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癌动物模型
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大白鼠肝癌
实验对象:体重约250g的封闭群大白鼠,性别不限。
饲养方式:按性别分笼,基础饲料外添加致癌物。
致癌物处理:每周一次以10mg/kg剂量用0.25%DEN水溶液灌胃,其余5天提供0.025%DEN水溶液自由饮用。
诱发周期:约4个月可成功诱发肝癌。
替代方案:或采用0.005%DEN水溶液混入饮水,持续8个月亦可诱发。
2、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导大鼠肝癌
饲料配制:使用含0.06%DBA的饲料,且维生素B2含量需控制在1.5~2mg/kg以下。
诱发时长:4~6个月内可大量诱发肝癌。
3、2-乙酰氨基酸(2AAF)诱导多种动物肝癌
实验对象:适用于小鼠、狗、猫、鸡、兔等。
饲料与给药:提供含0.03%2AAF的标准饲料,并每日额外给予每只动物平均2~3mg的2AAF(可混于油中灌喂)。
诱发效果:3~4个月后,约80~90%的实验动物会产生肝癌。
4、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癌
给药方式:每日以0.3~14mg/kg体重的剂量,将药物混入饲料或饮水中。
诱发结果:经过6~9个月后,255/300只大鼠发生了肝癌。
5、亚胺基偶氮甲苯(OAAT)诱导小鼠肝癌
皮肤涂抹法:使用1%的OAAF苯溶液(每0.1ml含1mg),隔日涂抹于小鼠两肩胛间皮肤,每次2~3滴,共涂抹100次。
诱发时效:实验后7~8周出现首个肝肿瘤,7个月以上肝肿瘤诱发率约55%。
皮下注射法:另可选2.5mg OAAT溶于葵瓜子油中,对C3H小鼠进行皮下注射,共4次,每次间隔10天,亦可诱发肝癌。
6、黄曲霉素诱导大鼠肝癌
饲料添加:每日饲料中混入0.001~0.015ppm的黄曲霉素。
诱发周期与效果:喂养6个月后,肝癌诱发率高达80%。
二、胃癌动物模型
1、甲基胆蒽(MC)诱发小鼠胃癌
实验对象:选取体重约20g的小鼠。
线结制备:使用普通细线打结,并置于含有0.05~0.1g MC的小玻璃试管内,轻微加热使MC液化并渗入线结,每批线结可处理10~20根。
手术操作:在无菌条件下,于小鼠腺胃粘膜面穿挂含MC的线结。
诱发周期:手术后4~8个月可成功诱发胃癌。
2、不对称亚硝胺诱发小鼠胃癌
给药剂量:以0.25ml/kg体重的剂量给药。
诱发效果:3个月后所有小鼠均发生前胃乳头状癌,7~8个月后前胃癌发生率达85~100%。
品种敏感性:昆明种小鼠最敏感,A系次之,615系敏感性最差。
3、甲基亚硝基醋酸尿素诱发大鼠胃癌
实验对象:选用BD大鼠。
给药方式:在饮水中添加甲基亚硝基醋酸尿素,剂量为2mg/kg体重,每周饮用5次。
诱发周期与效果:经过520天后,所有大鼠均发生了腺胃癌。
三、食管癌动物模型
1、甲基苄基亚硝胺(MBNA)诱发大鼠食管癌
实验对象:选取体重100g以上的Wistar大鼠。
给药方式:大鼠自由饮用含MBNA的水,并在饲料中掺入MBNA,确保每日摄入量达到0.75~1.5mg/kg体重。
诱发周期:80~100天后可成功诱发食管癌。
2、二烃黄樟素(Dihydrosafrole)诱发大鼠食管癌
添加剂量:在大鼠饲料中加入2500~10000ppm(百万分之二千五百至一万)的二烃黄樟素,该物质常用于啤酒调味。
诱发效果:能引发20~75%的大鼠发生食管癌。
3、甲基苄基亚硝胺(MBNA)灌喂诱发大鼠食管癌
