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吧 关注:81,218贴子:852,719

致那些认为阿加莎比奎因更会刻画人性的读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从喜欢上推理以后,我就常常在各种相关的贴吧与论坛潜水,也见到不少比较这两位作家的言论。于是我发现几乎所有读者都认为阿加莎的人性刻画强于奎因,甚至多数奎因迷都承认这一点,此现象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今天,我打算冒泡了。
也许在很多资深推理迷面前,我并没有多少发言权。我只是个入门者,两位的书都才各自看了不到10本。不过我的阅读量并不小,除了推理之外,各类小说我都多有涉猎,所以并非完全没有经验的菜鸟,所说的话或许有一定道理。
说到人性刻画,就不能不说文学功底。而奎因的文学功底更强,是显而易见的。且不说清晰流畅的文笔,我们知道奎因兄弟中的执笔者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其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在小说中随处都有显现,诸如悲剧系列对莎翁戏剧精髓的精确阐释,诸如埃及十字对埃及文化风俗的广博涉猎,无一不显示出深厚的人文积淀。而阿加莎,她给我的印象,就是个会编好故事,也很会讲故事的人。她的小说我也只读过最有名的几本,但着实未曾体会到多少文化底蕴。
文学功底与刻画人性的能力,无疑是有很大关联的。而刻画人性优秀与否,既不能以是否夸张奇异来判断,也不能以是否给人温暖希望来判断。一部擅写人性的小说,必须有一条独立于情节的逻辑路线,直指主题。这种路线在本格派中是极为罕见的,毕竟本格派追求的是解谜的快感,而非社会性与现实性。在阿加莎的小说和奎因的国名系列中,我就从未见过这条逻辑线,其实我也本来也没有期望见到。然而对于奎因,当我扔掉看了不到一半的国名去看悲剧时,忽然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悲剧系列四部,在推理情节之外,仍有其他的东西一脉相承连贯而终。上豆瓣看书评,发现有网友说是从神到人的坠落,眼光之犀利让我不由钦佩。试问本格派除了奎因之外,还有哪个作家会在侦探的一生上如此做文章,将悲剧的种子深深扎进其灵魂之中?侦探最终的死亡不只是一个案子的答案,它是有其深刻含义的。一则那是他个人的悲剧:他涉足犯罪领域,本是为了在真实的生命中实现他对戏剧的演绎,是为了经历,为了美,于是超越了道德的界限,融入了个人主义的自由与唯美主义的辉煌。然而他的侦探生涯也并非完全如他自己所料,现实曾带给他许多困扰和郁结(如Y的结尾),这一点反应出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可能发生的自我交战,发人深思。他始终信奉他的原则,最终如同王尔德笔下的夜莺一样成为爱与美的殉道者,这样的结局把他的人生哲学演绎到极致,无人知晓其对与错,幸与不幸,只有感慨。二则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悲剧系列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主题,对古典的眷恋,对正在衰落消亡的古典精神的眷恋与哀悼。作者懂得时代的趋势,所以不编造无谓的美好结局,甚至不发表观点或者抒情,而只是将现实本身所必然造成的写了出来,采用不带感情色彩的上帝视角,才越发深刻悲哀。我想问一下,阿加莎有哪一本或哪几本书,能写到悲剧系列这种深度?二者水平之别,难道还需要其他佐证?
这么一想,读者说奎因冷,硬,没人性,或许跟上帝视角的写法有关。他只会将故事本来的样子告诉你,不去同情,不去评判,也不去作任何温情的润色修改。个中因由,越深思越有味道,而若浮光掠影只读推理的话,或许反而会觉得牵强。人性是什么?现实中人性常常原本就是冷的,硬的,残酷的,让你先看到表象的突兀行为后来才知晓动机的。因此,奎因把嫌疑人当成XY等未知数来解,直至最后才让读者豁然明了罪犯的心理历程,我非但不觉不妥,反而更易为之震撼。再说人性刻画的极致,恰是反人性与人的物化,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悲剧——于是我想问,写悲剧化的人性,难道就是没人性吗?
奎因的书我尚未读莱特镇系列,也许读过之后我能对他的写作风格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很可能会给他更高的评价。另外此篇短论只涉及人性刻画方面,旨在驳斥不少读者“奎因的逻辑虽然强,然而……”的论调,因此对两人的逻辑性与推理性不作评述。
附:在下读过的两位的书
奎因:希腊、法国、埃及、悲剧系列
阿加莎:罗杰、东快、无人、尼罗河、ABC、死亡约会、沉睡的谋杀案、怪屋、帷幕
不管怎么说,看的还是太少了,冒昧发言,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



1楼2010-11-06 03:29回复
    LZ,事实上我想提醒你一句,发错地方了。


    IP属地:新加坡2楼2010-11-06 06:25
    回复
      同上......


