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在讨论古代时期的国家政权时,不自觉的把近代以来形成现代国家疆域套用到古代,由此发散讨论古代政权的疆域大小。但是一个问题,古代国家是不是真的可以做到像地图上那样——国境线内皆为王土?答案很明显,是显然不可能的。在历史中,很多王朝除了靠近统治中心的区域可以做到对区域实现强力控制,在广大边疆,来自皇帝或王的权威是局限在很小的范围里。那么既然古代的疆域是与近代的疆域有不同之处的,那这种疆域是如何表现的?
首先明确一点,对于古代来说,不同的生产方式造就的政权对于疆域的理解是不同的。因为生产方式的不同代表其对于土地类型需求的差异,就比如对于一个农耕政权来说,它需要的是能够开垦的土地,这就多表现为水热合适平坦的土地;而对于一个游牧政权来说,它的成员需要不断迁徙来保证牲畜可以有足够草料,那么游牧政权就需要一片足够广袤的区域来进行放牧。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的结构,而这种生产方式又是直接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平原、盆地总是农耕的,山区沼泽总是游猎的,草原荒漠总是游牧的。不同的社会结构于是就和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应上,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组织模式,进而在发展出国家后也产生了不同的疆域模式。
在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作为农耕政权,对它来说有价值最高的土地一定是可以耕种的土地,无论来到那个地区,如果可以,中原政权总是第一时间控制有水的平原、盆地、山间谷地等,在这些区域建立定居点并以此为中心覆盖周边一定区域开垦农田。只有在上述条件都不满足的条件下,农耕者才会考虑山地沼泽。为了便于统治和收税,中原王朝还得修筑交通线把这些定居点联系起来;而如此众多的定居点显然又不可能直接向皇帝交税,因此一些规模大的交通便捷的定居点便成了这样一级代行税收统治的场所,低级的定居点受高一级的定居点管辖,以此推导,一级一级构成了整个中原王朝统治的治理结构。
这样由点组成的网加上这些定居点的辐射范围才是中原王朝的疆域。在平原地区,因为没有明显地理障碍的阻隔,这种网可以覆盖的很密集,定居点之间的区域能够完全被开垦为农田,那自然疆域就可以覆盖全地区;但在有地理阻隔的区域,比如山区、沼泽、沙漠,农田只能出现在有水有平地的区域,而这种地形在这些区域是很少的存在,这样一来网络的间隔就会很大,一个定居点与一个定居点之间就会存在着大片没有被开发的土地,并且这些没有被开发的地区不代表着没有人,只是这些人可能并不向中原王朝交税,也不愿意让中原王朝的官员来管理他们,于是在一个定居点与另一个定居点之间就产生大片大片的无国家或弱国家区域,疆域在这里就成了由交通线联接起一块块分割细碎的农耕区域,而这些区域以外则成了与之对立的待开发的化外之地。
既然有疆域,那么也就要有边疆,即疆域的边界。而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边疆是一个复杂的模糊的概念,因为它的边疆总是在变化着。中原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持续的扩张的,从东西南北,中原王朝的触手在一步步向四周散开,新的定居点在不断出现,同时又有土著不断归附,中原王朝的网络在不断增大,节点在不断增多。但无论再怎么扩张,在特定时期内中原王朝的疆域范围始终受到通讯技术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在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疆域大致就会维持在一个平衡点上。就比如中原王朝的疆土很难登上青藏高原,很难翻过葱岭,很难走出长城,也很难进入中南半岛,这就是在交通技术和地理环境的多重作用下所形成的局面。
而在讨论完宏观的边疆层面后,在来看微观的边疆,即在具体的边疆上,边界是什么样子的。现代国家的边界是一条在地理位置上被精确定位了的却在现场不一定可以被确定的界限,而古代边界则是模糊的。对于在皇城中的皇帝,边界可能就等于位于边疆的几座大城;对于边疆大城的人,边疆可能是边缘的几个小城;对于更边缘的小城的人,边疆可能又是更边远的几个村子;而到了那些边远村子来说,则会问边疆是什么?因此边疆很明显是与对国家力量的大小相关联的,随着国家力量在向外延伸的过程中逐渐减小,也就越接近边疆,但真当到了国家力量消失得差不多时,边疆反而又不存在了,因为这里要么已经是外国,要么是不知道有国家存在。
