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云地】
第十地叫“法云地”,梵文译为“灌顶位”。
《华严经·十地品》中说道:“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已,善思惟修习,善满足白法,集无边助道法,增长大福德智慧,广行大悲,知世界差别,入众生界稠林,入如来所行处,随顺如来寂灭行,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名为:得一切种智、一切智受职位。”
这一段的意思是,善慧地的菩萨要不断提升传法度人的能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最终会进入法云地,得一切种智。
意识层面上法云地的菩萨比善慧地的菩萨少一个妄想,只剩两个妄想,还要消掉一部分业,在神通方面比善慧地更加强大。
“法云”这比喻相当形象,菩萨传法度人的智慧已经覆盖法界所有众生,就像云可以遮盖一切一样。法云地也叫受职地,可以成为佛的左右侍者,帮助佛维持世界和传法度人。
《华严经》里说,菩萨的双脚放出的光明,可以普照十方诸大地狱,灭众生苦。双膝放出的光明,可以普照十方诸畜生趣,灭众生苦。
以此延伸,菩萨的光明普照六道,普照阿罗汉界、菩萨界,普照十方一切如来道场中的会众。
菩萨住于虚空中,发出的光明形成光明网,称之为炽燃光明。这一段的意思就是,法云地的菩萨可以向一切有缘众生提供全方位的加持力,也就是禅那状态。
《华严经》里还专门提到法云地菩萨的三昧,叫“一切佛国土体性”,若菩萨修此三昧,随心所念,能于身中现恒河沙世界微尘数佛刹,复过此数,无量无边。
也就是说,菩萨的意识会与全法界融为一体。
再往前看,初地菩萨的意识也可以覆盖全法界,但是被所属世界内的有缘众生所牵引,更多地覆盖所属世界和有缘众生所在的世界。
到了第七地远行地,所属世界内有缘众生的牵引力较少,菩萨的意识更自然地覆盖全法界。
到了第八地不动地,菩萨不起念的情况下可以感知到念自己名字的一切众生,可以说,意识从覆盖全法界转向与法界融合。
到了第十地法云地,菩萨的意识与全法界融为一体。
从业的角度看,法云地对应的是第十波罗蜜——智波罗蜜。
菩萨会勤修前九个波罗蜜之外,会着重修智波罗蜜,传法度人的能力接近完美。
这里的智波罗蜜和第六地现前地的般若波罗蜜有所差别。般若波罗蜜也是度人的智慧,但是更趋向于个体,是微观态的度人,而法云地的智趋向于宏观态的度人,可以同时考虑无量众生之业和根器,进行宏观传法。
再看菩萨的十波罗蜜,分别对应菩萨的十地,依次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
这里除了禅定之外九个波罗蜜
第十地叫“法云地”,梵文译为“灌顶位”。
《华严经·十地品》中说道:“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已,善思惟修习,善满足白法,集无边助道法,增长大福德智慧,广行大悲,知世界差别,入众生界稠林,入如来所行处,随顺如来寂灭行,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名为:得一切种智、一切智受职位。”
这一段的意思是,善慧地的菩萨要不断提升传法度人的能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最终会进入法云地,得一切种智。
意识层面上法云地的菩萨比善慧地的菩萨少一个妄想,只剩两个妄想,还要消掉一部分业,在神通方面比善慧地更加强大。
“法云”这比喻相当形象,菩萨传法度人的智慧已经覆盖法界所有众生,就像云可以遮盖一切一样。法云地也叫受职地,可以成为佛的左右侍者,帮助佛维持世界和传法度人。
《华严经》里说,菩萨的双脚放出的光明,可以普照十方诸大地狱,灭众生苦。双膝放出的光明,可以普照十方诸畜生趣,灭众生苦。
以此延伸,菩萨的光明普照六道,普照阿罗汉界、菩萨界,普照十方一切如来道场中的会众。
菩萨住于虚空中,发出的光明形成光明网,称之为炽燃光明。这一段的意思就是,法云地的菩萨可以向一切有缘众生提供全方位的加持力,也就是禅那状态。
《华严经》里还专门提到法云地菩萨的三昧,叫“一切佛国土体性”,若菩萨修此三昧,随心所念,能于身中现恒河沙世界微尘数佛刹,复过此数,无量无边。
也就是说,菩萨的意识会与全法界融为一体。
再往前看,初地菩萨的意识也可以覆盖全法界,但是被所属世界内的有缘众生所牵引,更多地覆盖所属世界和有缘众生所在的世界。
到了第七地远行地,所属世界内有缘众生的牵引力较少,菩萨的意识更自然地覆盖全法界。
到了第八地不动地,菩萨不起念的情况下可以感知到念自己名字的一切众生,可以说,意识从覆盖全法界转向与法界融合。
到了第十地法云地,菩萨的意识与全法界融为一体。
从业的角度看,法云地对应的是第十波罗蜜——智波罗蜜。
菩萨会勤修前九个波罗蜜之外,会着重修智波罗蜜,传法度人的能力接近完美。
这里的智波罗蜜和第六地现前地的般若波罗蜜有所差别。般若波罗蜜也是度人的智慧,但是更趋向于个体,是微观态的度人,而法云地的智趋向于宏观态的度人,可以同时考虑无量众生之业和根器,进行宏观传法。
再看菩萨的十波罗蜜,分别对应菩萨的十地,依次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
这里除了禅定之外九个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