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行动”这个名词虽然简单,却是森田疗法的核心治疗思想,同时也是治愈神经症的关键因素。人的认知、情绪和行动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无论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其它的两个部分也一定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真正治愈神经症的绝非是某种理论,而是大量行动后带来的体验和领悟。阻碍行动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缺乏行动的紧迫感,怕行动的效果不理想,怕周围人不接受自己的改变,害怕承受行动中的痛苦等六个方面。作者针对每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临床咨询工作中,笔者经常会发现一些神经症患者,他们总是喜欢和治疗师滔滔不绝地谈论,“该如何如何去改变”,“森田疗法该如何如何去理解”。但是,当症状真正来临的时候,他们会立刻缴械投降。笔者姑且把这种纸上谈兵的现象称之为“坐而论道 ”。
当神经症患者深刻地认识到“明白道理并不等于深刻领悟道理”,“知道不能等同于做到”,“真正让自己好起来的不是理论而是行动后的体验”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变得“说的很少,做的很好”,这个过程就叫“起而行动 ”。
神经症康复的过程,也是从“坐而论道 ”向“起而行动 ”转变的过程。
为了帮助大家深刻领悟这句话的含义,笔者先从“起而行动 ”的重要意义谈起。
日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行动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个怕公开演讲的学生,无论治疗师如何告诉他,“讲不好没事的,不丢人”,还不如让他登台亲自去讲一次;一个怕脏的洁癖强迫症患者,在心里默念一万次“脏没有什么好怕的 ”,还不如亲自让他与脏的东西触碰一次;如果给你一篇十万字描述葡萄口感的专业论文,还不如花一分钟的时间让你直接去品尝一颗真正的葡萄。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诗也同样强调“行动”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行动”这个名词虽然简单,却是森田疗法的核心治疗思想,同时也是治愈神经症的关键因素。
行动与认知和情绪的关系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如果你随意打开一本心理学的书籍,你都会发现,所有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都是围绕“认知、情绪和行为”这三个角度来展开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整个科学心理学也是一门介绍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科学。理情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的创始人艾利斯(A.Ellis)认为,人的认知、情绪和行动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无论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其它的两个部分也一定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凡事都要做到最好”,这属于是典型的不合理认知信念。当我们学会顺从自然,不对自我抱有过高期待的时候,心理的冲突自然会减少,焦虑感也会随之减轻(这是情绪),而随着焦虑感的减轻,情绪会变得愉悦起来,身心有了活力之后,那些曾经不想做、不敢做的事情,现在也越来越愿意去尝试,这就是行为的改变。
但是我们仅仅强调认知的改变是不够的,认为行为只是单方面屈从认知的调整也是完全不合理的。实际上,很多时候行动能够带给我们很多认知无法获得的宝贵体验,而这些体验反过来又可以让我们的认知变得更加深刻、更加丰富。笔者在上文所列举的“怕脏”,“怕演讲”的案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么治愈了神经症的症状?答案必然是很多因素。但是,如果我们单纯从“行动”的角度来看,有一个关键性的治愈因子,那就是“行动的后效”,即大量的行动后所获得的领悟和体验。我们把一颗葡萄放在嘴里嚼一嚼,尝一尝,那种感觉一定和没有吃过葡萄的体验是不同的;我们去摸一摸让自己恐惧的垃圾桶,去和自己害怕的猫猫狗狗玩一会,这种体验和你未接触过猫狗的体验也是完全不同的。在行动中和行动后的体验,以及随之而来的认知的转变——“原来垃圾桶没有那么可怕,猫猫狗狗没有传染病菌给我,它们反而真的很可爱”——这些才是真正治愈你的关键因素。
如果你看懂了我上面的解释,你应该会马上行动起来,但真实的情况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很多神经症患者其实是知道行动的重要性的,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行动起来,那么原因究竟何在呢?笔者接下来连带着把这个问题也详细谈一谈。
