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刘邦与定陶

文 / 孙华伟
中华文明光辉璀璨,赓续延绵,历史长河浩浩荡荡,奔腾向前。
自古时势造英雄,更替知兴衰。人类历史的发展,与人物的活动息息相关。人类文明活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历史发展又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我的认识浅见是,人类与历史的发展,总有其规律可循,往往取决于优胜劣汰与双向选择,正如历史选择了刘邦,刘邦选择了定陶。
从历史规律而言,改变历史走向的英雄人物,往往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等关键因素。历史选择之于大汉帝国,大汉帝国之于汉之始祖刘邦,刘邦之于汉代发祥地定陶,三者之间绝非独立单纯的偶然关联,而有其渊源与内在逻辑。
一
知中华者,必知汉;知汉者,必知刘邦。人们对大汉始祖刘邦可谓耳熟能详,他的名字堪称家喻户晓。刘邦,字季,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出生于沛县丰邑中阳里(今属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
相传刘氏家族起源于三皇五帝之尧帝,刘邦的祖父曾是魏国丰公(丰邑邑令),但当时天下动荡、社会变迁,刘家到了刘邦父辈这一代,已为自事农产的编户平民。据说,刘邦的额头高隆,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他为人豁达,不拘小节,喜欢送人东西,早年不事生产,常被父亲训斥。丰邑和沛县曾隶属魏、楚,刘邦在交界地带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深受两国文化氛围的熏陶,其人熟习楚歌,又仰慕魏国英雄信陵君魏无忌的德行,刘邦即西行魏国各地。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灭魏之后,刘邦回到家乡沛县。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因楚部旧郡设立泗水郡。而此时已进入壮年的刘邦,通过考核成为了秦吏,做了泗水的亭长。在任期间,他戏弄县廷官吏,又饮酒作乐,爱好美色,但却胸怀大志。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他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望去,秦始皇坐在精美华丽的车上,浩浩荡荡,威风八面。对此,刘邦羡慕地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一次,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半路逃跑大半。刘邦见状,估计无法完成押送任务,所以走到丰邑西边的水泽地时,就停下了饮酒,趁着夜色把其余徒役释放,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汉表示愿意跟随他。于是,刘邦带着这些人逃匿于芒县、砀县的山泽之中(今统称芒砀山)。在此期间,发生了所谓刘邦夜醉斩蛇、“赤帝子”、吕雉宣称刘邦有“云气”等奇事,沛县许多年轻子弟听说后都去投奔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因秦朝徭役过重、百姓乱离、社会矛盾加剧,陈胜、吴广聚众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刘邦响应起义,集合三千子弟响应,并联合沛县吏萧何、曹参与乡民攻占沛县,被推举为沛县县令,并依制称作沛公。刘邦顺从民意,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子,很快义军扩充到三千人。一路拼杀的刘邦,遇见了欲投奔他人的张良,两人一番友好交谈后,张良投奔了刘邦。后来,面对强敌、作战维艰的刘邦,投奔原楚国贵族后代、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助其攻下丰邑,后项梁采取范增的建议,拥立战国时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并推荐刘邦任砀郡长,受封武安候。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
鸿门宴之后,刘邦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同年五月,重返三秦之地,定都栎阳。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身边人才济济,于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消灭项羽,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随后,刘邦即位于定陶氾水北岸,建立西汉,初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称帝之后,刘邦为稳固统治,陆续消灭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同时建章立制,励精图治,豁免徭役,重农抵商,安抚民生,恢复经济。“白登之围”后,他宣布开放边境关市,缓和汉匈关系。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于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刘邦作为西汉王朝的缔造者、领导者和建设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做出了突出贡献。历代史家对其多有称赞,毛泽东评价他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二
历史文化名城定陶,四千年文明独树一帜。
定陶古称陶,又名陶丘,是山东菏泽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之一,在上古时期就是华夏部落活动的核心区域,发掘了4000多年前的古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新时期时代的文物。相传舜尧二帝曾在定陶居住生活,于定陶建立古陶国,并以此为都,统御天下(帝尧又名唐陶氏,亦有陶国之说)。夏商时期,定陶境内有三翮国。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封其六弟姬振铎为曹伯,建曹国,都定陶。自春秋至西汉800多年间,定陶“扼菏、济之要,据淮、徐、宁、卫、燕、赵之脊”,一直是中原地区著名的水陆交通中心、经济都会和军事战略要地,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携带美女西施辗转定陶,在此定居经商并富甲天下,被后人尊为商祖,死后葬于定陶,今有范蠡墓。
