚辰等脂本上说的“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替换成了“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这样一改,原本旨在特别凸显黛玉体弱的这层效果便没了。
                              其二,“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这几句话完全是前言不搭后语,文理不通。“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与后面众人回答的“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而反观庚辰等脂本上的对应文字,其表述则是清晰合理的:“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笑道:‘各人都有,你先请罢。’”程乙本此处文字的问题根源在于改写者压根不懂得怎么放风筝,误以为“松籰子”后风筝就会飞走。
                              不仅仅是引文中的这部分文字有问题,其实,整个放风筝这一部分,程乙本问题都非常严重。只是因为文字太长,不方便加以引用对比罢了。


                              IP属地:北京15楼2024-09-19 16: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