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wers吧 关注:13,419贴子:106,889
  • 19回复贴,共1

回到《flowers》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少有的会被什么东西迷住。
小时候,是彩色的玻璃珠迷住过我。我喜欢将它们塞满透明的玻璃奶瓶,看阳光透过它们折射成五颜六色的样子。
上学的时候,我被一位作家迷得神魂颠倒。我在同学面前将他吹捧得空前伟大,常常在熄灯后寝室的被窝里彻夜拜读。
而从去年的《flowers》开始,有一段时间,我异常迷恋百合文本。
那是一种难以描述的迷恋,对于这些文本,我时常饥不择食,荤素不忌,只管大口吞咽。
但当我回过神来,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年。
在这些光怪陆离的时光里,我陆续推了一些百合gal,看了一些百合向的漫画和小说。
……
我始终不能明白的是,令我迷醉其中的,到底是什么。
为此,我花了不少时间来思考这个那个问题,阅读一些我半懂不懂、难以消化的书籍,魔怔了似得去寻其根源,或是希望能给我一头栽进去的那种强烈情感画上句号罢。
——在那些恍惚不定的午后,我每每从睡梦中醒来,头痛欲裂,心情跟窗外的云翳一样阴暗晦涩。那种感觉,宛如攀登一条软绵的云梯,每踏上一阶,脚却要狠狠地凹陷下去。我只是觉得,不能再任其如此了,于是伸手探去,祈求抓住什么稍微坚强一些的东西。
所以我尝试去讨论一些问题。
它或许涉及很多方面,但谈到哪算哪。
给出一个——像你们坚信某些观点那样——我目前所认同的答案。
最终当然会回到《flowers》。
讨论这些问题免不了会有争议,我也深知当前的环境会有点不适。
水平有限,逻辑上会有问题,主打一个慢慢写。

(这张全家福的奇怪之处在于,明明色彩这么柔和漂亮,所有人却都闭着眼睛。)


IP属地:广东1楼2024-12-03 20:41回复
    我不满足于只用 “gal” 或者 “视觉小说” 这样的方法去给作品分类
    ——因为它最终只会走向金字塔式的分类形式
    亦或用一种坐标轴式的、矩阵式的关系将这些作品加以定位
    ——这种做法并不困难,不过是拟制对立,参考其他同类作品,用区别来把握它们的相对位置。
    这不代表我们就此完成了对作品的理解,不如说这种做法仅仅只站在了起跑线上
    ——权当是一种“贴标签的快乐”,我们常常满足于此,将作品困守在我们的认识中,驻足不前。
    但说是这么说,我也无法给出其他什么方法,因为我大概也仅仅只立足于这种不满足上罢了。

    而面对这些共同或区别,我想,我们或许得找到一个贯穿所有标签的命题?
    亦或采取癔症化的提问——这类作品到底通向什么地方?表达什么理念?我们到底要走向何处?——来形成对这类亚文化作品的解读?
    又或者悬置式地加以还原,从而抵达对作品的绝对认识?
    无论如何,这些方法都离我太过遥远了,就像想要伸手抓住夜晚的星星,却只能遮住它的光芒那样无能为力。


    IP属地:广东2楼2024-12-03 20:54
    收起回复
      有一个汉化组,喜欢在尾页贴一句话:‘百合只看发糖跟萌豚有什么区别’
      这个汉化组的对象多是百合向猎奇和黑深残作品,很难说跟‘萌豚’不是一丘之貉。(笑)
      但我认为,恰恰是这句话,点出了问题所在。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被一位 ‘前辈’ 调侃的事情。
      说我们这一代人的情调里,只有“情”,没有“调”。
      我猜他的言下之意是,我们能体会到那些强烈的情感和触动,然而自己骨子里却没有能支撑起这些情感和触动的东西。
      换句话说,我们只生产情感,却不能维系感情。
      到头来,回想起那些我与 ‘前辈’ 的一次次交谈,在 ‘前辈’ 的独具慧眼和眉飞色舞前,我只负责赔笑。


      IP属地:广东3楼2024-12-03 21:23
      回复
        大概是因为那种分享和畅谈的口舌之欲总是阴魂不散。
        在这近一年的光景里,我多少抱有些一厢情愿,加入过一些讨论群。
        就其聊天的内容而言,大多是 二创、言C、身份认同(等)。
        很少有认真就作品本身去讨论什么的。
        我不想把讨论的内容分个高低,但更不愿意说:“这种东西见仁见智”。
        依稀记得有吧友发过帖子,说希望发生在圣彗星兰学院的故事能永远续存。
        这种不顾一切地想要烂醉在糖水里的幻想无可厚非。
        我也一直迷醉于此。那种感觉就像包裹在羊水中、浮游于温暖的海床、投入母亲的怀抱里。
        只是,在每一个我行将放弃的关头,总有什么东西将我狠狠扯回。
        它对我迎头大喊:“不应就此善罢甘休!”
        我随之从蜜梦中惊醒。
        就是这些 “震耳发聩”,填充了我的许多个恍惚不定的午后。


