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不要反驳,反驳就是你对,也不用往下看了
我们都知道,目前主流公路车胎只分2种,1种是开口胎,1种是真空胎(无内胎系统)
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人用开口胎,因为便宜,越是便宜的外胎,使用寿命就相对的越久,但是重量就越重,再者就是开口胎爆胎,路边换胎方便,就算再难装的开口胎,借助撬胎棒,都可以装上,便携式打气筒就可以打好,不耽误本次骑行的行程规划。
那么为什么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在使用100PSI的胎压呢?那就是属于老式概念,当初这个100胎压,起源与17内宽23C的开口胎,那时候我们国内对于这方面的概念是落后很多的,以至于到18-19年,各大厂商生产19内宽的轮组,使用25C的外胎,这个100胎压的概念沿用至今,当时也没有懂行的博主进行科普,甚至目前使用28C开口胎打100胎压的也不在少数
另一种就是真空胎,绝大多数轮组需要真空胎垫来配合使用真空胎,这里面还包括了无勾真空轮组,这里讲一下真空轮组使用时的原理,真空轮组是靠真空胎的胎唇卡在轮组的胎唇座内,由胎唇锁进行锁定,从而实现气密性,也就是说,传统的有勾轮组在使用真空胎时,勾边就是多余的,它完全不参与真空胎系统的运作,甚至这个勾边会把真空胎的侧壁往内顶,影响了真空胎的自然膨胀性,摩托车,汽车很久很久以前,就都是无勾真空系统了,所以这个技术是成熟的,不成熟的是胎压的运用,所以不要用另类的眼光去看无勾轮组,哪怕有勾轮组发生爆胎,如果胎唇座被撞断,除了管胎以外,所有的胎种都会可能发生脱圈事故,真空胎缺点也很明显,使用成本高,出门爆胎不便利,有些真空胎必须借助气泵完成第一次充气,比如维多利亚,这就看自己的取舍,你是想经济出行,还是享受骑行体验。
如今轮组已经大幅进化,绝大多数内宽都达到了21以上,有些激进的厂商甚至做到了25,那么这时候,我们的使用胎压也发生了变化,有些人应该知道,胎容量越大,所需的胎压就越低,就是说我们在使用19内宽的轮组真空胎需要85的胎压的话,那么在21内宽的轮组上,只要80就够了,在23内宽和25内宽的轮组上,甚至可以低到70以下,在这样的条件下,性能保持不变,但是白白赚了舒适度,你们不要觉得ZIPP,ENVE遵循了ETRTO标准,就代表胎压不能超过72.5,各大厂商在测试时候,极端情况都会模拟,最大胎压的1.5倍进行24小时测试的,所以打高点胎压是完全可以的,没有安全问题的,说一个23内宽以上的轮组的问题,最低最低使用28C以上的真空胎,25C的不支持,哪怕有勾轮组都不行,不要去冒风险,上面已经说过,在真空系统上,勾边不起任何作用,勾不住外胎的
最后吐槽一下捷安特,捷安特其实自己也没玩明白无勾轮组,20年就推出了无勾轮组,第一代无勾轮组是SLR1的42框高,SLR2的42框高和CADEX的42框高,这属于完全不成熟产品,由于内宽过窄,无法体验真空胎的低胎压优势,导致当时兼容19.4内宽轮组的真空胎非常少,与此同时一起发布的65框高的轮组,却是22.4内宽的,这太不符合常理,为什么同一代不同框高的轮组,是2种规格的内宽,从65框高的无勾轮组开始,正式买入成熟的真空系统,也默认遵循了ETRTO和IOS标准,以配合市面上各大轮胎品牌新出的真空胎对胎压的要求,其实ETRTO自己也知道,高胎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不过他要制定自己的规则,像不像我们的物业,我知道问题所在,但是做事前,我们要把肩膀卸干净,不留一丁点的责任,就是这样 的意思
胎压问题,目前19内宽的轮组使用25C开口胎,是绝对不需要打100胎压的,你打个90都不会蛇咬,21内宽的打85左右,也不会蛇咬,如果体重在160斤以上,就最好不要用25C开口胎了,使用28C的开口胎打80的胎压,要比你用25C打100胎压更舒适,更不容易蛇咬,性能上几乎没有差别
最后说爆胎问题,很多人的观点是错的 ,爆胎分2种,一种是蛇咬,一种是穿刺割裂,蛇咬说明胎压太低造成,但是穿刺割裂伤,和胎压是没有关系的,很多人觉得胎压高,就能把石头等物质弹飞出去,实际是不对的,这只是你的主观意识,造成穿刺的物质,你就是胎压再高,也不会被弹飞,例如自攻螺丝,图钉,木头尖刺,碎玻璃的锋利口等,再说防刺等级,其实都一样的,竞赛胎,只有胎冠一圈有防刺层,耐力胎,是侧边也有防刺层,这个不管在开口胎还是真空胎上都一样,所以也不存在开口胎高胎压就不容易爆胎,假设你在使用真空胎时候爆胎,那么可以肯定你使用开口胎一样会爆,只是你的使用成本不同而已
我本人是从23C用到25C开口胎,从25C开口转为25C真空胎,现在用28C真空胎,目前已经是真空胎重度依赖者,我只想说,预算够,尽可能的使用真空胎,真的路感完全不一样,这才叫骑行的高级体验,开口胎颠簸造成的身体疲劳,转到真空胎上省下的体力,可以让你骑的更快,更远