第一,缺乏行动的紧迫感,这种人不在少数。所谓的“缺乏紧迫感”是指,你觉得不采取行动,好像日子也能将就过下去,现在还没有到非行动不可的地步。大家或许都知道“温水煮青蛙 ”的故事。当你把一只青蛙丢进100℃的开水里时,这只青蛙马上就会跳出来,它有可能会逃过此劫,起码不会马上死掉。但是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15℃的温水里面,它不会马上跳出来,随着温度越来越高,它真的会被活活烫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就应该立刻行动,不要等到哪一天症状恶化到非常严重的时候才开始行动。如果真到那一天,你恐怕要付出10倍,甚至100倍的代价才能走出来,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第二,怕行动的效果不理想,怕失败。任何行动都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尤其是一个人对自我要求很高或者过于悲观的时候,这种怕失败的心理可能更加明显。“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句话告诉我们,失败可以让我们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最终走向成功。人生是一个过程,有成功也必然会有失败。神经症的治疗和改变同样是一个过程,你有实践的很好的时候,也必然有实践的不好的时候。有时候“实践的不好”,并不代表你就彻底失败了,你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帮助自己最终获得痊愈。你始终要记住: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就不敢去尝试。
第三,害怕周围人反对或不接纳我们的改变。前不久遇到了一位被人际关系深度困扰的社交恐惧症患者,他总是抱怨周围人看不起自己,当我和他探讨应该如何让别人看得起的时候,他突然问了一句话,“如果我改变了,周围人对我的态度一定会发生改变吗?如果他们还是看不起我该怎么办?”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交互影响的社会系统里,这里面有你的父母,妻子或丈夫,有你的朋友或同事等,我们影响着别人,别人反过来也会影响着我们。在过去,我们因为受到神经症的干扰,在某些地方表现的没那么好,久而久之,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就变得消极。比如感觉你这个人非常情绪化,你这个人做事很差劲儿。当我们下定决心想要改变的时候,就会担心,“如果我改变了,周围人还是用过去的眼光看待我怎么办?”
别人对你的刻板印象是基于你过去长期的行为,想要改变这种刻板印象需要你持续不断地发生改变才行。就比如你过去是一个“爱迟到早退”的人,周围人对你的看法已经固化,你偶尔一两次突然不迟到了,周围人可能觉得这只是偶然事件。但是如果你连续一个月都能够做到“不迟到”,周围人对你的看法就会逐渐发生变化,如果你能够继续坚持做到“不迟到”,别人对你的看法就一定会彻底转变。所以,你根本就不用担心“别人不接纳你的改变”,我们只需要暗暗努力,持之以恒做下去就好。
第四,不知道该怎么去行动。有时候我们不行动仅仅是因为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该怎么去做”。没有方向,没有细化的操作步骤,自然谈不上行动。这种情况需要我们把自己的“行动路线图 ”像旅游攻略那样清晰明了地标注出来。比如第一步应该做些什么,第一天要完成些什么。这些任务可以由你自己来完成,也可以和你的心理治疗师协商来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制定的计划应该是合理且可行的,同时应该注意先易后难,这样可以逐步培养自信心。
第五,缺乏行动的条件。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具备外在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行动也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我们经常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就是这个意思。比如有一位强迫行为的咨询者,她不是不想行动,而是她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者。实施强迫行为的心瘾有时是非常强大的,比烟瘾和酒瘾都要强大。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家人或者心理治疗师的监督,控制起来真的很难。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去找到这样的一个监督员,让他/她来及时监控我们的行为。
第六,害怕承受行动的痛苦。毫无疑问的是,行动肯定是一件让人感觉痛苦的事情。比如一个对医院恐惧的人,如果让他去一次医院,这恐怕就像逼着他上战场一样。一个怕艾滋病的人,你让他去一次酒吧,估计就跟让他冒生命危险去玩极限运动一样。我们一方面要接纳行动中带来的痛苦,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也是真实的改变过程。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行动的后效是积极的,行动可以让你暴露在焦虑之中,这样才有适应焦虑的可能性,也才有最终痊愈的可能性。总之,痛苦是必须承受的,承受痛苦也一定是有价值的。
当然,除了笔者以上列举的六点外,肯定还会有其它的原因导致自己无法行动。人人情况不同,如果一一列举出来,我想也是不太现实的。不过以上列举的六种情况,是大多数神经症患者在治疗和改变过程中都会遇到的,这就有了参考的价值。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一方面能够让广大神经症朋友深刻认识到行动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大家寻找到阻碍行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消除这些障碍,获得最终的痊愈!
