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襄阳,曾是一名深漂“螺丝员工”。最近家里天气降温了,连着下了三天雨水,即便今天放晴,也还是让人手脚冰凉。
每年到了秋冬交替的时间,总有一种错觉:马上就要过年了。这种恍惚感,也是为数不多从深圳带回来的习惯之一。
自从回来这个破三线城市后,似乎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再也不是以前“说走就走的一场旅行”了。现在需要顾忌的因素有很多,关系到生活中的亲人沟通、生活经济的压力、遍地的无效社交等等。甚至让我一度质疑,当初选择回来,难道真是一时兴起吗?
有很多人生中的必经之路,有的人选择了按部就班,有的人选择持续观望,有的则是孤身埋头向前冲.... 说的心里话,真的很怀念当年和部门伙伴加班赶项目的日子,这就像时间一样,当时觉得很苦,再回首时,已经开始回甘。
现在在家里这个三线城市,早9晚6的做着机器人,只有下班回到家里,看到家人孩子那一刻才会忽然感觉到,这一刻我是自由的、短暂的解脱着;每天做着憋屈且蹩脚的工作,早已丧失了当年月度百万GMV的项目成就感,那一串串的营销数据,好比我的功绩勋章。
可能我是太久活在过去的日子里了,眼前的现实生活,让我有一瞬间的茫然无措。大学同学当年毕业后,和我一样第一时间去了北京、上海、广州,我去了深圳。直到近几年,一个个开始察觉到年龄越发逼近“互联网年终(35岁)”,同学们都在前后问我:一线,我们还能待多久?
就是到了现在,大学宿舍那几个哥们开始“战略收缩”,接二连三的回到了武汉,继续“拧着螺丝打着更”。而我选择了回家相亲,结婚,生子,走过了这一段历程,可是随着家里小作坊的不稳定性,经济压力的气息也扑面而来。同学都在劝我,趁着最后几年在武汉这座“互联网边缘”城市里,发散掉最后的光与热。那么之后呢?
家庭关系的一些因素,我一直扮演着“中间”那个人,一直放心不下的我依旧在“隔岸观望”,时间也在慢慢溜走。当你开始对未来,惶恐不安时,往往决定了是否能遏制住生活的喉咙。
生活还得继续,昨天主动联系上了一家面试过的公司。老板是北京团队解散,带着项目回来的家里,聊了一下午双方都挺感兴趣,只是薪酬相比上一家来说再次下滑。当时手上有三四个小作坊of,有恃无恐的认为我可以把自己,在职场上“卖”的更贵一点,也就没能选择这家。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悄无声息的走着弯路,有人不齿“回头草”,有人觉得可以更好。可现实呢,在债务的压迫下,没有更多适配的前提下,不得不低下头颅,捡起地上的几粒麦穗。或许直到某天,能够脱下长衫,才会做到天空任鸟飞吧。
希望我们腾飞的那一天,都能够,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