首先明确一点,对于古代来说,不同的生产方式造就的政权对于疆域的理解是不同的。因为生产方式的不同代表其对于土地类型需求的差异,就比如对于一个农耕政权来说,它需要的是能够开垦的土地,这就多表现为水热合适平坦的土地;而对于一个游牧政权来说,它的成员需要不断迁徙来保证牲畜可以有足够草料,那么游牧政权就需要一片足够广袤的区域来进行放牧。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的结构,而这种生产方式又是直接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平原、盆地总是农耕的,山区沼泽总是游猎的,草原荒漠总是游牧的。不同的社会结构于是就和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应上,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组织模式,进而在发展出国家后也产生了不同的疆域模式。
在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作为农耕政权,对它来说有价值最高的土地一定是可以耕种的土地,无论来到那个地区,如果可以,中原政权总是第一时间控制有水的平原、盆地、山间谷地等,在这些区域建立定居点并以此为中心覆盖周边一定区域开垦农田。只有在上述条件都不满足的条件下,农耕者才会考虑山地沼泽。为了便于统治和收税,中原王朝还得修筑交通线把这些定居点联系起来;而如此众多的定居点显然又不可能直接向皇帝交税,因此一些规模大的交通便捷的定居点便成了这样一级代行税收统治的场所,低级的定居点受高一级的定居点管辖,以此推导,一级一级构成了整个中原王朝统治的治理结构。
这样由点组成的网加上这些定居点的辐射范围才是中原王朝的疆域。在平原地区,因为没有明显地理障碍的阻隔,这种网可以覆盖的很密集,定居点之间的区域能够完全被开垦为农田,那自然疆域就可以覆盖全地区;但在有地理阻隔的区域,比如山区、沼泽、沙漠,农田只能出现在有水有平地的区域,而这种地形在这些区域是很少的存在,这样一来网络的间隔就会很大,一个定居点与一个定居点之间就会存在着大片没有被开发的土地,并且这些没有被开发的地区不代表着没有人,只是这些人可能并不向中原王朝交税,也不愿意让中原王朝的官员来管理他们,于是在一个定居点与另一个定居点之间就产生大片大片的无国家或弱国家区域,疆域在这里就成了由交通线联接起一块块分割细碎的农耕区域,而这些区域以外则成了与之对立的待开发的化外之地。
既然有疆域,那么也就要有边疆,即疆域的边界。而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边疆是一个复杂的模糊的概念,因为它的边疆总是在变化着。中原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持续的扩张的,从东西南北,中原王朝的触手在一步步向四周散开,新的定居点在不断出现,同时又有土著不断归附,中原王朝的网络在不断增大,节点在不断增多。但无论再怎么扩张,在特定时期内中原王朝的疆域范围始终受到通讯技术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在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疆域大致就会维持在一个平衡点上。就比如中原王朝的疆土很难登上青藏高原,很难翻过葱岭,很难走出长城,也很难进入中南半岛,这就是在交通技术和地理环境的多重作用下所形成的局面。
而在讨论完宏观的边疆层面后,在来看微观的边疆,即在具体的边疆上,边界是什么样子的。现代国家的边界是一条在地理位置上被精确定位了的却在现场不一定可以被确定的界限,而古代边界则是模糊的。对于在皇城中的皇帝,边界可能就等于位于边疆的几座大城;对于边疆大城的人,边疆可能是边缘的几个小城;对于更边缘的小城的人,边疆可能又是更边远的几个村子;而到了那些边远村子来说,则会问边疆是什么?因此边疆很明显是与对国家力量的大小相关联的,随着国家力量在向外延伸的过程中逐渐减小,也就越接近边疆,但真当到了国家力量消失得差不多时,边疆反而又不存在了,因为这里要么已经是外国,要么是不知道有国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