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释迦寺就在蔚县三中边上,原有的木牌坊式山门因三中扩建被拆了。只能从东侧又开了个小门,上写释迦寺。因为后殿供奉佛祖涅槃时的卧佛,所以俗称卧佛寺。
从侧门进入先看到的是最南侧的天王殿,正对着山墙,上面有精美的卷草花卉棱形砖雕,走到正面还有降龙戏珠的墀头砖雕。天王殿的前面是正常的三开间硬山脊不出廊,但走到殿后面,却有后出廊,不止出廊、房檐前伸,还在廊的东西两侧外各增加了二柱,多出两个飞翘的翼角。单看这个殿就显得很是怪异。 但如果您从南到北走完三个大殿,就会发现这个天王殿的后廊和北侧卧佛殿的前廊设计相同,都是为了配合并烘托中间大殿歇山顶的飞扬翼角,有很强的整体设计感。 这位于中间的大殿是寺院最重要的建筑,主体建筑为元代风格,明朝是增加了珍贵的藻井。但我总记不住那些古建的专有名词和特征,直接Copy简介吧。“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布瓦顶。建于0.9米高台基上,前施月台,檐下施四铺作单抄斗拱。梁架进深六椽,乳袱、搭牵相对用四柱,四椽袱、平梁均作月梁形,梁架结点用斗拱连接,脊檩下施斗拱与驼峰置于平梁上,不用蜀柱。歇山大木为二根丁袱承托,未用抹角梁,具有明显元代特征。” 宽大的月台上还矗立着两只石狮子,左公右母,口衔绶带,脖系铃铛,但感觉这狮子与下面的基座并非一种材质,可能是四处凑来的。 大殿门上有匾额《拈花一笑》,看来应该是禅宗了。据说一日佛祖说法,拈起一朵花面向众弟子,却不说话。众弟子不解其意,唯有大迦叶微微一笑,心领神会,佛祖说迦叶悟我禅意,已将心法传与迦叶。有人说禅宗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无需文字言语表达。我觉得是法无一定,心法各定,不拘于前人,见性成佛。 走入大殿,当你抬头仰望殿顶,居然有形状不一的七个藻井,明间前一处、中一处、后三处,左右还各有一处。周围的天花板上也是团花锦簇,顿觉繁丽奢华。 明间正中这处最为高耸,通过斗拱层层递进,施以彩绘及鎏金,最上面还有三块彩绘天花板,中间是团龙,两侧分别配有鸾、凤。而明间前面和左右的藻井内,每块天花板都是红底折枝花卉。这天花板上的折枝花卉几乎每块都不相同,有三朵的、四朵的、偶见二朵、五朵、六朵的,有的还绘上几个花苞。在外围也有画上缠枝花卉的,也有画云纹的。有的像菊花、有的像莲花、有的像牡丹,宛若百花园,都不带重样的。 最精致的藻井在明间后面,三个小藻井并排,左右正方形藻井心似乎是一朵芙蓉花,而中间这处长方形藻井心却是一条耀眼的金龙,正穿云破雾回首抓向一颗翠绿的珠子。 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有防火祐屋的作用。又以花纹、雕刻、彩画装饰出荷、菱等藻类水生植物,故名藻井。藻井一般呈覆斗形、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 其实这些藻井要晚于这元代的建筑,原本大殿为砌上明造,也就是梁、檩、椽等木构架尽露。现在的天棚是明代才添加的,因为在近代修缮时发现在这些天棚后面的梁架上,是有精美彩绘,谁也不会为看不到的地方费钱费力的。而且藻井的枋子与大木构架交接处并不匹配,显然后加的。 在传统观念中,藻井还有沟通神灵的作用,所以下面应该是佛坛或宝座,以示尊贵。如今大殿里空空荡荡,但遥想当年在这些藻井之下应该有众多神佛列坐吧。 没看到佛祖,但在西山墙上隐约看到有壁画,被一层泥灰所覆盖,其中一处显露出一位金盔金甲的武士,而且似乎头戴五佛冠,那这应该是四大天王之一。其左腿保存较好,能看到其战靴鞋面上的贴金工艺,可见当时这铺壁画有多么的富丽堂皇。 从拈花一笑殿走到后院,就是卧佛殿,与前面的天王殿形制一样,只是在殿前出廊,两侧多出个翼角飞翘,与中殿呼应。殿内的卧佛确实没有了,矗立着一尊菩萨,身后悬挂一匾“得大自在”,也许正应和佛祖的涅槃吧。






