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吧 关注:273贴子:4,270
  • 3回复贴,共1

一年多前写的观后感,只论电影不论历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0-11 01:57回复
    昨天去看了《长安三万里》,全程感触良多。
    这个观后感本来应该是昨天更有印象时写的,奈何恰好有一些工作进度要赶,于是就现在简单讲一讲吧。
    如果你对诗词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这个电影很值得去看。
    (注意,以下内容含剧透)
    ————————————————————
    首先,电影在处理历史细节上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例如唐人相互之间竟然直呼其名,这在古代是很失礼很违和的行为。 这让我想起别人曾经说过那么一个不太冷的笑话,某个小说里面穿越者对谭嗣同一口一个『嗣同兄』,而这放在真实的场景中,谭嗣同早就一巴掌过去了。虽然夸张,但并非不无道理。从唐人的遗诗来看,那个时代更多地是称其在家族的排名。如杜二,高三十五,刘十九…
    其次关于李白的形象,我个人不喜欢。或许这是导演心目中的形象吧,比较减分…
    但整体来看,八分还是有的。出色的点很多。特别是诗词的插入,往往契合场景,恰到好处,令人耳目一新。
    其中最让我触动的场景是,李白和高适第一次前往黄鹤楼饮酒时,恃才旷物的李白以一种不以为然的心态前往观看该楼最有名的题诗。当时作为观众的我,在观看到这首诗之前,心态也和李白类似,此第一者,真第一否?不会是鄙陋之人吹上去的吧?
    然而,当李白和高适看到这个被誉为第一的遗诗时,仅看一眼就被镇住了。同样,我也被镇住了,仿佛魂飞天外。我看到的是这么一个场景,以自负的心态去找到这个人的遗稿后,本想狠狠笑谑几下。可当读到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时,突然感到自己寻找对方的意图被赤裸裸地揭露出来,仿佛对方早已经洞悉一切,留下此句作为当头一棒。而自己引以为傲的天下渊薮——黄鹤楼,在别人眼中也似乎无足轻重,仅仅是作为见楼如见人的信物而已。虽然同样是视他者为虚缈,但一个淡空于世,而一个却是目空于世,心境上判若云泥。不仅如此,同样是看空,一种是看空红尘,志存高远,以一种追求卓越的凌云壮志,飞向远方。而另一种则是钟情世俗,洋洋自得的井底之蛙,寻乐不前。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逝去的人与物,终将随风而散,化入云端。这里以一种浪漫的手法道出了客观世界的残酷,名与利,终将一场空。这令人不禁浮想万千,今之视昔,亦如后之视今。李白读于此,愕然跃于脸上。
    高适见李白愕不能语,便以同样震憾的语气替他读了下去。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个『愁』字,把此刻李白和高适,以及作为观众的我的心情又精确道出,直击心灵。
    我想,崔颢当初登上黄鹤楼时,或许就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吧,『草木虽盛,无凤此栖;宝泓虽美,无龙此吟』。美景也好,人生也罢,正如西下的夕阳,终要逝去。只是不知自己的归处究竟是哪里呢?
    他挥然写下这篇的发人深思的作品,去寻找自己的答案了。
    半晌后,李白悲愤掷下毛笔,羞愧逃去…
    高适和李白共同立下约定,一年后再会时,一定要建下一番功业。
    然而整个大唐盛世,却没有为寒士开的门。天下安定,功在高堂,与底层何干?高适在京师处处碰壁,为高门所笑。而李白则在扬州名声日盛,但也只是追欢买笑,为朝堂见弃。
    一年之约到了,高适来到了扬州,而李白早已忘了什么一年之约,只当高适因想他而来,带他游于绮巷,醉于笙歌。后来高适不满,劝李白不应放荡于宴乐,应当去追逐明月。而李白不过是哈哈一笑,不以为意。李白的朋友不屑说道,『报国无门,有才何用?』高适不语,李白犹笑。最后高适告别李白,他肩负重振家族的使命,不愿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此刻双方对人生的态度,决定了今后走向了不同的人生。
    后来双方再会时,高适一改以前不事文章的态度,在老家努力读书。而李白随着家父的死去,失去了经济来源,前来投靠高适。后来李白对高适说道,他要入赘了,身份将因之而上升。高适力劝他,大鹏不居燕雀之所,怎能自降身份?李白纠结,决定去问孟浩然。可当他们找到孟浩然时,他已经乘舟于大江之中,渐渐远去。孟浩然对于李白的询问,回复了一句『当』。李白兴奋不已,洒然写下在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认为自己和友人的前途如同这一眼无际的长江,尽是坦荡,必定一帆风顺。然而高适回去之后,写下『不当』于桌上,愤然离去。由此可见,高适在骛于高远的路上愈发坚定,他不比高鹏,却在逐远。而李白在探于捷径的路上愈走愈深,他自谓高士,却总逐势。
    后来高适愈挫愈勇,传入天听,在安史之乱中成为封疆大吏,立不世之功。而李白心灰意冷,隐居寻仙,在永王之乱中错投门下,传不智之名。
    只能说,电影中李白是个善笔而不善道,善文而不善政的文人。年少成名,势压高适,但晚节不保,终困布衣。结尾有一句说得好,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李白只达到了前半句,成就诗仙之事。后半句更高境界,只有高适这样的人才能臻至,立下非常之功。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0-11 02:11
    收起回复
      感谢老哥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0-12 19: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