        IP属地:广东4楼2024-12-03 23:02
        收起回复
          挂我是吧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2-04 07:51
          收起回复
            《flowers》的优秀之处在于,故事编织的世界观、人物关系、意向、叙事情景等等的整体给予是多么的印象深刻。
            它不像《seabed》,在回忆中安插某种“原初感动”,或者用超现实主义式的幻想去交织和深化人物关系。
            这种区别就像两位员工介绍自己的企业。
            其中一位将自己在企业中的所见所闻讲得生动形象;
            而另一位有的没的都讲些,参与的、错过的、口传的流言蜚语、无关痛痒的闲聊……让人感觉到背后好像真的有什么东西在开展着似的。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吧友会偏向说:“希望学院的故事永续。” 而不是 “希望白羽苏芳(或者某某某)的故事永续。”


            IP属地:广东7楼2024-12-04 22:52
            收起回复
              《flowers》系列作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我的心境。
              大众心理学大概将之称为情绪价值,按照这种说法,我就是在获得/消费这些情绪价值,这是它的享乐内容。
              而当我们着手开展二次创作,生产或购入周边,渴求或痴迷于一个认同的讨论环境。这类议题似乎也已讨论过,它们并非什么积极的做法,不如说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苟延残喘’,毕竟它不再可能——幻想延续的不再可能、原初感动的不再可能。
              再者是把享乐内容和享乐形式现实化,作为姿态来开展生活。这种想法属于一部分逆主文化身份认同的人口,或者在现实中幻想去组建这样一种享乐关系的少数群体。
              就我个人而言,很难认同这些姿态,因为首先在这里享乐作为主要叙事却被掩盖了,再者“塑造这些认同”并不困难。
              比如有部漫画叫《新常态》,在特殊情境里,摘下口罩成为了一种性羞耻。
              又比如某些描述资本主义终极形态的游戏,里面也有很多这种在我们看来上下颠倒的元素。
              享乐的链条恒古不变,内容却可以是翻天倒地的。
              由此看去,这种三段式的文化现象本身极具诱导性,而且值得被“拎出来”上下斟酌。


              IP属地:广东8楼2024-12-04 23:26
              回复
                写的太好了感觉可以去写flowers这种类型的文本了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12-05 15:24
                收起回复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做法,就是说,当你读到一段感人肺腑的情节而很难不陷进去的时候,想象一个飘在空中的你自己,看着坐在屏幕前将要掉眼泪的这幅属于你的躯壳——作何感想?
                  那是一种即将达到剧情高潮时,家人闯进房门而恼羞成怒急跺脚的感觉?还是一种对所处情绪状态的莫名其妙感?
                  这种想象性第三人称视角的突然闯入,大概就是最简单的拉开距离。
                  小时候动画片里的主人公,要顺走什么宝贝时总要左顾右盼一番。
                  我们感觉被人盯着,这个“盯着”的发出者,其实是我们自己。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深入这种视角,才能直面一些议题。


                  IP属地:广东10楼2024-12-05 22:24
                  回复
                    我喜欢你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2-08 00:35
                    回复
                      在回到《flowers》之前,是《seabed》给予我一梦惊鸿。
                      这样的作品,哪怕逐字读完,仍如浮光掠影。
                      它所提供的,是一幅撕毁了的蓝图——好像它本就不该如此那样。
                      它描述了一段关系的结束,不如说它由此阐述了一种关系性的蓝图。
                      里面所蕴含的,并不是说必须从上一段关系中走出来,抑或寻求代餐,对不可替代性饮鸩止渴,而是冲开迷雾向前迈出,以蓝图为基础去建立新的关系。
                      《seabed》让我更加坚定了某些想法。

                      (晒一下前几天拍的蓝闪蝶)


                      IP属地:广东12楼2024-12-13 22:23
                      回复
                        每次上班路上、午休散步,都能想到很多。
                        但一回头,与同事闲聊几句,投入工作,一下子就给忘了个精光。
                        真有意思。


                        IP属地:广东13楼2024-12-13 22: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