定陶现在山东省菏泽市境内,历史上曾十二次为国,八次为郡,二次置军。春秋时期(公元前487年),曹国被宋国所灭,郡治移至定陶故城,即今塔坡刘与李线庄之间。战国时期(公元 ),定陶属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二十六年),始建定陶县,属东郡。此后历代,或为国都,或作郡治,置废、撤并、升降、改隶频仍。历属济阴郡(国)、济宁府、兖州府和曹州府等。明洪武四年(1371年),县城迁至今地。明成化二年(1466年)修筑土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土城修筑为砖城。1941年9月,定陶抗日县政府成立。1942年2月,中共定陶县委建立。1949年8月,属平原省菏泽专区。1952年11月,撤平原省,改属山东省菏泽专区。历经多次沿革变迁,定陶于2016年4月29日撤县设区。
定陶是国家民政部公布的首批千年古县,是儒商文化的发祥地、西周曹国文化的发祥地和汉代发祥地,是著名的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被誉为“天下之中、商圣故里、大汉之源”。定陶区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9个镇,有16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54万。菏泽市新建的机场、高铁站,均在定陶境内。近年来,定陶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主要发展指标均居菏泽市前列。
定陶有着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三
那么,作为“大汉之源”的定陶,究竟尘封着多少关于刘邦的历史往事呢?
公元前206年,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年份,是一个改变了历史走向的重要节点。这一年,是历史上的汉元年。由此,一个延绵400多年江山的大汉王朝(西汉、东汉)开辟了新纪元。
是年,秦王朝灭亡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形成了彼此对抗的两大政治集团。为了争夺农民起义胜利的果实,双方进行了殊死的激烈斗争。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双方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公元前205至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在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一带进行了一次决定性的大战。起初,强大的楚军获得优势,但由于在政治和战略上不断发生错误,楚军逐渐丧失了主动权,双方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公元前202年10月,项羽引军东撤,刘邦率军追击。同年12月,刘邦与韩信等各路诸侯兵马,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壁县东南)对项羽形成包围,史称“垓下之围”“垓下之战”。为了进一步动摇和瓦解楚军,刘邦出其不意,运用心理战,让汉军在夜里唱起楚歌。楚国听到后,愈发怀念自己的家乡。对此,项羽也大为吃惊地说:难道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国的土地了吗?为什么楚人有这么多呢?夜已深了,但项羽惶惶然不能安睡,在军账里起身饮酒消愁。他一边饮酒,一边激昂地唱起歌来,歌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的爱妾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唱罢,虞姬拔剑自刎而死。项羽目睹爱妾身亡,闻听帐外楚歌四起,不禁心灰意冷,感到大势已去,只得带了八百贴身骑兵,连夜突围南逃。次日天亮,刘邦发觉项羽突围而去,便派骁勇将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赶。项羽渡过淮河后,发现跟随他的骑兵锐减,仅剩百余人,突围到阴陵(今安徽定远县西北)又迷了路,陷入湖沼地带,被汉军追上。项羽领兵且战且退,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穷途末路之时,项羽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的坐骑战马赐予亭长。于是,项羽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几百名汉兵,自己身上也多处受伤,而后挥刀自刎。只见一股鲜血飞溅,堪称一代战神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此消失在历史的舞台。
自刎的项羽,可能永远不会想到,他的遗体竟惨遭“五马分尸”。据《史记》记载: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候,封王翳为杜衍候,封杨喜为赤泉候,封杨武为吴防候,封吕胜为涅阳候。
与刘邦对峙的最大一支政治军事劲敌被消灭。由此,刘邦进入了回师定陶、问鼎天下的开国新阶段。
四
走进历史的深处,大汉始祖刘邦与汉代发祥地定陶——注定成为两个无法分开的词汇。
公元前202年,时年54岁的刘邦在定陶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初定国都洛阳。关于刘邦称帝之处,历史上有三个著名而确切的记载。一是《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曰:“即皇帝氾水之阳”;二是《史记·叔孙通传》记载,曰:“汉王已并天下,诸侯共尊为皇帝于定陶”;三是唐朝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在考证之后补充道:“高祖即位坛在曹州济阴县界”。上述三处历史记载,说的都是同一个地方,即汉高祖刘邦是在定陶氾水之阳称帝。
按照常理,项羽兵败自刎,刘邦一统天下的最后一个障碍被清除。他完全可以选择直奔国都洛阳称帝,而又为何在距离楚汉发生激战的垓下(今属安徽省灵壁县)三百公里之外的定陶(今属山东省菏泽市)称帝呢?这里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呢?
