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lbk]合十[rbk][lbk]玫瑰[rbk][lbk]福[rbk]七处征心讲述了世尊佛陀与弟子阿难之间关于心(意识、思维)所在之处的七次问答与辩论。旨在揭示妄识的无所依托与真识的普遍存在。心在随有(中间)阿难接着提出心随着事物而存在。
佛陀指出,这种观点同样不能解释心的无处不在与无所不知。谈实相时:顾名思义,就是真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实相有三:一是「无相之实相」;二是「有相之实相」,也叫「无不相之实相」;三是「无相无不相之实相」。这就是「一心三藏」!「无相之实相」就是「空如来藏」;「无不相之实相」就是「不空如来藏」「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就是即空即有。「空如来藏」当下即是「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当下即是「空如来藏」,三个实相是一个东西。由于世界上著相修行的太多太多,藏教修行占了主导的气氛,所以祖师大德以禅宗来破相,往往就以「真佛无相」说为是实相,却不懂得「见真重增一重尘」。真真假假、分分别别皆是当人当下一个念,这叫「真真如性」。
佛陀指出,这种观点同样不能解释心的无处不在与无所不知。谈实相时:顾名思义,就是真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实相有三:一是「无相之实相」;二是「有相之实相」,也叫「无不相之实相」;三是「无相无不相之实相」。这就是「一心三藏」!「无相之实相」就是「空如来藏」;「无不相之实相」就是「不空如来藏」「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就是即空即有。「空如来藏」当下即是「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当下即是「空如来藏」,三个实相是一个东西。由于世界上著相修行的太多太多,藏教修行占了主导的气氛,所以祖师大德以禅宗来破相,往往就以「真佛无相」说为是实相,却不懂得「见真重增一重尘」。真真假假、分分别别皆是当人当下一个念,这叫「真真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