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市石庄镇石庄村,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古镇,曾被称为“旱码头”,与三泉镇齐名,是晋中通往陕甘的古要道之一。村西约十里许有一个山村叫胡家社,位于汾阳、孝义、中阳、离石四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而特殊。在临近胡家社村里的旧路旁山垴上面,有一个直径约三十米的大土堆,上面杂草丛生,乱石遍布,人称“马家坟”,周边不见碑刻古树等其它遗迹,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胡家社村供销社分销店工作,每次路过这个大土包旁,总觉得阴气森森,就似有一股压抑感袭来,今人毛骨悚然。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自然带有一股好奇心,询问了村干部等多人,都说不清缘由,后来还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范姓老人给我讲了一段不算太久远的悲惨传说,令人不胜感慨。
大约在大清光绪二十六年间,天下大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俗称为“跌年成”,胡家社村自然也是饥荒灾区,行乞成风,更兼雪上加霜的是隔三差五就有小孩丢失,村里人惊恐万状,苦不堪言,度日如年。 而村里有一姓马的富裕大户人家,家景殷实,却是为富不仁,更舍不得给贫困交加的村民们接济一下饥荒。有一天他家一位姓宋的长工挑水进了厨房,见笼屉上热气腾腾,显然是蒸的馒头,又见四下无人,也是实在饿急了,忍不住就想拿一个吃吃。伸手一打开屉盖,顿时吓了个半死,只见里面竟然蒸着一条小孩人腿!立即跑到街上号叫着;杀人了!杀人了!村里人们闻讯都到了这家门前,进去见到这残忍的场景,顿时群情激愤,怒火暴发,把这家粮食全部抢光,并在村东挖了一个大坑,把这家马姓一族老小三十多口全部活埋坑内,并堆了一个大土包,作为标志。只有一个嫁到邻村圪角头村(今李家庄村)的马姓女儿幸免于难,活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才去世。事后村民们对这件惊天大案没有报官,约定相互不得外传,且又地处边远山村,四县不管,加之交通不便,消息闭塞,所以知道的人很少。这个被称作“马家坟”的大土包,因年代久远,也无后人上坟修缮,所以至今荒芜不经,依然静静的零落在那里,似乎在凝视着这个世道的沧桑更替,时代的翻覆变迁,或是警示人们要心存善念,道以善行,而得善报,否则多行不义,必遭天遣,甚至殃及无辜。
收集整理:任满常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胡家社村供销社分销店工作,每次路过这个大土包旁,总觉得阴气森森,就似有一股压抑感袭来,今人毛骨悚然。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自然带有一股好奇心,询问了村干部等多人,都说不清缘由,后来还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范姓老人给我讲了一段不算太久远的悲惨传说,令人不胜感慨。
大约在大清光绪二十六年间,天下大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俗称为“跌年成”,胡家社村自然也是饥荒灾区,行乞成风,更兼雪上加霜的是隔三差五就有小孩丢失,村里人惊恐万状,苦不堪言,度日如年。 而村里有一姓马的富裕大户人家,家景殷实,却是为富不仁,更舍不得给贫困交加的村民们接济一下饥荒。有一天他家一位姓宋的长工挑水进了厨房,见笼屉上热气腾腾,显然是蒸的馒头,又见四下无人,也是实在饿急了,忍不住就想拿一个吃吃。伸手一打开屉盖,顿时吓了个半死,只见里面竟然蒸着一条小孩人腿!立即跑到街上号叫着;杀人了!杀人了!村里人们闻讯都到了这家门前,进去见到这残忍的场景,顿时群情激愤,怒火暴发,把这家粮食全部抢光,并在村东挖了一个大坑,把这家马姓一族老小三十多口全部活埋坑内,并堆了一个大土包,作为标志。只有一个嫁到邻村圪角头村(今李家庄村)的马姓女儿幸免于难,活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才去世。事后村民们对这件惊天大案没有报官,约定相互不得外传,且又地处边远山村,四县不管,加之交通不便,消息闭塞,所以知道的人很少。这个被称作“马家坟”的大土包,因年代久远,也无后人上坟修缮,所以至今荒芜不经,依然静静的零落在那里,似乎在凝视着这个世道的沧桑更替,时代的翻覆变迁,或是警示人们要心存善念,道以善行,而得善报,否则多行不义,必遭天遣,甚至殃及无辜。
收集整理:任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