在定陶,留下了刘邦惨败后的惊心动魄与大难不死。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 刘邦侦知楚军主力远在齐地,项羽的大本营彭城(今徐州)防守空虚,刘邦趁机率主力东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彭城,并住进西楚王宫,接收了项羽的姬妾。闻报彭城失守,项羽在腹背受敌、进退两难之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行动计划。他把主力部队交给部将,命令他们继续攻齐,随后从军中挑选出最为忠诚、战力最强的3万骑兵,率领他们疾驰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连战连捷,在深夜抵达萧县稍作休息后,利用拂晓由西向东反击汉军的侧背,仅有半天时间便抵达彭城郊外。面对项羽的快速攻击,刘邦被打得措手不及,只得匆忙应战,十余万人当场阵亡。此后,项羽又乘胜追击刘邦的败军,并在泗水、灵壁连续两次斩杀十余万汉军,并迫使刘邦逃入睢水,被击杀、自相践踏和溺水而死的汉军不计其数。项羽将刘邦团团包围待歼之际,忽然西风大风猛袭而来,刘邦趁乱侥幸突围。
楚汉相争彭城(今徐州)之战,刘邦惨败,损失大量兵马,本人险些被杀,就连父亲和老婆成为俘虏。刘邦一路奔命,辗转逃至定陶戚家庄,幸遇戚姑娘出手搭救,将他藏身枯井,躲过楚兵追杀,成功脱险。这位戚姑娘就是历史上的戚夫人(戚姬),她天生丽质,心地善良,智勇双全,而且多才多艺,堪称歌舞名家,擅跳“翘袖折腰”之舞。刘邦因戚姬之救命之恩、爱慕之情而心生欢喜,对她十分宠爱,因觉戚夫人所生之子刘如意更像自己,而屡次欲废太子刘盈(皇后吕雉所生),因此戚夫人被吕后嫉恨。刘邦去世后,戚夫人被吕后砍去手脚,残忍折磨致死。倘若刘邦泉下有知,他一定会为吕后的心狠手辣的残忍手段而愤恨不平,也一定会为自己心爱的救命恩人遭受酷难而悲痛欲绝吧。
在定陶,留下了刘邦的震惊与感动。《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当时项羽虽然已经自刎,但鲁国却拒绝向刘邦投降,并且宣布依然对项羽效忠。为何?这里有个重要的因素——项氏源于西周时期的姬姓,项羽祖上为西周时期的项国贵族(据历史记载,项国是周王封朝分封的几百个诸侯国之一,是姬姓之国,项国被鲁国所灭后,项国后人为纪念先祖,以项为姓)。后来,项羽被自己拥立的楚怀王封为鲁公,而这应与鲁国在当时的政治地位与“周礼尽在鲁矣”的深厚文化影响密切相关。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由于史马迁在《史记》中写项氏世代为楚将,所以许多人认为项羽是楚国王族后裔,但在历史记载中只能找到项燕,而无法找到其他任何一个项氏的贵族或将领。因此,我以为项氏源于姬姓的说法更为可信。
刘邦可能也料想不到,鲁国人并不因为项羽常年在外征战而很少去鲁地而疏远他。所以,即使天下风传项羽已死的消息,鲁国人依然认同和尊崇项羽的鲁公地位。面对这种状况,刘邦只得亲自率领各路诸侯北上,他或兴兵围城施压,或准备屠城恫吓,要解决鲁国不降的问题。令刘邦感到惊讶的是,鲁国城墙之外是数十万准备攻城的汉军兵马,而城墙之内则是朗朗的读书声,正所谓“鲁中诸儒尚讲诵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面对此情此景,刘邦被鲁国人的朴实、忠义所感动。所以,直到刘邦向鲁国送上了项羽的首级,并允许为其发丧,他们才答应投降。也正是鉴于鲁国父老对项羽最后的忠诚,刘邦以鲁国公的礼仪将项羽埋葬,并亲自祭坟哭悼。我想,当时刘邦的内心深处,一定会对“周礼尽在鲁矣”有着深刻的感受吧!
