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吧 关注:5,565贴子:102,012
  • 12回复贴,共1

吕后在汉帝国最破烂的时候防御措施最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那就来比较一下文景二帝吧
来比一比谁更尴尬谁统治下的老百姓死的更多
🌸吕后
高后六年 寇狄道,攻阿阳 《汉书·高后纪》
高后七年 略(掠)二千余人 匈奴寇狄道 《汉书·高后纪》
🌸刘恒
文帝三年秋 规模较大,
以至于灌婴发车骑八万五千迎敌 右贤王寇侵上郡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文帝十一年 不明 寇狄道 《汉书·文帝纪》文帝十四年 十四万骑,规模很大
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北地,至回中宫 《史记·匈奴列传》
文帝十五年至文帝后二年 规模很大,岁掠数万人 云中、辽东、代郡 《史记·匈奴列传》
文帝后二年 不明 北边 《汉书·郊祀志上》
文帝后六年 匈奴出骑兵六万、杀掠甚众,规模较大。 上郡、云中 《史记·匈奴列传》
🌸刘启
景帝元年 入代 《史记·孝景本纪》
景帝中二年 入燕 《史记·孝景本纪》
景帝中六年 取苑马,吏卒战死二千人,规模较大 雁门、上郡 《汉书·景帝纪》
景帝后二年 太守冯敬战死,规模较大 雁门 《汉书·景音记》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19 16:52回复
    刘恒时匈奴寇边7、8次
    文帝三年秋,天下旱。是岁夏,匈奴右贤王寇侵上郡,诏丞相灌婴发车骑士八万五千人诣高奴,击右贤王走出塞。其秋,济北王兴居反,使大将军讨之,皆伏诛。
    ——《汉书.五行志》
    (文帝三年)五月,匈奴入居北地、河南为寇。上幸甘泉,遣丞相灌婴击匈奴,匈奴去。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
    ——《汉书.文帝纪》
    (文帝)十一年冬十一月,行幸代。春正月,上自代还。
    夏六月,梁王揖薨。
    匈奴寇狄道。
    ——《汉书.文帝纪》
    (文帝)十四年冬,匈奴寇边,杀北地都尉卯。遣三将军军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人。上亲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吏卒。自欲征匈奴,群臣谏,不听。皇太后固要,上乃止。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建成侯董赫、内史栾布皆为将军,击匈奴,匈奴走。
    ——《汉书.文帝纪》
    (文帝后元)六年冬,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次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次棘门,以备胡。
    ——《汉书.文帝纪》
    其明年,平使人持玉杯,上书阙下献之。平言上曰:“阙下有宝玉气来者。”已视之,果有献玉杯者,刻曰“人主延寿”。平又言“臣候日再中”。居顷之,日却复中。于是始更以十七年为元年,令天下大酺。平言曰:“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决通于泗,臣望东北汾阴直有金宝气,意周鼎其出乎?兆见不迎则不至。”于是上使使治庙汾阴南,临河,欲祠出周鼎。人有上书告平所言皆诈也。下吏治,诛夷平。是后,文帝怠于改正、服、鬼神之事,而渭阳、长门五帝使祠官领,以时致礼,不往焉。
    (后元二年)【明年,匈奴数入边,兴兵守御】。后,岁少不登。数岁而孝景即位。十六年,祠官各以岁时祠如故,无有所兴。
    先是,赵人新垣平以望气得幸,为上立渭阳五帝庙,欲出周鼎,以夏四月,郊见上帝。岁余惧诛,谋为逆,发觉,要斩,夷三族。(后元元年)【是时,比再遣公主配单于,赂遗甚厚,匈奴愈骄,侵犯北边,杀略多至万余人,汉连发军征讨戍边】。
    ——《汉书.五行志》
    后四年,老上单于死,子军臣单于立,而中行说复事之。汉复与匈奴和亲。
    ——《汉书.匈奴传》
    (接上文,后元五年)军臣单于立岁余,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于是汉使三将军军屯北地,代屯句注,赵屯飞狐口,缘边亦各坚守以备胡寇。又置三将军,军长安西细柳、渭北棘门、霸上以备胡。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汉兵至边,匈奴亦远塞,汉兵亦罢。后岁余,文帝崩
    ——《汉书.匈奴传》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0-11 13:06
    回复
      刘邦时匈奴寇边至少五次
      (汉)六年春,上以为信壮武,北近巩、雒,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也,乃更以太原郡为韩国,徙信以备胡,都晋阳。信上书曰:“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上许之。秋,匈奴冒顿大入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上赐信书责让之曰:“专死不勇,专生不任,寇攻马邑,君王力不足以坚守乎?安危丰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责于君王。”信得书,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以马邑降胡,击太原。