从侧门进入先看到的是最南侧的天王殿,正对着山墙,上面有精美的卷草花卉棱形砖雕,走到正面还有降龙戏珠的墀头砖雕。天王殿的前面是正常的三开间硬山脊不出廊,但走到殿后面,却有后出廊,不止出廊、房檐前伸,还在廊的东西两侧外各增加了二柱,多出两个飞翘的翼角。单看这个殿就显得很是怪异。 但如果您从南到北走完三个大殿,就会发现这个天王殿的后廊和北侧卧佛殿的前廊设计相同,都是为了配合并烘托中间大殿歇山顶的飞扬翼角,有很强的整体设计感。 这位于中间的大殿是寺院最重要的建筑,主体建筑为元代风格,明朝是增加了珍贵的藻井。但我总记不住那些古建的专有名词和特征,直接Copy简介吧。“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布瓦顶。建于0.9米高台基上,前施月台,檐下施四铺作单抄斗拱。梁架进深六椽,乳袱、搭牵相对用四柱,四椽袱、平梁均作月梁形,梁架结点用斗拱连接,脊檩下施斗拱与驼峰置于平梁上,不用蜀柱。歇山大木为二根丁袱承托,未用抹角梁,具有明显元代特征。” 宽大的月台上还矗立着两只石狮子,左公右母,口衔绶带,脖系铃铛,但感觉这狮子与下面的基座并非一种材质,可能是四处凑来的。 大殿门上有匾额《拈花一笑》,看来应该是禅宗了。据说一日佛祖说法,拈起一朵花面向众弟子,却不说话。众弟子不解其意,唯有大迦叶微微一笑,心领神会,佛祖说迦叶悟我禅意,已将心法传与迦叶。有人说禅宗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无需文字言语表达。我觉得是法无一定,心法各定,不拘于前人,见性成佛。 走入大殿,当你抬头仰望殿顶,居然有形状不一的七个藻井,明间前一处、中一处、后三处,左右还各有一处。周围的天花板上也是团花锦簇,顿觉繁丽奢华。 明间正中这处最为高耸,通过斗拱层层递进,施以彩绘及鎏金,最上面还有三块彩绘天花板,中间是团龙,两侧分别配有鸾、凤。而明间前面和左右的藻井内,每块天花板都是红底折枝花卉。这天花板上的折枝花卉几乎每块都不相同,有三朵的、四朵的、偶见二朵、五朵、六朵的,有的还绘上几个花苞。在外围也有画上缠枝花卉的,也有画云纹的。有的像菊花、有的像莲花、有的像牡丹,宛若百花园,都不带重样的。 最精致的藻井在明间后面,三个小藻井并排,左右正方形藻井心似乎是一朵芙蓉花,而中间这处长方形藻井心却是一条耀眼的金龙,正穿云破雾回首抓向一颗翠绿的珠子。 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有防火祐屋的作用。又以花纹、雕刻、彩画装饰出荷、菱等藻类水生植物,故名藻井。藻井一般呈覆斗形、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 其实这些藻井要晚于这元代的建筑,原本大殿为砌上明造,也就是梁、檩、椽等木构架尽露。现在的天棚是明代才添加的,因为在近代修缮时发现在这些天棚后面的梁架上,是有精美彩绘,谁也不会为看不到的地方费钱费力的。而且藻井的枋子与大木构架交接处并不匹配,显然后加的。 在传统观念中,藻井还有沟通神灵的作用,所以下面应该是佛坛或宝座,以示尊贵。如今大殿里空空荡荡,但遥想当年在这些藻井之下应该有众多神佛列坐吧。 没看到佛祖,但在西山墙上隐约看到有壁画,被一层泥灰所覆盖,其中一处显露出一位金盔金甲的武士,而且似乎头戴五佛冠,那这应该是四大天王之一。其左腿保存较好,能看到其战靴鞋面上的贴金工艺,可见当时这铺壁画有多么的富丽堂皇。 从拈花一笑殿走到后院,就是卧佛殿,与前面的天王殿形制一样,只是在殿前出廊,两侧多出个翼角飞翘,与中殿呼应。殿内的卧佛确实没有了,矗立着一尊菩萨,身后悬挂一匾“得大自在”,也许正应和佛祖的涅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