我们都知道,目前主流公路车胎只分2种,1种是开口胎,1种是真空胎(无内胎系统)
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人用开口胎,因为便宜,越是便宜的外胎,使用寿命就相对的越久,但是重量就越重,再者就是开口胎爆胎,路边换胎方便,就算再难装的开口胎,借助撬胎棒,都可以装上,便携式打气筒就可以打好,不耽误本次骑行的行程规划。
那么为什么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在使用100PSI的胎压呢?那就是属于老式概念,当初这个100胎压,起源与17内宽23C的开口胎,那时候我们国内对于这方面的概念是落后很多的,以至于到18-19年,各大厂商生产19内宽的轮组,使用25C的外胎,这个100胎压的概念沿用至今,当时也没有懂行的博主进行科普,甚至目前使用28C开口胎打100胎压的也不在少数
另一种就是真空胎,绝大多数轮组需要真空胎垫来配合使用真空胎,这里面还包括了无勾真空轮组,这里讲一下真空轮组使用时的原理,真空轮组是靠真空胎的胎唇卡在轮组的胎唇座内,由胎唇锁进行锁定,从而实现气密性,也就是说,传统的有勾轮组在使用真空胎时,勾边就是多余的,它完全不参与真空胎系统的运作,甚至这个勾边会把真空胎的侧壁往内顶,影响了真空胎的自然膨胀性,摩托车,汽车很久很久以前,就都是无勾真空系统了,所以这个技术是成熟的,不成熟的是胎压的运用,所以不要用另类的眼光去看无勾轮组,哪怕有勾轮组发生爆胎,如果胎唇座被撞断,除了管胎以外,所有的胎种都会可能发生脱圈事故,真空胎缺点也很明显,使用成本高,出门爆胎不便利,有些真空胎必须借助气泵完成第一次充气,比如维多利亚,这就看自己的取舍,你是想经济出行,还是享受骑行体验。
如今轮组已经大幅进化,绝大多数内宽都达到了21以上,有些激进的厂商甚至做到了25,那么这时候,我们的使用胎压也发生了变化,有些人应该知道,胎容量越大,所需的胎压就越低,就是说我们在使用19内宽的轮组真空胎需要85的胎压的话,那么在21内宽的轮组上,只要80就够了,在23内宽和25内宽的轮组上,甚至可以低到70以下,在这样的条件下,性能保持不变,但是白白赚了舒适度,你们不要觉得ZIPP,ENVE遵循了ETRTO标准,就代表胎压不能超过72.5,各大厂商在测试时候,极端情况都会模拟,最大胎压的1.5倍进行24小时测试的,所以打高点胎压是完全可以的,没有安全问题的,说一个23内宽以上的轮组的问题,最低最低使用28C以上的真空胎,25C的不支持,哪怕有勾轮组都不行,不要去冒风险,上面已经说过,在真空系统上,勾边不起任何作用,勾不住外胎的
最后吐槽一下捷安特,捷安特其实自己也没玩明白无勾轮组,20年就推出了无勾轮组,第一代无勾轮组是SLR1的42框高,SLR2的42框高和CADEX的42框高,这属于完全不成熟产品,由于内宽过窄,无法体验真空胎的低胎压优势,导致当时兼容19.4内宽轮组的真空胎非常少,与此同时一起发布的65框高的轮组,却是22.4内宽的,这太不符合常理,为什么同一代不同框高的轮组,是2种规格的内宽,从65框高的无勾轮组开始,正式买入成熟的真空系统,也默认遵循了ETRTO和IOS标准,以配合市面上各大轮胎品牌新出的真空胎对胎压的要求,其实ETRTO自己也知道,高胎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不过他要制定自己的规则,像不像我们的物业,我知道问题所在,但是做事前,我们要把肩膀卸干净,不留一丁点的责任,就是这样 的意思
胎压问题,目前19内宽的轮组使用25C开口胎,是绝对不需要打100胎压的,你打个90都不会蛇咬,21内宽的打85左右,也不会蛇咬,如果体重在160斤以上,就最好不要用25C开口胎了,使用28C的开口胎打80的胎压,要比你用25C打100胎压更舒适,更不容易蛇咬,性能上几乎没有差别
最后说爆胎问题,很多人的观点是错的 ,爆胎分2种,一种是蛇咬,一种是穿刺割裂,蛇咬说明胎压太低造成,但是穿刺割裂伤,和胎压是没有关系的,很多人觉得胎压高,就能把石头等物质弹飞出去,实际是不对的,这只是你的主观意识,造成穿刺的物质,你就是胎压再高,也不会被弹飞,例如自攻螺丝,图钉,木头尖刺,碎玻璃的锋利口等,再说防刺等级,其实都一样的,竞赛胎,只有胎冠一圈有防刺层,耐力胎,是侧边也有防刺层,这个不管在开口胎还是真空胎上都一样,所以也不存在开口胎高胎压就不容易爆胎,假设你在使用真空胎时候爆胎,那么可以肯定你使用开口胎一样会爆,只是你的使用成本不同而已
我本人是从23C用到25C开口胎,从25C开口转为25C真空胎,现在用28C真空胎,目前已经是真空胎重度依赖者,我只想说,预算够,尽可能的使用真空胎,真的路感完全不一样,这才叫骑行的高级体验,开口胎颠簸造成的身体疲劳,转到真空胎上省下的体力,可以让你骑的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