愿我们每个人都“起而行动 ”,切莫再“坐而论道 ”了!(已完结)
在临床咨询工作中,笔者经常会发现一些神经症患者,他们总是喜欢和治疗师滔滔不绝地谈论,“该如何如何去改变”,“森田疗法该如何如何去理解”。但是,当症状真正来临的时候,他们会立刻缴械投降。笔者姑且把这种纸上谈兵的现象称之为“坐而论道 ”。
当神经症患者深刻地认识到“明白道理并不等于深刻领悟道理”,“知道不能等同于做到”,“真正让自己好起来的不是理论而是行动后的体验”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变得“说的很少,做的很好”,这个过程就叫“起而行动 ”。
神经症康复的过程,也是从“坐而论道 ”向“起而行动 ”转变的过程。
为了帮助大家深刻领悟这句话的含义,笔者先从“起而行动 ”的重要意义谈起。
日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行动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个怕公开演讲的学生,无论治疗师如何告诉他,“讲不好没事的,不丢人”,还不如让他登台亲自去讲一次;一个怕脏的洁癖强迫症患者,在心里默念一万次“脏没有什么好怕的 ”,还不如亲自让他与脏的东西触碰一次;如果给你一篇十万字描述葡萄口感的专业论文,还不如花一分钟的时间让你直接去品尝一颗真正的葡萄。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诗也同样强调“行动”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行动”这个名词虽然简单,却是森田疗法的核心治疗思想,同时也是治愈神经症的关键因素。
行动与认知和情绪的关系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如果你随意打开一本心理学的书籍,你都会发现,所有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都是围绕“认知、情绪和行为”这三个角度来展开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整个科学心理学也是一门介绍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科学。理情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的创始人艾利斯(A.Ellis)认为,人的认知、情绪和行动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无论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其它的两个部分也一定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凡事都要做到最好”,这属于是典型的不合理认知信念。当我们学会顺从自然,不对自我抱有过高期待的时候,心理的冲突自然会减少,焦虑感也会随之减轻(这是情绪),而随着焦虑感的减轻,情绪会变得愉悦起来,身心有了活力之后,那些曾经不想做、不敢做的事情,现在也越来越愿意去尝试,这就是行为的改变。
但是我们仅仅强调认知的改变是不够的,认为行为只是单方面屈从认知的调整也是完全不合理的。实际上,很多时候行动能够带给我们很多认知无法获得的宝贵体验,而这些体验反过来又可以让我们的认知变得更加深刻、更加丰富。笔者在上文所列举的“怕脏”,“怕演讲”的案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么治愈了神经症的症状?答案必然是很多因素。但是,如果我们单纯从“行动”的角度来看,有一个关键性的治愈因子,那就是“行动的后效”,即大量的行动后所获得的领悟和体验。我们把一颗葡萄放在嘴里嚼一嚼,尝一尝,那种感觉一定和没有吃过葡萄的体验是不同的;我们去摸一摸让自己恐惧的垃圾桶,去和自己害怕的猫猫狗狗玩一会,这种体验和你未接触过猫狗的体验也是完全不同的。在行动中和行动后的体验,以及随之而来的认知的转变——“原来垃圾桶没有那么可怕,猫猫狗狗没有传染病菌给我,它们反而真的很可爱”——这些才是真正治愈你的关键因素。
如果你看懂了我上面的解释,你应该会马上行动起来,但真实的情况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很多神经症患者其实是知道行动的重要性的,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行动起来,那么原因究竟何在呢?笔者接下来连带着把这个问题也详细谈一谈。
第一,缺乏行动的紧迫感,这种人不在少数。所谓的“缺乏紧迫感”是指,你觉得不采取行动,好像日子也能将就过下去,现在还没有到非行动不可的地步。大家或许都知道“温水煮青蛙 ”的故事。当你把一只青蛙丢进100℃的开水里时,这只青蛙马上就会跳出来,它有可能会逃过此劫,起码不会马上死掉。但是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15℃的温水里面,它不会马上跳出来,随着温度越来越高,它真的会被活活烫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就应该立刻行动,不要等到哪一天症状恶化到非常严重的时候才开始行动。如果真到那一天,你恐怕要付出10倍,甚至100倍的代价才能走出来,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第二,怕行动的效果不理想,怕失败。