在定陶,更留下了刘邦对大汉帝国的规划与思考。笔者以为,之所以选择在定陶登基,刘邦应当至少考虑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应天时。所谓天时,即当时已经形成的战略格局和政治形势,能与刘邦抗衡的劲敌对手被悉数扫除,政治威望与战略地位日隆,因此顺应形势、号令天下的时机臻于成熟,正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事实果然如刘邦所想,他在定陶解除了韩信等人的兵权,很快就等来了已无实权的诸侯王的联名上疏,请汉王刘邦即皇帝位。请据《汉书》记载道,“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儗,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冒死再拜上皇帝尊号。”刘邦假意三辞之后,接受了诸侯的劝进。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春二月初三,天地回暖,柳绿花红,身着衮冕的汉王刘邦在侍人的搀扶下,神情庄重,意气风发,缓步登上设在定陶的登基台(受命坛),接受诸侯王和文武百官的拜贺。据传诏曰:汉从火德,服色尚赤,定都洛阳。尊王后吕雉为皇后,王太子刘盈为皇太子,追尊亡母为昭灵夫人。
第二,取地利。所谓地利,即在政治上,定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曾十二次为国,八次为郡;在文化上,定陶及其周边为人类始祖伏羲、尧舜生活的文明发祥之地,也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在经济上,定陶是被誉为“天下之中”“水陆畅通”“通达诸国”的繁荣都市;在商业上,定陶是商圣范蠡携美女西施来此定居经商之地;在军事上,定陶位于鲁苏豫皖边界地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要冲,而且是刘邦及韩信驻扎兵马的军事大本营;在价值认同上,定陶是刘邦落难复兴的吉祥之地;在情感归属上,定陶是刘邦遇到知心爱人的如意福地。定陶拥有如此诸多地利,无疑是刘邦登基称帝首选的风水宝地。
第三,得人和。公元前203年,刘邦消灭项羽,回师定陶的这段时间,他的心里一定极不平静,因为有一件棘手的难题就摆在面前:诸侯势强,功高震主,该如何应对?所谓“人和”并非易事,处理不慎就可能腥风血雨、反受其乱,这恰恰使刘邦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审时度势、知人善用,而且不拘手段,游刃有余。因此,在项羽被灭后,鉴于之前韩信索封齐王及出兵失约的教训,刘邦对愈加兵强马壮、羽翼丰满的韩信心生警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赶到了在定陶驻扎兵马的韩信大营,在韩信一脸的懵懂中,刘邦已将印玺得手。《史记·淮阴侯传》记载,“高祖袭夺齐王军”,而且这已不是刘邦第一次夺了韩信的兵符。韩信辛苦训练出来的30万齐军,就这样被戏剧性地剥夺了军权。由此,刘邦掌握掌握的军队数量多达50万人,在其他各路诸侯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刘邦还把无兵无权的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定都下邳,也算衣锦返乡吧。接着,刘邦如法炮制,将彭越封为梁王,定都定陶;将韩王信封为韩王,定都阳翟;将衡山王吴芮封长沙王,定都临湘。总之,刘邦虽将韩信、韩王信、英布及彭越等人封王,让他们衣锦还乡,但对这些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剥夺军权、消弱实力、解除威胁,又对他们的封地进行限制、压缩和改变,以消除潜在的政治军事隐患。
第四,求吉利。定陶是氾水流经之地。氾水在文献中多有记载,也是《山海经》记载过的一条河。据《尔雅·释水》曰:“水决复入为氾”。即从主流分出后,又流回主流的河水,称为氾。氾水流经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曹县北,汇入古菏泽,是一条比较古老的河道。刘邦之所以选择在定陶登基,意在取氾水的博大绵延之吉利。因为刘邦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使该水名垂后世(直到东汉时期王景治河时,将氾水之道变为南济水之道,氾水之名从此消失)。
第五,送大礼。刘邦在定陶觅到了自己的爱妾戚姬,刘邦要在自己的岳父岳母面前有所表现,给予爱妾一个无限风光的尊贵大礼。想想看,在爱姬家乡登基称帝该是何等的恩宠厚爱!