给药方式:使用0.2%或0.005%的MBNA水溶液,每天经口灌喂大鼠一次,灌注剂量为1mg/kg体重。
诱发进程:第27天发现首例食管乳头状瘤,第154天发现首例食管癌,11个月后食管癌的发生率为53%。
四、肺癌动物模型
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小鼠肺癌
给药方式:小白鼠每周皮下注射1%的DEN水溶液一次,每次剂量56mg/kg。
诱发效果:DEN总剂量达868mg时,观察100天左右发癌率可达40%;总剂量达1176mg时,观察半年左右发癌率可达94%。
2、乌拉坦诱发小鼠肺腺癌
实验对象:A系小鼠,1~11/2月龄,较大鼠敏感。
给药方式:每次腹腔注入10%乌拉坦生理盐水液0.1~0.3ml,间隔3~5日再注,共注2~3个月,每只小鼠总用量约为100mg。
诱发效果:注后3个月肺腺癌发生率为100%,且多为多发性良性肿瘤。
3、苯并芘诱发猴肺腺癌
给药方式:猴气管内注入3,4-苯并芘与等量Fe2O3的混合液(苯并芘3~15mg),每周一次,共10次。
诱发效果:6只猴中有2只诱发肺的鳞状上皮癌。
4、硫酸铵气溶胶诱发大鼠肺腺癌
给药方式:给100只大鼠吸入硫酸胺气溶剂。
诱发效果:13个月后所有大鼠均发生肺腺癌。
5、甲基胆蒽诱发金地鼠肺癌
给药方式:使用0.2%明胶作悬浮剂,将甲基胆蒽混合后给金地鼠气管内注入,每次0.1ml(含甲基胆蒽5mg),每周一次,共6次。
诱发效果:53周后有62.5%的动物发生肺癌。
五、鼻咽癌动物模型
1、二甲基胆蒽(MC)诱发大鼠鼻咽癌
材料准备:取直径2~3mm的硬质塑管,小火拉成锥形,每段长约3.5cm,内部填充MC结晶体。
小管处理:一端封闭以防药物外溢,尖端刺数孔使MC能渗出。
实验对象:选用体重约120g的大白鼠,雌雄不限。
操作方法:乙醚麻醉后,将含MC的塑料小管插入鼻腔,利用鼻孔与小管粗端的尺寸差异,使小管全部进入鼻腔,尖部达鼻咽腔,无需固定即可长期留存。
观察与结果:半年以上或动物自然死亡后,取鼻咽部组织进行固定、脱钙、包埋及连续切片,发癌率超过60%。
2、二乙基亚硝胺(DEN)滴鼻法诱发鼻咽癌
实验对象:同样选用体重约120g的大白鼠,雌雄不限。
操作方法:乙醚麻醉后,使用磨平针尖的8号针头轻轻插入前鼻孔,针尖可达鼻咽腔。
给药方式:通过注射器灌注1%吐温-80新配的33.3%DEN混悬液0.02ml(含DEN6.7mg),每周1次,共15~20次。
诱发效果:可有效诱发鼻咽癌。
六、宫颈癌动物模型
采用二甲基胆蒽(MC)诱发宫颈癌实验:
实验对象:雌性小白鼠。
操作方法:在不麻醉状态下,使用附有0.1mg MC的棉纱线结,借助阴道扩张器和磨纯的弯针,将线穿入宫颈,经右宫角背部穿出,使线结固定于宫颈口。线的另一端则固定于背部肌肉,缝合皮肤。
术后处理:挂线后,同日开始连续注射青霉素2~3天,以防术后感染。
观察与结果:半年左右处死动物,宫颈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进行连续切片。
七、结肠癌动物模型
采用二甲基苄肼(Dimethlhydrazine,DMH)诱发结肠癌实验:
实验对象:四周龄的雄性大白鼠。
给药方式:皮下注射DMH,每周一次,连续21周,每次DMH含量21mg/kg。
处死时间:最后一次给药后1~4周处死动物。
组织处理:降结肠部位用Bouin液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
药物配制:DMH先配成每100ml含400mg的母液,并加入EDTA 37mg,用氢氧化纳(0.1N)液将pH调至6.5备用。
不同致癌物的特性
