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文化吧 关注:2,970贴子:119,963
  • 5回复贴,共1

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品评曹雪芹《红楼梦》的悲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楼梦学刊
原创:徐阳蕾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就如大家所知,小说通过“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怀(悲)”的结局,谱写了一曲令人咋舌心酸的青春悲歌。但红楼梦最大的悲剧性到底在哪里?也许此时人们脑海中会浮现金玉木石的爱情悲剧,亦或是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悲剧。而私以为《红楼梦》的悲剧实质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一种审美理想,但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曹雪芹表现的是一种“秋尽江南草木凋”、“三春去后诸芳尽”的美的毁灭之回声。笔者将从三个方面举例分析该小说深刻的悲剧内核。


IP属地:北京1楼2024-10-07 14:27回复
    一、大观园的幻灭
    大观园,这个《红楼梦》中的绝妙之地,被曹雪芹赋予了超凡脱俗的意境。第十六回称它“系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玄境”。这一园林建筑在第十六回成立,跨越了诸多篇章,而当它在第二十三回正式竣工并迎来主人时,便化身为宝玉等人精神世界的归宿,是他们青春和梦想的避风港。在此园深处,宴饮、嬉戏、赏诗成为日常,每个人都在这里展现着独特的青春气息和个性鲜明的风貌。这里的生活流淌着青春的纯真与自然之美,仿佛是一方未受尘世烦扰的桃花源。如《〈红楼梦〉说梦》所言:“雪芹所记大观园,恍然一五柳先生所记之桃花源也。其中林壑田池,于荣府中别有一天地,自宝玉率群钗来此,怡然自乐,直欲与外人间隔矣。”大观园之于曹雪芹,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其审美理念与人生观念的具象。对于其中“偶结海棠社”、“夜拟菊花题”等诗社的设立,以及各类即兴雅集,皆可见其创作思维的立体化和对艺术的深沉热爱。这里可以暂时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体会人与人之间最纯洁而美好的感情。可以说大观园是曹公美学思想和人生理想的反映,是他的“理想国”。但是,这样的美好不过是短暂的幻想,终究会在喧嚣的现实面前逐渐黯淡。大观园并非真正的世外桃源,因而世俗社会的侵扰是不可避免的。从贾府被官府抄检到二尤遭受悲惨命运,再到社团解散、晴雯之死,这些纷至沓来的打击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凄凉。黛玉之死和贾府被抄家预示着这片乐园彻底进入冰冷的冬日。大观园既是理想的寄托,亦是悲剧的象征。伴随着女主人公们一个接一个的凄婉结局,反衬出社会和命运的残酷。大观园是红楼儿女心中向往的理想世界的缩影,也是理想崩塌的悲剧阵地。大观园所蕴含的情感张力让红楼女儿的悲剧更显沉重,红楼理想的世界更显渺茫,细细品味其中的悲剧意蕴,更让我们感受到红楼独特的悲剧感和曹公高超的小说艺术表现力。


    IP属地:北京2楼2024-10-07 14:28
    回复
      二、众女性的香消玉殒
      在《红楼梦》中, 众多漂亮、聪慧的奇女子相继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不论是孤标傲世、“花为肌骨玉为魂”的林黛玉,英豪阔达、胸如“霁月光风”的史湘云,还是八面玲珑、“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结局无不令人为之扼腕叹惜。在十八世纪的阴霾笼罩下,她们的生命轨迹构成了一幅人间的悲剧长卷。曹雪芹通过着力刻画这些女性角色的生命之美与悲剧之情,深刻领悟其中的悲剧意韵, 以警醒众生的浮沉之梦。
      《红楼梦》中,以金陵十二钗为核心的女性群像,颠覆了传统小说与传记中女性常被描绘为“受辱受损”的刻板印象,作者为她们赋予了生命的美丽与灵魂的纯洁。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里,曹雪芹饱含深情与血泪,创作了《红楼梦》十二曲及多首判词,通过象征与隐喻的手法,深刻揭示了金陵十二钗超凡的品貌才智与她们悲剧命运之间的巨大反差,奠定了全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情感基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那个“一年三百六十日,无日不遭风霜刀剑”的封建礼教严密束缚的时代,所有美好、善良、纯真的事物,无一不沦为悲剧的祭品。无论是黛玉魂归那遥远的离恨天,还是妙玉深陷泥潭,曹雪芹以其卓越的笔触,将这些美丽聪慧的女子无一例外地归入了“薄命司”。她们共同的悲剧命运,无不深深烙印着那个时代的特征,成为封建社会精神支柱——封建礼教残酷压迫下的无辜牺牲品。红尘世界虽美好,却又如此匆匆易逝。这些年轻女子的悲惨遭遇,构成了一次次美的毁灭,她们如同片片落花、朵朵流云、颗颗流星,最终风流云散、月坠花折令人扼腕叹息。


