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吧 关注:1,324贴子:6,684
  • 0回复贴,共1

《偶感拾编》其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首以前,在自己迷茫不知所措时,总有些话让自己茅塞顿开,拨云见日。有些话,初听不会其意,几十年后再读,方解个中奥妙。回忆一番,现摘记影响自己心路历程的那些话如下:
①你总是太在意自己过去怎么样和将来会怎样,昨日已逝去,明天未可知,我们都有一个珍贵的礼物,那就是今天。 2008年我准备考研期间压力巨大,自感前途未卜,周围有先找工作以为后备的,也见有决绝者只给自己一次机会考研的,内心动摇慌乱,无法静心复习,就去同学宿舍观看电影《功夫熊猫》(第一部)放松,无意间却被这句台词破迷开悟:自己太瞻前顾后,不知应抓住当下。经此一句,破迷开悟,后制定计划,雷打不动地执行,专心备考,终成功上岸。
②慎 独。这句话最早源于初一英语老师张弓强之口,并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写在作业本封面上,老师当时的解释已不记得了,最初不懂这俩字的意义,25年后回头再看这俩字,真是内容广阔,意义非凡!她是人们起心动念时的座右铭和指导原则,是判别表里如一的试金石,是几千年传统文化内涵的一个缩影,是儒家修身养性的准则,也是佛家推崇的净意法要,她关乎人们的起心动念,决定着人们意业的产生,影响着业力深浅,关乎自身乃至子孙祸福安康。看8集电视剧《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即可明白起心动念也可造业,善书及佛经中也有类似说法,真实不虚。
③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论语》
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新书》汉·贾谊
儒家的修身至要,也是朴素的因果观,从本质上讲和佛道两家的因果自受的思想如出一辙,所以自古有言释儒道本一家。我正是在这七八年的经历中慢慢觉悟到所谓修行根本固然是修心,如何修心,上面这几句话道出了根本遵循和方法。
依据这几条,我反思总结自己中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顺主要还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的后果最终反噬自己身上导致的。根本就是自己的发心有问题,起心动念过于自私、贪婪,不够慈悲温柔,太过急躁、生硬,不注意方式方法,人情世事基本的礼尚往来都没有做到,这使得自己相继遇到了一系列的麻烦、阻碍,也慢慢发现自己之前过于自闭、冷漠。回想起民国圣贤王凤仪老先生讲病时说过要从自己身上找毛病,多找自己的不是,找出来,真诚认错,改过来病就好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和佛家的忏悔改过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得多制造、传播正能量,努力培植德本,抵制负能量,因为终究这些能量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这个过程就是修行吧。
需要注意的是,修行绝对不能脱离生活,恰恰相反更得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生活为主,慈爱家人,孝敬父母,友爱亲朋,和睦邻里,工作负责;如果封闭自己,把自己和周围的人、事隔绝开来,这就走偏了,只会成为别人眼里孤僻的、冷漠、不敢亲近的异类,这可以帮助检验我们修行方向正确与否。古之圣贤大德、诸佛菩萨没有因为觉悟高了就远离人民、众生,相反他们依然很亲民,让人感觉慈悲和蔼,能够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只要有需要就会付以若水上善,我觉得悟得大道的人,应该是这样子的。道不离人,更借人行,最终还得回到群众中去,在生活中去发挥她的效能。当然道无处不在,阴阳生发变化之处,皆道之所存。
君子不器。 --《论语》
④慈悲喜舍。
与乐曰慈: 与众生乐,不分亲疏;慈眼视众生
拔苦为悲: 拔众生苦,无论贵贱。
欢喜、布施。


IP属地:北京1楼2024-10-14 22:2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