      ——《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汉七年)秋九月,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降匈奴。
      ——《汉书.高帝纪》
      (依然汉七年)十二月,上还过赵,不礼赵王。是月,匈奴攻代,代王喜弃国,自归雒阳,赦为合阳侯。辛卯,立子如意为代王。
      ——《汉书.高帝纪》
      十一年春,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汉使柴将军击之,遗信书曰:“陛下宽仁,诸侯虽有叛亡,而后归,辄复故位号,不诛也。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是后,韩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背约,侵盗代、雁门、云中。居无几何,陈狶反,与韩信合谋击代。汉使樊哙往击之,复收代、雁门、云中郡县,不出塞。是时,匈奴以汉将数率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于是高祖患之,乃使刘敬奉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后燕王卢绾复后,率其党且万人降匈奴,(刘邦末年)【往来苦上谷以东,终高祖世】。
      ——《汉书.匈奴传》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0-11 13:07
      回复
        景帝时匈奴寇边四次(某些个人传记也有,不过因为没记具体时间,暂时不纳入统计范围)
        (景帝前元)二年春二月,令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谥、诔、策。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谥、诔、策。王薨,遣光禄大夫吊襚、祠、赗,视丧事,因立嗣子。列侯薨,遣太中大夫吊祠,视丧事,因立嗣。其葬,国得发民挽丧、穿、复土,治坟无过三百人毕事。【匈奴入燕】。
        ——《汉书.景帝纪》
        六年冬十月,行幸雍,郊五畤。
        十二月,改诸官名。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
        春三月,雨雪。
        夏四月,梁王薨。分梁为五国,立孝王子五人皆为王。
        五月,诏曰:“夫吏者,民之师也。车驾、衣服宜称。吏六百石以上,皆长吏也。亡度者、或不吏服出入闾里,与民亡异。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车骑从者不称其官衣服,下吏;出入闾巷亡吏体者,二千石上其官属,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先是,吏多军功,车、服尚轻,故为设禁,又惟酷吏奉宪失中,乃诏有司减笞法,定棰令。语在《刑法志》。
        (景帝前元六年)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人。
        ——《汉书.景帝纪》
        (景帝中元三年)景帝中三年秋,蝗。先是,匈奴寇边,中尉不害将车骑材官士屯代高柳。
        ——《汉书.五行志》
        景帝中(元)六年三月,雨雪。其六月,匈奴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余人。
        ——《汉书.五行志》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0-11 13:08
        回复
          吕后时两次(晁错所提到的三次入陇西是加入了刘恒时期一起计算的,因此文中写的是自高后以来,第三次与吕后无关)
          (高后)六年春,星昼见。夏四月,赦天下。秩长陵令二千石。六月,城长陵。匈奴寇狄道,攻阿阳。
          (高后)七年冬十二月,匈奴寇狄道,略二千余人。
          ——以上都来自《汉书.高后纪》
          西汉初年狄道位于秦昭襄王长城沿线,随时受到羌胡的威胁。《汉书,高后纪》载,吕后六年(前182)六月“匈奴寇狄道,攻阿阳”;“七年冬十二月,匈奴寇狄道,略二千余人”《汉书·文帝纪》十一年夏“匈奴寇狄道”从吕后六年到文帝十一年(前169)的13年间,匈奴三次攻陷狄道.杀掠吏民,足见其处境危险。而在狄道被三次攻陷的过程中,也没有出现陇西太守的记录,从侧面证明当时陇西太守并不驻于狄道。
          马孟龙:西汉初年陇西、北地、上郡治所考一以张家山汉简《秩律》所见各县等第为中心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0-11 13:12
          回复
            匈奴嫚吕后
            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太后(区别是汉书里详细记录了嫚吕后的细节)
            匈奴嫚刘恒
            汉书贾谊传:【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汉岁致金絮采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
            贾谊新书:【匈奴侵甚侮甚,遇天子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无已也。以汉而岁致金絮缯彩,是入贡职于蛮夷也,顾为戎人诸侯也,势既卑辱,而祸且不息,长此何穷?陛下胡忍以帝皇之号,特居此?