任何行动都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尤其是一个人对自我要求很高或者过于悲观的时候,这种怕失败的心理可能更加明显。“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句话告诉我们,失败可以让我们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最终走向成功。人生是一个过程,有成功也必然会有失败。神经症的治疗和改变同样是一个过程,你有实践的很好的时候,也必然有实践的不好的时候。有时候“实践的不好”,并不代表你就彻底失败了,你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帮助自己最终获得痊愈。你始终要记住: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就不敢去尝试。
第三,害怕周围人反对或不接纳我们的改变。前不久遇到了一位被人际关系深度困扰的社交恐惧症患者,他总是抱怨周围人看不起自己,当我和他探讨应该如何让别人看得起的时候,他突然问了一句话,“如果我改变了,周围人对我的态度一定会发生改变吗?如果他们还是看不起我该怎么办?”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交互影响的社会系统里,这里面有你的父母,妻子或丈夫,有你的朋友或同事等,我们影响着别人,别人反过来也会影响着我们。在过去,我们因为受到神经症的干扰,在某些地方表现的没那么好,久而久之,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就变得消极。比如感觉你这个人非常情绪化,你这个人做事很差劲儿。当我们下定决心想要改变的时候,就会担心,“如果我改变了,周围人还是用过去的眼光看待我怎么办?”
别人对你的刻板印象是基于你过去长期的行为,想要改变这种刻板印象需要你持续不断地发生改变才行。就比如你过去是一个“爱迟到早退”的人,周围人对你的看法已经固化,你偶尔一两次突然不迟到了,周围人可能觉得这只是偶然事件。但是如果你连续一个月都能够做到“不迟到”,周围人对你的看法就会逐渐发生变化,如果你能够继续坚持做到“不迟到”,别人对你的看法就一定会彻底转变。所以,你根本就不用担心“别人不接纳你的改变”,我们只需要暗暗努力,持之以恒做下去就好。
第四,不知道该怎么去行动。有时候我们不行动仅仅是因为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该怎么去做”。没有方向,没有细化的操作步骤,自然谈不上行动。这种情况需要我们把自己的“行动路线图 ”像旅游攻略那样清晰明了地标注出来。比如第一步应该做些什么,第一天要完成些什么。这些任务可以由你自己来完成,也可以和你的心理治疗师协商来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制定的计划应该是合理且可行的,同时应该注意先易后难,这样可以逐步培养自信心。
第五,缺乏行动的条件。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具备外在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行动也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我们经常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就是这个意思。比如有一位强迫行为的咨询者,她不是不想行动,而是她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者。实施强迫行为的心瘾有时是非常强大的,比烟瘾和酒瘾都要强大。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家人或者心理治疗师的监督,控制起来真的很难。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去找到这样的一个监督员,让他/她来及时监控我们的行为。
第六,害怕承受行动的痛苦。毫无疑问的是,行动肯定是一件让人感觉痛苦的事情。比如一个对医院恐惧的人,如果让他去一次医院,这恐怕就像逼着他上战场一样。一个怕艾滋病的人,你让他去一次酒吧,估计就跟让他冒生命危险去玩极限运动一样。我们一方面要接纳行动中带来的痛苦,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也是真实的改变过程。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行动的后效是积极的,行动可以让你暴露在焦虑之中,这样才有适应焦虑的可能性,也才有最终痊愈的可能性。总之,痛苦是必须承受的,承受痛苦也一定是有价值的。
当然,除了笔者以上列举的六点外,肯定还会有其它的原因导致自己无法行动。人人情况不同,如果一一列举出来,我想也是不太现实的。不过以上列举的六种情况,是大多数神经症患者在治疗和改变过程中都会遇到的,这就有了参考的价值。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一方面能够让广大神经症朋友深刻认识到行动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大家寻找到阻碍行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消除这些障碍,获得最终的痊愈!
愿我们每个人都“起而行动 ”,切莫再“坐而论道 ”了!(已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