      IP属地:北京3楼2024-10-07 14:29
      回复
        三、宝黛爱情的悲啸
        贾府败落, 子孙流散固然是悲剧。天造地设、生死已之, 不惜生命孤注一掷的爱情迎来失败, 是个更大的“毁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自古有之, 但两性相悦,心灵、思想、兴趣、性情皆相投, 只在近代人性自觉的前提下才会发生。当时社会背景下,一方面,自由恋爱不被允许,特别是像贾家这样遵守封建礼教的名门望族,尽管贾母、王熙凤力挺宝黛爱情,但事情走到后面也许她们也无能无力。宝玉婚姻的当权人,其实是王夫人。就算是王夫人撵走晴雯,贾母也没有办法过多干涉。而王夫人的背后有贾元春的支持,贾元春的背后是整个朝廷。除此之外,还有更为深刻的一方面:他们爱情本身所包含的反封建色彩、言语、行为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在酒令上收到训斥的林黛玉在元春省亲之时存心显示自己出众的才华,偷偷替宝玉做了一首诗,而宝钗则是私下指点宝玉改诗,提醒宝玉将“绿玉”二字换掉,后见宝玉犯难,又及时提醒他用“绿蜡”,化用唐钱珝咏芭蕉的诗句。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薛宝钗更符合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望——能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反观黛玉恃才傲物,居才藐夫,表现出她不容世俗的一面。


        IP属地:北京4楼2024-10-07 14:29
        回复
          宝黛之间的爱情,深刻映射了曹雪芹对于生命意义的极致探索与生命价值的最高彰显。然而,这种爱情理想的实现,需以社会的整体进步为前提,即人性需得到全面解放,个性需实现自觉觉醒,人文主义亦需蔚然成风。遗憾的是,在曹雪芹所处的时代,“爱情”的真谛与价值尚处于沉睡未醒的冬眠状态。
          综上所述,《红楼梦》无疑是一部“美之毁灭”的悲剧巨著。历经两个多世纪的洗礼,它始终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曹雪芹在书中不仅深刻剖析了众多具有深刻社会意义与时代特征的矛盾冲突,还真实再现了悲剧主人公性格塑造的历程 及其命运结局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将我国的悲剧艺术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IP属地:北京5楼2024-10-07 14:29
          回复
            参考文献:
            [1]白盾.“悼红”是红楼梦的总主题[J].黄山学院学报,2006,(04):109-114.
            [2]美的毁灭之挽歌:试论《红楼梦》的女性悲剧,作家杂志,2008.
            [3]黎音.美的毁灭——李纨形象简论[J].红楼梦学刊,1985,(01):139-150.
            [4]侯光宇.柳丝花朵下的悲歌雅奏——对《红楼梦》悲剧美的几点看法[J].语文天地,2013,(05):34-35.
            [5]云玉杰.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DOI:10.27064/d.cnki.ghasu.2021.000327.
            [6]王鹏飞.《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J].考试周刊,2012,(53):22-23.
            [7]张丽红.贾宝玉两个“太虚幻境梦”的比较研究[J].曹雪芹研究,2018,(03):51-60.
            [8]马媛.重组桃花社——大观园理想世界的短暂追溯[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2):58-63.


            IP属地:北京6楼2024-10-07 14: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