五
定陶,无疑是刘邦事业上的风水宝地,是他身份上的显贵高地,更是他爱情上的如意福地。
当然,刘邦在定陶也留下了不舍与遗憾,那就是没能将定陶作为国都。对此,他又是如何考虑的呢?
有人认为定陶不是大城市,不能承载作为国都的经济、社会及生活方面的需求。其实不然,这种认识是站不住脚的,原因有三。其一,据史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定陶位居“天下之中”“中原之中”,当地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而且风调雨顺,粮食丰裕,是中原地区的“粮仓”。其二,定陶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水陆畅通,经贸繁荣,中原地区名符其实的大都会。其三,刘邦先后把几位皇子分封到定陶任诸侯王,说明定陶在当时具有较强的战略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由此可见,刘邦之所以选择在定陶登基称帝,却未将定陶作为国都,并不是因为当时的定陶不够大、不够富、不够强,而是因为定陶的战略安全问题。定陶处于丘陵平原地带,缺乏地理屏障,易攻难守,于军事安全不利;而且,这里属于黄河下游,时刻面临黄河水患的危害,不利于以后的长期发展。
尽管有些许不舍与遗憾,但为大汉千秋基业计,刘邦必须忍痛割爱。况且天下归心,不乏许多高贤为他献计献策。刘邦起初定都洛阳,懂风水之学的齐国戍卒娄敬听说后,从山东赶来拜见刘邦并上言,认为他的得天下与周朝不同,因此不该效仿周朝以洛阳为都,应该到关中定都,这样可以在秦地固守险地,国家方能长治久安。张良也很同意娄敬的建议,他说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退可守,攻可出。刘邦听后表示同意,很快将都城迁至长安(今陕西西安)。
六
历史的长河千回百转,岁月的变迁风雨沧桑。
历史是那样的精彩,又是那样的无情。
作为大汉开国帝王、汉之始祖,刘邦可能不会想到,他在定陶登基称帝,一统天下的200年之后,他的后世子孙——在位6年的汉哀帝刘欣(公元前7-前1年),及其父亲定陶恭王刘康、母亲丁太后,在定陶这片厚重的土地上,逝后演绎了一幕震惊世人、堪称“文物界奥斯卡”的大剧。他们的陵墓(据专家考证,墓主人或为定陶恭王刘康,或为丁太后),成为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西汉帝王级“黄肠题凑”大型墓葬(王陵)。
汉哀帝刘欣在位6年后,继承皇位仅4年的汉平帝刘衎(公元前1-5年),成为西汉末代皇帝,被篡政的外戚权臣王莽(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侄儿)上酒毒死,唱响了西汉王朝最后的挽歌……
(2022年12月30日午间初作,2023年1月1日深夜完稿)
孙华伟
字祥垲,号山南城主
资深媒体人,军旅作家,文化创意学者。现在中国科协直属全国学会任职,兼任《华文月刊》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纪实文学学会、中华辞赋社、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作家。曾任新华社特派军事记者、央视军事记者(编导)、军队《拂晓报》内刊主编,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7次。迄今在上百家中央及省部级主流媒体发表各类作品千余件600余万字。著有《刀尖上的传奇》《醉里挑灯看剑》等文学专著8部。荣获全军优秀人才奖、昆仑文艺奖、《人民日报》全国征文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次,参编著作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作品及个人传略入典入馆入榜入志入试卷。部分赋文作品被军地文博单位和名胜景区展示、碑刻或收藏。作品被译介到海外。

文 / 孙华伟
中华文明光辉璀璨,赓续延绵,历史长河浩浩荡荡,奔腾向前。
自古时势造英雄,更替知兴衰。人类历史的发展,与人物的活动息息相关。人类文明活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历史发展又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我的认识浅见是,人类与历史的发展,总有其规律可循,往往取决于优胜劣汰与双向选择,正如历史选择了刘邦,刘邦选择了定陶。
从历史规律而言,改变历史走向的英雄人物,往往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等关键因素。历史选择之于大汉帝国,大汉帝国之于汉之始祖刘邦,刘邦之于汉代发祥地定陶,三者之间绝非独立单纯的偶然关联,而有其渊源与内在逻辑。
一
知中华者,必知汉;知汉者,必知刘邦。人们对大汉始祖刘邦可谓耳熟能详,他的名字堪称家喻户晓。刘邦,字季,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出生于沛县丰邑中阳里(今属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
相传刘氏家族起源于三皇五帝之尧帝,刘邦的祖父曾是魏国丰公(丰邑邑令),但当时天下动荡、社会变迁,刘家到了刘邦父辈这一代,已为自事农产的编户平民。据说,刘邦的额头高隆,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他为人豁达,不拘小节,喜欢送人东西,早年不事生产,常被父亲训斥。丰邑和沛县曾隶属魏、楚,刘邦在交界地带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深受两国文化氛围的熏陶,其人熟习楚歌,又仰慕魏国英雄信陵君魏无忌的德行,刘邦即西行魏国各地。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灭魏之后,刘邦回到家乡沛县。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因楚部旧郡设立泗水郡。而此时已进入壮年的刘邦,通过考核成为了秦吏,做了泗水的亭长。在任期间,他戏弄县廷官吏,又饮酒作乐,爱好美色,但却胸怀大志。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他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望去,秦始皇坐在精美华丽的车上,浩浩荡荡,威风八面。