      3楼2010-11-06 06:40
      回复
        你知道吗?我想说的是,岛田比东野更会刻画人物性格。


        4楼2010-11-06 09:17
        回复
          所以果断爱上岛田,东野的玩意科学性太强了,太过严谨。


          5楼2010-11-06 09:18
          回复
            你懂的,在那个向日葵不开的夏天……


            6楼2010-11-06 09:20
            回复
              我一向是更喜欢奎因系列的,最近刚看完悲剧系列,看到雷恩先生死的时候心都碎了
              不过…貌似lz的这文不应该发在福吧啊


              IP属地:江苏7楼2010-11-06 10:38
              回复
                最终如同王尔德笔下的夜莺一样成为爱与美的殉道者,这样的结局把他的人生哲学演绎到极致,无人知晓其对与错,幸与不幸,只有感慨。
                ——————————
                公认的刻画人类灵魂最为深刻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楼主你所谓的上帝视角在我看来很平常,但这和哲学无关,早在古罗马就发生过笑对妻儿惨死财产尽丧的事,自称没有任何损失,多为人所夸。成大事者需有此气魄和冷酷,这点不用说,任何人都懂,但这其实仅仅是人处理方式的不同,人与人不同,并不是说这样的关于人性的刻画就一定更为深刻,上帝视角不意味着更深刻,只意味着不在其中冷眼看而已。有人欣赏这种,有人欣赏另外的,个人认为人性其实是个多变而繁乱的东西,本身其实简单,只因其难以把握,常被人误认为深刻。深刻在哪里,人性的常态偶态见得少么?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作哪种而已,囧。伦理本无对错,幸与不幸仅仅是看失去的是哪一方面而已,反正同样意味着失去很多,用不着做感慨= =。我要说的当然不是奎因或者阿婆的书,因为我压根小说看的少,更不看侦探小说= =。我只是想说,我赞成福的那句关于人类社会的话。你这文虽然是发错了地方不过说说看法也不为过,幸而有的东西可以与侦探小说本身无关,谢天谢地。


                8楼2010-11-06 11:26
                回复
                  另外。。你说的上帝视角其实很类似于死多个派的道德观= =


                  9楼2010-11-06 11:27
                  回复
                    其实我更喜欢奎因,语言很吸引人,而克里斯蒂的好像就很一般了。同感啊。


                    IP属地:浙江10楼2010-11-06 19:31
                    回复
                      我也觉得上帝视角很正常,我只是由此推究很多人不适应奎因人性刻画方式的原因,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11楼2010-11-06 22:30
                      回复
                        回复11楼:
                        说白了,感情较丰富的人可能不太喜欢。比如罗平就比福招人喜爱得多。我自己偏爱感觉迟钝比较冷血的方式= =


                        12楼2010-11-06 22:34
                        回复
                          好吧,我看侦探小说的时候很少注意这么多........
                          基本上还是在意逻辑
                          所以在AC和奎因之间比较偏爱后者= =
                          至于福嘛,哈哈~~~
                          惟独读了福书后,不仅喜欢小说本身也喜欢上了侦探本身.


                          13楼2010-11-06 23:07
                          回复
                            解释下发错地方的问题……我主要是想多跟推理迷讨论一下我的观点,因为我感觉持有此观点的读者很少……而福吧的气氛很好,书迷很多,况且我本人也非常喜欢福,毕竟是我童年的欢乐源泉。


                            14楼2010-11-07 00:16
                            回复
                              回复:15楼
                              我举四肢赞同你的观点,感性化这个词用得太恰当了。


                              16楼2010-11-07 00: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