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郭家族,都指望烟局税收生活,养尊处优,坐吃山空。郭父深觉长此以往,终非良策。便与其岳父杨仲武(北京西药药房主)相商,将郭仲衡、郭菊森兄弟二人及杨仲武二子(杨达仁和杨达昌),一起考往北京协和医学院就读。
郭仲衡和杨达仁,酷爱京剧,尤喜聆听老谭(谭鑫培)、汪桂芬(汪大头)、孙菊仙(老乡亲)的戏,郭仲衡与杨达仁都住校,有时两人听完夜戏,散场回来,校门早已关闭,两人就越墙而过。足见其戏瘾之大,入迷之深。但郭杨爱戏不忘学习,于医术刻苦钻研,孜孜不倦。郭仲衡资质聪颖,英文甚佳,本可出国深造,只以酷爱京剧而做罢。在协和的学习结束后,充任了京师钱粮胡同官医院内科医生之职。
杨仲武大药房对门,居住的是梨园界名宿“通天教主”王瑶卿,郭仲衡从此有缘与梨园界结识。
民国初年,票友樊迪生(司鼓)在浙慈会馆创建了一个大票房,名“春阳友会”。浙慈会馆坐落在大市(金鱼池斜对过),会馆设有舞台。余叔岩、侯喜瑞、程砚秋、言菊朋等及票界的朱琴心、王又荃、郭仲衡(后均“下海”为正式演员)等人,都定期来此演出。樊迪生只为酷爱艺术,才兴办了“春阳友会”。他独自付出一笔巨款,专供养梨园界人士,以振兴国剧。言菊朋、王又宸(谭鑫培门婿,系票友,后“下海”)、郭仲衡等人,也为发扬京剧艺术,与梨园名宿在此聚会,此与创办人樊迪生之初意,颇为吻合。
郭仲衡追求京剧艺术,孜孜不懈,自走票而“下海”,正式迈进了梨园界。拜师刘景然(刘盛通之父)、贾洪林、姚增禄,拜义父王长林。他尊师好学,深受师辈器重。
郭仲衡学汪派,演出过《取成都》、《取帅印》《朱砂痣》、《鼎盛春秋》,红生戏有《华容道》等。最初他是自行组班。初去上海时,恰逢名老旦龚云甫名噪沪上。龚老为了提携后进,让郭仲衡唱大轴戏。郭嗓音高亢、圆润,扮像雍荣、俊雅,富有书卷气,尤以王帽戏为最。
戏剧界老前辈刻画艺术修养,多从琴、棋、书、画入手。时慧宝、奚啸伯、言菊朋,均富有儒雅气度。王凤卿在文化素养上,也颇具深度,写得一手好字。郭仲衡很重视文艺修养,与画家胡佩衡、萧乾中、溥心畬,夙有交往。诸人时于高谈阔论中,即兴作画。郭仲衡因受这些名家熏陶,也能绘山水、人物,从而丰富了舞台表演艺术。他为了锻炼功底,常与侯喜瑞在自家后院打弹弓练功,院内墙壁被打得千疮百孔,年年修补。
药王庙的庙主杨老道,童颜白发,谙音律,器乐中笙、管、笛、箫,无一不精。郭仲衡与之交往甚厚,时向杨道人请教音律,以充实舞台技艺。
在程砚秋与其师荣蝶仙办完出师字据之后,郭仲衡即搭入程剧团。时程砚秋刚露头角,班底大半是“春阳友会”人马,又多是结盟弟兄。如郭仲衡、王又宸、侯喜瑞、文亮臣、曹二庚等,都为程剧的发展出谋划策。郭仲衡与程砚秋配演的《贺后骂殿》,当年是一曲脍炙人口的名剧。程砚秋串演《黄鹤楼》时,郭仲衡演刘备;演《红鬃烈马》时,郭演《算粮》和《银空山》中的薛平贵;于《四郎探母》、《雁门关》中饰四郎。可说是程剧团应工老生戏中不可多得的演员。程、郭配合默契,是一对好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