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吧 关注:237,468贴子:1,356,622
  • 6回复贴,共1
试了下,很有用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2-22 11:22回复
    比如,民国顾翊群说的这段苏联在国内外的宣传大为加紧。其计划经济之“内在的矛盾性”仍逐渐显露。因为根据市场经济法则,生产品同消费品的生产比例,是由于商品出售后之有无利益。利益高低,表现社会需要之强弱,此种需要也许是被广告所诱感,是不合理的,但在所不问。苏联因不认利益之存在,且不愿任令市场恢复自由性, 对于各种商品生产之孰先孰后,孰多孰寡,无标准以为判断,但凭定计划者之理想,故劳费大而成功小。五年计划,事实系国防计划,即系把消费品之生产速度减低,而将生产品之速度加快,以便制造飞机大炮等战争品。然人民对消费品的需要,异常迫切,以致需要多而供给少,逼得政府不能不下令统制消费,按官定之价格以售出消费品,此官价当然较市场一即黑市场 价格为远低, 所以政府不能不将人民身份厘定,使人民的购买力不随其所有货币之多享,而看其属于何种合作社。人民有货币而买不到必需品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2-22 11:23
    收起回复
      这段描述反映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核心问题和挑战。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中,政府试图通过中央计划来控制和调节整个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然而,这种模式存在一些内在的矛盾性和局限性:
      1. **缺乏市场信号**: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和销售情况可以作为生产决策的重要参考,反映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中,由于不承认利润的存在,也不允许市场自由运作,因此缺乏有效的机制来确定哪些商品应该优先生产、生产多少。这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
      2. **重工业与轻工业(消费品)之间的失衡**:苏联的五年计划往往侧重于重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与国防相关的产业,如飞机、坦克等的生产。虽然这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但同时也导致了消费品生产的相对不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供应却跟不上,造成市场上消费品短缺。
      3. **消费品的配给制度**:为了应对消费品短缺的问题,苏联政府采取了配给制度,按照人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来分配有限的消费品。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矛盾,但也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影响了民众的生活质量。
      4. **黑市的出现**:由于官方渠道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2-22 11:23
      回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一位对经济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和理论不仅在经济学上开辟了新的道路,还在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凯恩斯的经济学核心在于对经济不确定性的认识,认为经济系统是“黏性”的,而非“流动性”的,这意味着经济恢复需要较长时间且代价高昂。因此,他强调政府的角色,主张政府应通过政策干预来最大化经济潜力,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凯恩斯的这些观点挑战了古典经济学的假设,特别是关于工资和价格流动性的假设,从而创立了宏观经济学这一新领域。
        凯恩斯的经济哲学由三个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技术性的宏观经济学、防御性的政治哲学以及终极的道德目的。他希望通过提高经济的平均水平来捍卫自由体制,并认为市场经济的改进与道德观紧密相连。凯恩斯的这些思想受到了他学生时代对G.E.摩尔伦理学的忠诚的影响,他追求的不仅是经济问题的解决,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凯恩斯的个人生活和他的思想发展紧密相关。他与信使会的交往,特别是与利顿·斯特拉彻的友谊,对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信使会的成员们追求一种超然出世的生活,强调个人的至善心态,这与凯恩斯的道德观相契合。然而,凯恩斯在中年后意识到年轻时的“傲慢”源于对人性的误读,他开始更加关注社会实际问题。
        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在货币和货币政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批评了货币数量说的经典解释,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利率的调整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在1925年英国重返金本位的决策中,凯恩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一决策会导致通货紧缩和失业增加。历史证明,凯恩斯的这些批评是正确的。
        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开创性,而且在实践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新自由主义理念试图在资本主义的稳定阶段找到一条中间道路,以实现社会公正和经济稳定。尽管凯恩斯的理论在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中受到了挑战,但他的思想仍然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2-22 14:56
        收起回复
          在结论部分有四点值得强调:
          第一,讨论主要发现的应用价值就离不开目标听众(audience)。在经济学研究中,目标听众主要有四类:政策制定者、产业界、公众和学术界。注意到,前三类目标听众也正是我们前面讨论的资源利用与分配决策的主体,也通常是改造型研究的目标听众,学术界则主要是揭示型和方法型研究的目标听众。
          第二,公众当然也可以是科技论文成果的听众,但一篇发表或待发表的科技论文却不能仅以公众为目标听众,也不能因为没有直接把公众当做目标听众而被拒绝其发表。因此,作者在结论讨论中可以把公众当做一类目标听众,但这不是强制要求。
          第三,不管是一篇文章属于哪一类研究,其开始研究之初,一定是针对某个文献缺口的,因而研究的主要发现都有学术上的应用价值。因此,学术界是所有应用科学研究的目标听众。
          第四,即便作者在其文章中未得到预期的结果,研究也常常是有意义的,这个时候,学术界就是本文的最主要听众。只要作者相信并接受这个结果,这就相当于告诉学术界,该方法不可行或该痛点不需要担心。如果作者自己并不太接受这个结果,那么就可以进一步挖掘出背后的原因,需要反过来寻找原因,并基于新的研究发现,重塑这篇文章。如果受某些条件限制,作者无法在本文中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那么,只要整个问题提出和验证的过程是严谨的、可靠的,这样的结果也非常值得发表,这相当于提出了一个新的质疑(puzzle)——某些预期与结果不一致,且原因未知。这就会给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选题,从而有利于科学的进步。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2-22 15: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