            匈奴嫚刘彻
            汉书.武帝纪:春,诏问公卿曰:“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亡已。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0-11 13:24
            回复
              致隔壁王豕妖:真以为只有吕后时代背负所谓耻辱?刘邦和刘恒时代同样被汉人认为是背负耻辱
              后汉书.朱乐何传:敞上疏谏曰:【“臣闻匈奴之为桀逆久矣。平城之围,嫚书之耻,此二辱者】,臣子所为捐躯而必死,高祖、吕后忍怒还忿,舍而不诛。
              后汉书.西域传:尚书陈忠上疏曰:臣闻八蛮之寇,莫甚北虏。【汉兴,高祖窘平城之围,太宗屈供奉之耻】。故孝武愤怒,深惟久长之计,命遣虎臣,浮河绝漠,穷破虏庭。
              后汉书.窦融传: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既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鳄。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埽,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单,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能让东汉人气愤到焚烧老上单于的龙庭,可见老上单于没少欺负刘恒 ,在他们看来这是给他报仇为他出气,一雪前耻)
              汉书.匈奴传:(刘彻)天子意欲遂困胡,乃下诏曰:“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刘彻下诏为刘邦吕后报仇)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10-11 13:42
              回复
                何兹全.秦汉史略
                劉邦打敗項羽以後,曾打算乘勝和匈奴打一仗。公元前二○一年,匈奴攻馬邑(今山西朔縣境),韓王信降匈奴。次年劉邦親自領兵三十二萬擊韓王信,被匈奴四十萬衆圍於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之白登,幾乎被匈奴所擄。劉邦知道他的久經戰亂瘡痍滿目的帝國,沒有能力戰勝匈奴,於是聽了婁敬的建議,探取與匈奴和親的辦法,與匈奴講和。所謂和親,就是把女兒嫁給匈奴單于,還年年把一些漢帝國所出產而为匈奴所寶貴的絮繒、酒、食物等送耠匈奴,以規定的奉送的形式换取匈奴的不來掠奪。名之为和親,【實質上則是屈辱的貢納】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10-29 13:25
                回复
                  汉书:贾谊传
                  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致金絮采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非亶倒县而已,又类辟,且病痱。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医能治之,而上不使,可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臣窃料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
                  贾谊.新书:匈奴侵甚侮甚,遇天子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无已也。以汉而岁致金絮缯彩,是入贡职于蛮夷也,顾为戎人诸侯也,势既卑辱,而祸且不息,长此何穷?陛下胡忍以帝皇之号,特居此?
                  【臣窃料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千石大县。以天下之大,而困于一县之小,甚窃为执事羞之】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4-11-24 11:32
                  回复
                    李大龙: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
                    以家人子为公主妻匈奴单于。西汉王朝对匈奴的和亲,史书虽屡有记载,但多是“许和亲”、“复言和亲事”之类,而真正嫁公主只有如下几例:一是高帝九年(前198年),“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二是惠帝三年(前192年)春,“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匈奴单于”②;三是文帝时(公元179年~公元163年),“复遣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四是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复与匈奴和亲,而中行说复事之”";五是景帝五年(前152年),“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六是建元六年(前135年),武帝“许和亲”,另《汉书·武帝纪》有“朕饰子女以配单于”,由此可知此次和亲是嫁公主了。2送匈奴物品。西汉王朝送匈奴的物品主要是“岁奉”,西汉“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即每年送予匈奴絮、缯、酒、食物等匈奴缺乏的物品。此外,西汉王朝统治者也经常送匈奴单于许多贵重物品。如文帝前六年(前174年),文帝遣中大夫意、谒者肩送单于“服绣袷绮衣、绣袷长襦、锦袷袍各一,比余一,黄金饰具带一,黄金胥纰一,绣十匹,绵三十匹,赤绨、绿缯各四十匹”等等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4-12-14 13:49
                    回复
                      杨建新、马曼丽:西北民族关系史
