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吧 关注:77,518贴子:1,827,591

关于羊膜动物眼睛里的视觉细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哺乳类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一种视细胞,今天就来讲讲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20 09:40回复
    在羊膜动物的眼睛里,正常情况下有两种视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其中,视锥细胞负责明视觉,视杆细胞负责暗视觉。视锥细胞的原理很容易理解:每一个视锥细胞相当于一个像素,所以白天,我们使用视锥细胞看东西,这很清楚。此外,我们的眼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视锥细胞,对应rgb,然后再由人脑调色,我们就看到了多姿多彩的白天世界。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1-20 09:43
    回复
      第二套就是暗视觉:相信大家注意到了:相比视锥细胞的每一个视锥细胞连接一个双极细胞,视杆细胞是多个视杆细胞连接一个双极细胞,这是什么原因呢?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1-20 09:46
      回复
        首先是,由多个视杆细胞和一个双极细胞组成的小组,相当于一个像素——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双极细胞相当于给脑子传递信号的嘛。但是,这么多视杆细胞仅仅就是为了扩大面积来为夜晚感光嘛?当然不是,要理解这个概念,不知道大家家里有没有可以由两个开关控制的单个灯:当两个开关同时打开或关闭的时候灯都是熄灭的,只有当两个开关一个打开一个熄灭的时候,灯才会亮起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1-20 09:51
        回复
          在这种情况下,多个视杆细胞连接同一个双极细胞,很明显,像素特别大,像素自然也就低了,那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答案是,当这一个大像素处于两个被激活的程度相同时候,这个像素不会收到很多刺激,但当这个大像素位于有明暗变化的地方,比如物品的轮廓边缘时候,我们的神经反而最敏感。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在给黑暗中的物品自动描边,因此,虽然视杆细胞是看不清东西的,但是可以很敏感地感受到动物的轮廓,这在光线不充足的黑夜可太有优势了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1-20 09:58
          回复
            在我们眼睛里,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分布也是不一样的,拿我们人类举例:视锥细胞几乎只分布于眼睛中央凹处,也就是我们眼睛里看东西的焦点,这个地方最清晰,也是我们正常情况下视力的主要来源。而相比之下,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眼睛的非中央凹区域,如果各位观星的话,相信都知道看星星要用余光而不是正视,就是因为非中央凹对物体明暗更敏感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1-20 10:03
            回复
              相信大家也很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毕竟在白天,瞳孔很小,光大部分打在我们眼睛里的很小一部分区域,而晚上瞳孔变大,光打在我们眼底的大片区域,所以会有这种分布。但是,非哺乳类脊椎动物还有一种专门用于夜晚看东西的视锥细胞——双视锥细胞,这个又是干什么用的呢?首先,双视锥细胞也和视杆细胞一样,是用于暗视觉的,因此和视杆细胞一样分布在非中央凹区域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1-20 10:09
              回复
                第一种双视锥,是利用两个相同视锥组成一个细胞组合,原因也很好理解:两个视锥细胞组合就大了嘛(双视锥的单个视锥也要大于单视锥),这样在夜晚里就能以牺牲清晰度换来光敏感,因此用来在夜晚里看见东西的颜色。因此这种双视锥其实本质上可以看成一个超大的单视锥细胞,用于在夜晚看见东西的颜色。有的动物比如壁虎,眼睛里几乎都是这种大视锥细胞,从而使得它们在夜晚也能看见颜色,但是相对的,对物品轮廓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1-20 10:16
                回复
                  而另外一种,便是两个不同视锥细胞连在同一个双极细胞上,这又是干什么的呢?如果大家看过一些老照片,就会发现,因为不同颜色的光透过透镜的折射率不同,会导致画面的边缘出现一些色彩分离,这不利于视觉的清晰度。因此,双视锥的作用,便是按照色彩分离的距离分布两种视锥细胞,而传出单个神经信号,从而给边缘视觉消色差,给看见颜色的非中央凹区域增加清晰度。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1-20 10:22
                  回复
                    那为什么我们哺乳类没有双视锥呢?当然是中生代我们被恐龙骑脸了,在中生代哺乳类不仅是夜行性动物,还是体型极小的动物,体型小,眼睛就小,自然也塞不下那么多视觉细胞,因此我们的祖先走了纯粹的视杆细胞路线——因为害怕恐龙,所以尽最大可能强化了观察轮廓的技能,以此尽量能在看到一点风吹草动下就赶紧逃命,防止被恐龙吃。现在除了我们灵长类,还有绝大多数哺乳类根本没有调节晶状体的能力,因此根本就看不清(反正在夜里本身也看不清)。此外,大部分哺乳类的眼睛里就连视锥细胞也只有两种,这是什么概念呢?今天,即使是大部分猫头鹰都有三种视锥细胞,只有草鸮属是两种视锥细胞,也就是说,哺乳类的眼睛对夜晚的适应比草鸮还极端。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1-20 10:30
                    回复
                      相比之下,我们灵长类因为长期生活在树冠层,为了防止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时候摔死,又强化了晶状体的调节,增强了视力,增强了色觉,还因为树冠层太高留不下什么气味而退化了嗅觉。但是绝大多数哺乳类没有这种需求,因此很多哺乳类都给人留下来了“视觉差而嗅觉好”的印象。但是有意思的是,恐龙或许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恐龙或许非常依赖视觉,哺乳类因为在恐龙时代退化过视觉,导致视顶盖快没了,但是恐龙包括现在的鸟类,视顶盖非常发达,他们从来没有退化过视觉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1-20 10:37
                      回复
                        现代有些鸟类比如金雕,白天是千里眼,晚上视力却和人差不多,而雕鸮则是暗夜精灵,在白天视力却差的离谱,似乎强大的视力与夜视力不能共存?但事实上这是建立在鸟类眼球大小较小的情况下——鸽子的飞行能力超强,理论上非常需要视觉,但是其实鸽子的视力还不如人。有一些林栖猛禽比如角雕,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视力都很好,也说明了白天和夜晚视力并不矛盾。而恐龙因为巨大的体型,完全足以长出巨大的眼球,今天的鸵鸟就有陆地动物里最大的眼球,使得鸵鸟在嗅觉听觉都不太好的情况下仍然活的自由自在。而很多大型恐龙的眼球比鸵鸟还大,比如霸王龙,它们的眼睛完全足矣做到白天有鹰的视力,晚上有猫头鹰的视力,搭配其强大的嗅觉,或许那比猕猴脑神经元还多的大脑就是为了处理这超强的感官。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1-20 10:53
                        回复
                          想象一下,那些大型食肉恐龙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视力都要超过你,它们晚上还能分辨颜色,这可太有意思了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11-20 10:56
                          收起回复
                            好棒科普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4-11-20 11:22
                            回复
                              夜视还是靠堆视杆细胞,灵长类只恢复一点色觉,到晚上就只能睡觉了。
                              白天千里眼的猛禽,到了夜里被雕鸮爆杀的不要不要。
                              人类的夜视算很差的了
                              林栖猛禽因为要穿越丛林捕猎,需要适应暗光线,但真到了夜里还是很弱势,成年雄性角雕夜里被虎猫捕杀,而在白天给虎猫十个胆子都不敢碰角雕。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11-21 18:1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