1、芳香胺及偶氮染料类致癌物特性
致癌条件:通常需要长期且大量暴露才能诱发癌症。
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多出现在远离初始作用部位的器官,如膀胱、肝脏等。
种属差异:在不同生物体间存在明显的致癌敏感性差异。
致癌机制:这类物质本身不直接致癌,而是通过其代谢产物发挥致癌作用。
影响因素:其致癌效果常受到营养状况或激素水平的影响。例如,奶黄在缺乏蛋白质和核黄素的饲料喂养下,更易导致雄性大鼠发生肝癌;而邻位氨基偶氮甲苯则更倾向于诱发雌性大鼠的肝癌。
2、亚硝胺类致癌特性
致癌强度:具有强致癌性,即使小剂量一次性给药也能诱发癌症。
作用范围:对多种动物(含猴、豚鼠等不易患肿瘤的动物)的多个器官(含食管、脑、鼻窦等不易癌变部位)均有致癌作用,甚至能通过胎盘致癌。例如,给怀孕大鼠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可迅速导致仔鼠发生神经胶质细胞瘤。
器官亲和性:不同结构的亚硝胺对特定器官有明显的亲和性。如对称的衍生物二甲基亚硝胺常引发肝癌,不对称的亚硝胺如甲基苄基亚硝胺则易诱发食管癌。在大鼠中,二丁基亚硝胺能导致膀胱癌,二戊基亚硝胺诱发肺癌,而N-甲基-N-硝基-N-1-亚硝基胍则能引起胃肠癌。
3、黄曲霉毒素致癌特性
毒性强度:黄曲霉毒素具有极高的毒性,仅需极小剂量(1mg/kg体重)即可导致狗、幼龄大鼠、火鸡或小鸭死亡。
致癌性强:其致癌性极强,最小致癌剂量比亚硝胺低数十倍,是已知化学致癌物中致癌作用最强的。
作用范围:能诱发从鱼到猴等多种动物的肝癌,同时也可引起肾、胃及结肠的腺癌。若滴入气管内,还可诱发肺鳞状细胞癌。
其他致癌效应:注入皮下可引发局部肉瘤,并有报告指出,它还可能引起泪腺、乳腺、卵巢等其他部位的肿瘤。
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大白鼠肝癌
实验对象:体重约250g的封闭群大白鼠,性别不限。
饲养方式:按性别分笼,基础饲料外添加致癌物。
致癌物处理:每周一次以10mg/kg剂量用0.25%DEN水溶液灌胃,其余5天提供0.025%DEN水溶液自由饮用。
诱发周期:约4个月可成功诱发肝癌。
替代方案:或采用0.005%DEN水溶液混入饮水,持续8个月亦可诱发。
2、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导大鼠肝癌
饲料配制:使用含0.06%DBA的饲料,且维生素B2含量需控制在1.5~2mg/kg以下。
诱发时长:4~6个月内可大量诱发肝癌。
3、2-乙酰氨基酸(2AAF)诱导多种动物肝癌
实验对象:适用于小鼠、狗、猫、鸡、兔等。
饲料与给药:提供含0.03%2AAF的标准饲料,并每日额外给予每只动物平均2~3mg的2AAF(可混于油中灌喂)。
诱发效果:3~4个月后,约80~90%的实验动物会产生肝癌。
4、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癌
给药方式:每日以0.3~14mg/kg体重的剂量,将药物混入饲料或饮水中。
诱发结果:经过6~9个月后,255/300只大鼠发生了肝癌。
5、亚胺基偶氮甲苯(OAAT)诱导小鼠肝癌
皮肤涂抹法:使用1%的OAAF苯溶液(每0.1ml含1mg),隔日涂抹于小鼠两肩胛间皮肤,每次2~3滴,共涂抹100次。
诱发时效:实验后7~8周出现首个肝肿瘤,7个月以上肝肿瘤诱发率约55%。
皮下注射法:另可选2.5mg OAAT溶于葵瓜子油中,对C3H小鼠进行皮下注射,共4次,每次间隔10天,亦可诱发肝癌。
