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问只是一个,心学,理学实际也是一个意思。
理学所谓格物穷理,是由于大学古本中格物之解的原文遗失,也或许是被人隐匿。朱子用程子的话来做解。程子之意,原本应该是,心之知,本无方体,不可琢磨,必须在物上可见,所以说在物为理。阳明子亦言,心无体,以万事万物之感性是非为体。
程子之言,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看似两个,实际一个。朱子之言,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看似两个,实际也是心即理,心外无物之意,于阳明之心无二。
若有差别,是与中年朱子用功处有毫厘之差,朱子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只是少个头脑。若有个头脑,便是事事物物上知得存此天理,心学理学更是一脉相承。
今天更不必再言,朱子阳明子的异同处。儒学只有一个功夫,便是存天理去人欲。心学是存天理,去人欲。理学也是存天理,去人欲。
存天理的真切体悟应该是心中有凝聚感,只此一个功夫。举例,存一年便是善,存三年便是信。存五年便是美,存十年便是大,存三十年便是圣,存一百年便是神。至简至易,别无它功。
理学所谓格物穷理,是由于大学古本中格物之解的原文遗失,也或许是被人隐匿。朱子用程子的话来做解。程子之意,原本应该是,心之知,本无方体,不可琢磨,必须在物上可见,所以说在物为理。阳明子亦言,心无体,以万事万物之感性是非为体。
程子之言,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看似两个,实际一个。朱子之言,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看似两个,实际也是心即理,心外无物之意,于阳明之心无二。
若有差别,是与中年朱子用功处有毫厘之差,朱子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只是少个头脑。若有个头脑,便是事事物物上知得存此天理,心学理学更是一脉相承。
今天更不必再言,朱子阳明子的异同处。儒学只有一个功夫,便是存天理去人欲。心学是存天理,去人欲。理学也是存天理,去人欲。
存天理的真切体悟应该是心中有凝聚感,只此一个功夫。举例,存一年便是善,存三年便是信。存五年便是美,存十年便是大,存三十年便是圣,存一百年便是神。至简至易,别无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