对此,刘邦羡慕地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一次,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半路逃跑大半。刘邦见状,估计无法完成押送任务,所以走到丰邑西边的水泽地时,就停下了饮酒,趁着夜色把其余徒役释放,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汉表示愿意跟随他。于是,刘邦带着这些人逃匿于芒县、砀县的山泽之中(今统称芒砀山)。在此期间,发生了所谓刘邦夜醉斩蛇、“赤帝子”、吕雉宣称刘邦有“云气”等奇事,沛县许多年轻子弟听说后都去投奔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因秦朝徭役过重、百姓乱离、社会矛盾加剧,陈胜、吴广聚众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刘邦响应起义,集合三千子弟响应,并联合沛县吏萧何、曹参与乡民攻占沛县,被推举为沛县县令,并依制称作沛公。刘邦顺从民意,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子,很快义军扩充到三千人。一路拼杀的刘邦,遇见了欲投奔他人的张良,两人一番友好交谈后,张良投奔了刘邦。后来,面对强敌、作战维艰的刘邦,投奔原楚国贵族后代、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助其攻下丰邑,后项梁采取范增的建议,拥立战国时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并推荐刘邦任砀郡长,受封武安候。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
鸿门宴之后,刘邦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同年五月,重返三秦之地,定都栎阳。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身边人才济济,于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消灭项羽,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随后,刘邦即位于定陶氾水北岸,建立西汉,初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称帝之后,刘邦为稳固统治,陆续消灭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同时建章立制,励精图治,豁免徭役,重农抵商,安抚民生,恢复经济。“白登之围”后,他宣布开放边境关市,缓和汉匈关系。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于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刘邦作为西汉王朝的缔造者、领导者和建设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做出了突出贡献。历代史家对其多有称赞,毛泽东评价他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二
历史文化名城定陶,四千年文明独树一帜。
定陶古称陶,又名陶丘,是山东菏泽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之一,在上古时期就是华夏部落活动的核心区域,发掘了4000多年前的古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新时期时代的文物。相传舜尧二帝曾在定陶居住生活,于定陶建立古陶国,并以此为都,统御天下(帝尧又名唐陶氏,亦有陶国之说)。夏商时期,定陶境内有三翮国。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封其六弟姬振铎为曹伯,建曹国,都定陶。自春秋至西汉800多年间,定陶“扼菏、济之要,据淮、徐、宁、卫、燕、赵之脊”,一直是中原地区著名的水陆交通中心、经济都会和军事战略要地,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携带美女西施辗转定陶,在此定居经商并富甲天下,被后人尊为商祖,死后葬于定陶,今有范蠡墓。
定陶现在山东省菏泽市境内,历史上曾十二次为国,八次为郡,二次置军。春秋时期(公元前487年),曹国被宋国所灭,郡治移至定陶故城,即今塔坡刘与李线庄之间。战国时期(公元 ),定陶属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二十六年),始建定陶县,属东郡。此后历代,或为国都,或作郡治,置废、撤并、升降、改隶频仍。历属济阴郡(国)、济宁府、兖州府和曹州府等。明洪武四年(1371年),县城迁至今地。明成化二年(1466年)修筑土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土城修筑为砖城。1941年9月,定陶抗日县政府成立。1942年2月,中共定陶县委建立。1949年8月,属平原省菏泽专区。1952年11月,撤平原省,改属山东省菏泽专区。历经多次沿革变迁,定陶于2016年4月29日撤县设区。
定陶是国家民政部公布的首批千年古县,是儒商文化的发祥地、西周曹国文化的发祥地和汉代发祥地,是著名的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被誉为“天下之中、商圣故里、大汉之源”。定陶区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9个镇,有16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54万。菏泽市新建的机场、高铁站,均在定陶境内。近年来,定陶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主要发展指标均居菏泽市前列。
定陶有着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三
那么,作为“大汉之源”的定陶,究竟尘封着多少关于刘邦的历史往事呢?