6、黄曲霉素诱导大鼠肝癌
饲料添加:每日饲料中混入0.001~0.015ppm的黄曲霉素。
诱发周期与效果:喂养6个月后,肝癌诱发率高达80%。
二、胃癌动物模型
1、甲基胆蒽(MC)诱发小鼠胃癌
实验对象:选取体重约20g的小鼠。
线结制备:使用普通细线打结,并置于含有0.05~0.1g MC的小玻璃试管内,轻微加热使MC液化并渗入线结,每批线结可处理10~20根。
手术操作:在无菌条件下,于小鼠腺胃粘膜面穿挂含MC的线结。
诱发周期:手术后4~8个月可成功诱发胃癌。
2、不对称亚硝胺诱发小鼠胃癌
给药剂量:以0.25ml/kg体重的剂量给药。
诱发效果:3个月后所有小鼠均发生前胃乳头状癌,7~8个月后前胃癌发生率达85~100%。
品种敏感性:昆明种小鼠最敏感,A系次之,615系敏感性最差。
3、甲基亚硝基醋酸尿素诱发大鼠胃癌
实验对象:选用BD大鼠。
给药方式:在饮水中添加甲基亚硝基醋酸尿素,剂量为2mg/kg体重,每周饮用5次。
诱发周期与效果:经过520天后,所有大鼠均发生了腺胃癌。
三、食管癌动物模型
1、甲基苄基亚硝胺(MBNA)诱发大鼠食管癌
实验对象:选取体重100g以上的Wistar大鼠。
给药方式:大鼠自由饮用含MBNA的水,并在饲料中掺入MBNA,确保每日摄入量达到0.75~1.5mg/kg体重。
诱发周期:80~100天后可成功诱发食管癌。
2、二烃黄樟素(Dihydrosafrole)诱发大鼠食管癌
添加剂量:在大鼠饲料中加入2500~10000ppm(百万分之二千五百至一万)的二烃黄樟素,该物质常用于啤酒调味。
诱发效果:能引发20~75%的大鼠发生食管癌。
3、甲基苄基亚硝胺(MBNA)灌喂诱发大鼠食管癌
给药方式:使用0.2%或0.005%的MBNA水溶液,每天经口灌喂大鼠一次,灌注剂量为1mg/kg体重。
诱发进程:第27天发现首例食管乳头状瘤,第154天发现首例食管癌,11个月后食管癌的发生率为53%。
四、肺癌动物模型
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小鼠肺癌
给药方式:小白鼠每周皮下注射1%的DEN水溶液一次,每次剂量56mg/kg。
诱发效果:DEN总剂量达868mg时,观察100天左右发癌率可达40%;总剂量达1176mg时,观察半年左右发癌率可达94%。
2、乌拉坦诱发小鼠肺腺癌
实验对象:A系小鼠,1~11/2月龄,较大鼠敏感。
给药方式:每次腹腔注入10%乌拉坦生理盐水液0.1~0.3ml,间隔3~5日再注,共注2~3个月,每只小鼠总用量约为100mg。
诱发效果:注后3个月肺腺癌发生率为100%,且多为多发性良性肿瘤。
3、苯并芘诱发猴肺腺癌
给药方式:猴气管内注入3,4-苯并芘与等量Fe2O3的混合液(苯并芘3~15mg),每周一次,共10次。
诱发效果:6只猴中有2只诱发肺的鳞状上皮癌。
4、硫酸铵气溶胶诱发大鼠肺腺癌
给药方式:给100只大鼠吸入硫酸胺气溶剂。
诱发效果:13个月后所有大鼠均发生肺腺癌。
5、甲基胆蒽诱发金地鼠肺癌
给药方式:使用0.2%明胶作悬浮剂,将甲基胆蒽混合后给金地鼠气管内注入,每次0.1ml(含甲基胆蒽5mg),每周一次,共6次。
诱发效果:53周后有62.5%的动物发生肺癌。
五、鼻咽癌动物模型
1、二甲基胆蒽(MC)诱发大鼠鼻咽癌
材料准备:取直径2~3mm的硬质塑管,小火拉成锥形,每段长约3.5cm,内部填充MC结晶体。
小管处理:一端封闭以防药物外溢,尖端刺数孔使MC能渗出。
实验对象:选用体重约120g的大白鼠,雌雄不限。
操作方法:乙醚麻醉后,将含MC的塑料小管插入鼻腔,利用鼻孔与小管粗端的尺寸差异,使小管全部进入鼻腔,尖部达鼻咽腔,无需固定即可长期留存。
