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s的问题,你抓住了第七识,就已经解脱了一半。我们会打妄想的这个第七识,变现出凡夫也是他,从凡夫回到f菩萨的大光明藏,是不是还是他,成圣成凡就是一个念在变来变去,所以这个念叫「转相」,转来转去,把我们由佛转成凡夫,由凡夫再转成佛,就是他一个人在转。
第七种识——亦名意根(末那识)。由其「去后来先」作主人,方便说为个体位上真人,对应报身功德——化识、化身也。附加说明:有将第七转识过细说为生、住、异、灭四相无明,并将其中之「生相无明」过细说为前七转识,由其前对真心,带心显识(带识显心)——「半心半识」「半真半妄」「半法身半报身」,故而对应「胜义报身•劣义法身•准法身」;又将「住相无明」与「异相无明」过细说为「中七转识」,对应「报身」;而将灭相无明说为「后七转识」,由其「半根半尘」「半识半色」「法尘」「胜义尘」「邻虚尘」「半报身半色身」,故而对应「胜义色身•劣义报身•准报身」;几可说为「教外别传之‘教外别传’」。所谓「教外别传之‘教外别传’」——一般情况下,不传也;仅于特殊情况、专对特种根性(上根)之人,探索玄妙之义。佛法本为不可思议而又不得不思不得不议之法,问到山穷水尽之处,佛也开不得口,只好把嘴挂上墙壁——问墙去吧。为解僵局,笔者还是硬着头皮,来个「教外别传之‘教外别传’」,起码能给行人一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安然,有个悟处即可,悬个念想而已。似不可以太过当真。因为科学本身,并未公证「空白」之说;哲学「客观」「主观」,亦与佛教「如来藏」尚有一些差异;其它各教于此关键之处,虽说大的方向无讹,但欠详细确指,若于「七身功德」过细分出「二胜义身」「二劣义身」与「二准义身」,当成「十三身功德」,则对涉教未深的初学行人,几同一头雾水,乃至知难而退,亦未可知。而且,很难再与门外各宗各教各界……一一对应。故在下二表中,只按「七身功德」对应。

第七种识——亦名意根(末那识)。由其「去后来先」作主人,方便说为个体位上真人,对应报身功德——化识、化身也。附加说明:有将第七转识过细说为生、住、异、灭四相无明,并将其中之「生相无明」过细说为前七转识,由其前对真心,带心显识(带识显心)——「半心半识」「半真半妄」「半法身半报身」,故而对应「胜义报身•劣义法身•准法身」;又将「住相无明」与「异相无明」过细说为「中七转识」,对应「报身」;而将灭相无明说为「后七转识」,由其「半根半尘」「半识半色」「法尘」「胜义尘」「邻虚尘」「半报身半色身」,故而对应「胜义色身•劣义报身•准报身」;几可说为「教外别传之‘教外别传’」。所谓「教外别传之‘教外别传’」——一般情况下,不传也;仅于特殊情况、专对特种根性(上根)之人,探索玄妙之义。佛法本为不可思议而又不得不思不得不议之法,问到山穷水尽之处,佛也开不得口,只好把嘴挂上墙壁——问墙去吧。为解僵局,笔者还是硬着头皮,来个「教外别传之‘教外别传’」,起码能给行人一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安然,有个悟处即可,悬个念想而已。似不可以太过当真。因为科学本身,并未公证「空白」之说;哲学「客观」「主观」,亦与佛教「如来藏」尚有一些差异;其它各教于此关键之处,虽说大的方向无讹,但欠详细确指,若于「七身功德」过细分出「二胜义身」「二劣义身」与「二准义身」,当成「十三身功德」,则对涉教未深的初学行人,几同一头雾水,乃至知难而退,亦未可知。而且,很难再与门外各宗各教各界……一一对应。故在下二表中,只按「七身功德」对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