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吧 关注:239,665贴子:6,780,250
  • 19回复贴,共1

发个贴,写一下我对第一回的一点理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是一些结合李卓吾的批语和一些阳明心学的观点做出的解读(感觉也算不上解读,就当是瞎写着玩的,好多过度联想)
1.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李批:着眼,今世上那一个有本事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可叹可叹。
李批:人人具有此洞天福地,惜不曾看见而。
阳明心学认为,世间之理,具备于吾心。我们都有一个“洞天福地”,就是我们的心。心中之理,便是这水帘洞中的水源,从心中里出,飞瀑而下,形成江河湖海,正如心中之理从心中映照到我们的生命实践,塑造我们的人生。
2.诗曰: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借卵化猴”“假他名姓”说明孙悟空的诞生,并非普通精灵,“大道”“丹成”则点名了孙悟空降生的目的:孕育天道,出生为证天道。
“称王称圣任纵横”孙悟空天生就是要成王成圣的,因此要做齐天大圣,美猴王。
说猴为说心也,孙悟空就是人的心。这“心”不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心,而是我们的精神境界。孙悟空是孕育天道而生,生来是要证天道的,人心也是如此。人心生来便蕴含天道,人生价值的实现,便是证道。同样,孙悟空是要成王成圣的,谁人不能成王成圣呢?有天理,便能成天理,你我心中皆有天理,便皆能成天理。这便是“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3.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
作者叹世人只愿为利禄奔波,却不愿修炼心中天理,甚至为了身外之物,使心中之物蒙尘。可叹可叹。
4.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
灵台,方寸,心也。斜月象一勾,三星象三点也是心。言学仙不必在远,只在此心。
整部书的真意就在这句话里了。孙悟空一生都在为求仙成佛,成王成圣。就像人追求古之圣人一样,这句话已经说了,想成为圣人那样的人,不用追求其他的,只要求自己的心就好了。
5.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猴子生下来就无性,可见“性”是后天生的。人生之初都是相同,教化不同,性则不同。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猿初生之时,不加粉饰不惹尘埃,还是纯心之体。只是学了本事,便要意动,心猿便有了善恶,只是不知猴子的善恶如何。


IP属地:山东1楼2024-10-05 18:24回复
    这是李卓吾对第一回的总批
    读《西游记》者,不知作者宗旨,定作戏论。余为一一拈出,庶几不埋没了作者之意。即如第一回有无限妙处,若得其意,胜如罄翻一大藏了也。
    篇中云释厄传,见此书读之,可释厄也,若读了西游厄仍不释,却不辜负了《西游记》么?何以言释厄,只是能解脱便是。
    又曰: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盖猴言心之动也,石言心之刚也。心不刚,斩世缘不断,不可以入道。入道之初,用得刚字着,故显个石字,心终刚,入道味不深,不可以得道。得道之后,用刚字不着,故隐了石字。大有微意,何可埋没。
    又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见得人不为圣贤,即为禽兽,今既登王入圣,便不为禽兽了,所以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也,人何可不为圣贤,而甘为禽兽乎?
    又曰: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和婴儿之本论。即是庄子为婴儿,孟子不失赤子之心之意。
    若如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又曰: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已是明白说了也,余不必多为注脚,读者须自知之。


    IP属地:山东2楼2024-10-05 18:25
    回复
      关于李卓吾总批的一点解读
      1.何以言释厄,只是能解脱便是。
      那又怎么说解脱呢?这便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人生的意义。
      《西游记》以猴来说人心。孙悟空的修炼,便是人修炼内心之路。看心猿修仙成佛,就知道如何求心中之理,然后致心中之良知,就是释心中厄,也就释人生之厄了。
      2.盖猴言心之动也,石言心之刚也。
      心不刚,斩世缘不断,不可以入道。入道之初,用得刚字着,故显个石字,
      心终刚,入道味不深,不可以得道。得道之后,用刚字不着,故隐了石字。
      孙悟空刚出生的时候,在世界立足未稳,正是急迫生存之际,故此需要心中的刚强、坚定。孙悟空在群猴之中敢于毛遂自荐,跳入瀑布,正是因为“石猴”足够刚强。进入水帘洞成为猴王,开始了称王称圣的道路,这就是入道之初。得道之始(这里的道,不是皈依做道士,而是圣贤之道)。
      成为猴王之后,就开始寻找得道之路,便不只需要心中刚强,更需要接纳世物,分辨世物,这就需要心之动。
      2.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和婴儿之本论。即是庄子为婴儿,孟子不失赤子之心之意。
      庄子为婴儿:出自《庄子·人世间》,是蘧伯玉教导颜阖,与人相处时,若想教导人步入正轨,就要表面顺从他,安安疏导他。假如他像个婴儿一样,那你也要像婴儿一样(婴儿:指天真的孩子)。
      孟子不失赤子之心: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伟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即心存天真,淳朴真诚,不做作、不虚伪的人。
      菩提祖师以孙取姓,叫猴子姓孙,正是教他保留心中的一份天真,无论何时都不要丢弃了心灵深处的纯真与善良。这一份天真,这样与生俱来的善良之心,便是充满良知之心。
      作者叫猴姓孙,也是在叫读者不要丢弃心中良知。坚守正道,自然能修成正果。


      IP属地:山东3楼2024-10-05 18:27
      回复
        只要求自己的心就好了。——这话是也不是。向心去求是对的,但如果绝对化成了只求自己的心,什么别的都不用做也不对,不然悟空飘洋过海拜师干什么。只是说不管何种修行,心是关键。


        IP属地:湖北4楼2024-10-05 19:25
        收起回复
          支持支持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0-05 19:30
          回复
            心感觉是贯穿西游记全文的线索,斜月三星洞,心猿,六耳代表的二心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0-05 19:49
            收起回复
              感觉码这么多字大伙都懒得看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0-05 22:43
              回复
                所以本来黑猴六根的设定是高度契合原著的,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只是不知道为啥写成那样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0-06 00:06
                收起回复
                  何为修心可以看这个。感觉现在不少人对完全遵循内心的理解只是纵欲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0-06 10:55
                  收起回复
                    额😓 其余的不说,第五个我觉得你是过度解读了。第五个纯粹是悟空空耳了,把姓(四声xing,团音)听成了性(四声sing,尖音)。后者的意思在中原官话里是指嚣张跋扈。举个例子:你性啥嘞,你再给我性下试试,牛逼啥呢你。
                    所以这句话明显是菩提祖师问他姓啥,他以为在怼他,说他性格嚣张跋扈,所以赶紧解释自己性格优良,一辈子没嚣张过。
                    后边菩提祖师赶紧说:不是这个性,是问你父母姓啥也佐证了这一点。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1-05 09:0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