观察与结果:半年以上或动物自然死亡后,取鼻咽部组织进行固定、脱钙、包埋及连续切片,发癌率超过60%。
2、二乙基亚硝胺(DEN)滴鼻法诱发鼻咽癌
实验对象:同样选用体重约120g的大白鼠,雌雄不限。
操作方法:乙醚麻醉后,使用磨平针尖的8号针头轻轻插入前鼻孔,针尖可达鼻咽腔。
给药方式:通过注射器灌注1%吐温-80新配的33.3%DEN混悬液0.02ml(含DEN6.7mg),每周1次,共15~20次。
诱发效果:可有效诱发鼻咽癌。
六、宫颈癌动物模型
采用二甲基胆蒽(MC)诱发宫颈癌实验:
实验对象:雌性小白鼠。
操作方法:在不麻醉状态下,使用附有0.1mg MC的棉纱线结,借助阴道扩张器和磨纯的弯针,将线穿入宫颈,经右宫角背部穿出,使线结固定于宫颈口。线的另一端则固定于背部肌肉,缝合皮肤。
术后处理:挂线后,同日开始连续注射青霉素2~3天,以防术后感染。
观察与结果:半年左右处死动物,宫颈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进行连续切片。
七、结肠癌动物模型
采用二甲基苄肼(Dimethlhydrazine,DMH)诱发结肠癌实验:
实验对象:四周龄的雄性大白鼠。
给药方式:皮下注射DMH,每周一次,连续21周,每次DMH含量21mg/kg。
处死时间:最后一次给药后1~4周处死动物。
组织处理:降结肠部位用Bouin液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
药物配制:DMH先配成每100ml含400mg的母液,并加入EDTA 37mg,用氢氧化纳(0.1N)液将pH调至6.5备用。
不同致癌物的特性
1、芳香胺及偶氮染料类致癌物特性
致癌条件:通常需要长期且大量暴露才能诱发癌症。
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多出现在远离初始作用部位的器官,如膀胱、肝脏等。
种属差异:在不同生物体间存在明显的致癌敏感性差异。
致癌机制:这类物质本身不直接致癌,而是通过其代谢产物发挥致癌作用。
影响因素:其致癌效果常受到营养状况或激素水平的影响。例如,奶黄在缺乏蛋白质和核黄素的饲料喂养下,更易导致雄性大鼠发生肝癌;而邻位氨基偶氮甲苯则更倾向于诱发雌性大鼠的肝癌。
2、亚硝胺类致癌特性
致癌强度:具有强致癌性,即使小剂量一次性给药也能诱发癌症。
作用范围:对多种动物(含猴、豚鼠等不易患肿瘤的动物)的多个器官(含食管、脑、鼻窦等不易癌变部位)均有致癌作用,甚至能通过胎盘致癌。例如,给怀孕大鼠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可迅速导致仔鼠发生神经胶质细胞瘤。
器官亲和性:不同结构的亚硝胺对特定器官有明显的亲和性。如对称的衍生物二甲基亚硝胺常引发肝癌,不对称的亚硝胺如甲基苄基亚硝胺则易诱发食管癌。在大鼠中,二丁基亚硝胺能导致膀胱癌,二戊基亚硝胺诱发肺癌,而N-甲基-N-硝基-N-1-亚硝基胍则能引起胃肠癌。
3、黄曲霉毒素致癌特性
毒性强度:黄曲霉毒素具有极高的毒性,仅需极小剂量(1mg/kg体重)即可导致狗、幼龄大鼠、火鸡或小鸭死亡。
致癌性强:其致癌性极强,最小致癌剂量比亚硝胺低数十倍,是已知化学致癌物中致癌作用最强的。
作用范围:能诱发从鱼到猴等多种动物的肝癌,同时也可引起肾、胃及结肠的腺癌。若滴入气管内,还可诱发肺鳞状细胞癌。
其他致癌效应:注入皮下可引发局部肉瘤,并有报告指出,它还可能引起泪腺、乳腺、卵巢等其他部位的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