                      到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发兵十四万入朝那,萧关(均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杀北地郡(治马岭县,在今甘肃庆阳县西北马岭镇)都尉印,进至彭阳(今甘肃镇原县东,《史记》“集解”、“索隐”均认为在安定,即今甘肃泾川县北),并出奇兵南下,烧毁了汉朝皇帝的避暑胜地回中宫(在今陕西陇县西北),使汉朝京城受到很大威胁。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4-12-14 13:56
                      回复
                        翁独建.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刘邦率轻骑至平城白登,冒顿以精骑30万围之,使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汉派使厚遗单于阏氏使说冒顿,冒顿又见韩王信不期至而疑之,乃解围一角,高帝因而得出④。平城之役是汉与匈奴发生的最早和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虽然双方没有发生大的战斗,却以汉失败、高帝被围而结束。
                        平城役后,汉鉴于秦末和楚汉之战,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声未绝,伤痍者未起"①、“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②便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对外也采取了比较和平的方针,对匈奴则采取了和亲政策。和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汉以宗室女为公主嫁与单于为阏氏,岁奉匈奴絮缯米等实物各有数,约为兄弟,匈奴不犯汉边,从高祖至武帝初即位,都遵守和亲政策和与匈奴的约定。除岁给匈奴各种物品,并于高帝时、惠帝三年(前192)、文帝前六年(前174)、景帝五年(前152)四次以宗室女为公主嫁与单于。在这期间,即便匈奴出言不逊和出兵犯边,汉也尽力维持和亲政策。匈奴则经常破坏和约。从高后至景帝匈奴侵犯汉边的重要事件多达10余次,皆因汉朝执行和亲政策,而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由于和亲政策的执行,汉朝争取到了60多年比较和平安定的环境,与“天下”休息,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海内殷富。对匈奴讲,也带来了积极的结果,不仅岁从汉得到秫蘖、金帛、缯絮以及其他什物,也因社会比较安定,发展了社会产生,加强了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4-12-14 13:57
                        回复
                          田昌武、安作璋:秦汉史
                          “和亲”政策是委屈求全之计。当时,汉朝初建,战乱始息,民力国力都十分疲乏,无法遏止匈奴南侵,不得不屈辱求和,以减边患。条约是不平等的,汉朝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这从和约内容可以看出。
                          第一,汉朝以公主嫁给单于为阏氏,一次赠匈汉黄金千斤;每年奉送大量的絮、缯、酒、米、食物。【文帝后元二年,又把絮、缯等物品改为贵重的金、帛、丝等物。这就是每年向匈奴纳贡。】
                          第二,汉朝开放“关市”,允许两族人民自由贸易,汉朝从匈奴购进皮毛马匹,匈奴则从内地购进生活用品及大量急需的金属,以供制造兵器之用。
                          第三,汉匈结为兄弟,相约以长城为界,北面游牧地带是匈奴领地,南面农业区是汉朝辖区,双方互不侵犯。
                          这三项内容,第一条显然不平等,匈奴等于变相掠夺。第二条从理论上讲是有利于民族文化交流的,是可行的,对双方都有好处;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对汉朝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这就是大量铜铁的流入匈奴,匈奴用从汉朝购得的铜铁主要是用于造兵器,而这些兵器主要是用来侵扰汉朝的,因此不加限制地开放关市,并非有利无害。当然,汉朝也可以买得匈奴良马,发展骑兵,对付匈奴,利弊兼有。第三条如果双方都能遵守,只要匈奴一方能遵守也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
                          【因为汉朝根本无力北进,汉朝奉行第一条就是希望用金钱美女使匈奴遵守第三条。】但匈奴还处于奴隶社会初期,帶有许多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方式,掠夺是其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之一,特别是面对一个物产富饶的农业区,更乐于采用掠夺方式,获取财物和奴隶;其同意“和亲”,并非是向幕中原礼义,中原礼义文明大大超越了他们的社会阶段,而是为了获得汉朝财物;当奉送的财物满足不了其欲望时,就不管什么兄弟之约,甥舅之义,照样纵兵虏掠。当时的陇西、北地、上郡、云中、上谷、辽东等郡(当今甘肃临洮、庆阳,陕西榆林,内蒙托克托,河北怀来,辽宁辽阳一带地区)常遭侵扰,匈奴铁骑所过之处,蹂躏庄稼,抢掠财产,杀略吏民,焚烧村庄,单是云中,辽东两郡,每年被杀掠的人口就在万人以上。匈奴根本不把和约放在眼里。惠帝三年·冒顿单于传书侮辱吕后,要吕后嫁给他。吕后虽然大怒,仍强咽耻辱,婉言谢绝,并以宗室女为公主嫁于单于,可见其气焰之逼人。【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万骑大举南下,入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杀北地都尉,掠杀吏民甚众,前锋直逼雍(今陕西凤翔),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直接威胁到长安的安全】。
                          显而易见,“和亲”不能带来安宁,相反却助长了匈奴的气焰和贪欲。要保持安宁,必须有强大的武力作后盾。汉朝君臣是明白的。【但军事是以经济作基础的,经济力量不足,军队就无从强大】。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4-12-14 13: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