公元前206年,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年份,是一个改变了历史走向的重要节点。这一年,是历史上的汉元年。由此,一个延绵400多年江山的大汉王朝(西汉、东汉)开辟了新纪元。
是年,秦王朝灭亡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形成了彼此对抗的两大政治集团。为了争夺农民起义胜利的果实,双方进行了殊死的激烈斗争。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双方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公元前205至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在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一带进行了一次决定性的大战。起初,强大的楚军获得优势,但由于在政治和战略上不断发生错误,楚军逐渐丧失了主动权,双方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公元前202年10月,项羽引军东撤,刘邦率军追击。同年12月,刘邦与韩信等各路诸侯兵马,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壁县东南)对项羽形成包围,史称“垓下之围”“垓下之战”。为了进一步动摇和瓦解楚军,刘邦出其不意,运用心理战,让汉军在夜里唱起楚歌。楚国听到后,愈发怀念自己的家乡。对此,项羽也大为吃惊地说:难道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国的土地了吗?为什么楚人有这么多呢?夜已深了,但项羽惶惶然不能安睡,在军账里起身饮酒消愁。他一边饮酒,一边激昂地唱起歌来,歌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的爱妾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唱罢,虞姬拔剑自刎而死。项羽目睹爱妾身亡,闻听帐外楚歌四起,不禁心灰意冷,感到大势已去,只得带了八百贴身骑兵,连夜突围南逃。次日天亮,刘邦发觉项羽突围而去,便派骁勇将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赶。项羽渡过淮河后,发现跟随他的骑兵锐减,仅剩百余人,突围到阴陵(今安徽定远县西北)又迷了路,陷入湖沼地带,被汉军追上。项羽领兵且战且退,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穷途末路之时,项羽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的坐骑战马赐予亭长。于是,项羽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几百名汉兵,自己身上也多处受伤,而后挥刀自刎。只见一股鲜血飞溅,堪称一代战神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此消失在历史的舞台。
自刎的项羽,可能永远不会想到,他的遗体竟惨遭“五马分尸”。据《史记》记载: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候,封王翳为杜衍候,封杨喜为赤泉候,封杨武为吴防候,封吕胜为涅阳候。
与刘邦对峙的最大一支政治军事劲敌被消灭。由此,刘邦进入了回师定陶、问鼎天下的开国新阶段。
四
走进历史的深处,大汉始祖刘邦与汉代发祥地定陶——注定成为两个无法分开的词汇。
公元前202年,时年54岁的刘邦在定陶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初定国都洛阳。关于刘邦称帝之处,历史上有三个著名而确切的记载。一是《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曰:“即皇帝氾水之阳”;二是《史记·叔孙通传》记载,曰:“汉王已并天下,诸侯共尊为皇帝于定陶”;三是唐朝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在考证之后补充道:“高祖即位坛在曹州济阴县界”。上述三处历史记载,说的都是同一个地方,即汉高祖刘邦是在定陶氾水之阳称帝。
按照常理,项羽兵败自刎,刘邦一统天下的最后一个障碍被清除。他完全可以选择直奔国都洛阳称帝,而又为何在距离楚汉发生激战的垓下(今属安徽省灵壁县)三百公里之外的定陶(今属山东省菏泽市)称帝呢?这里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呢?
在定陶,留下了刘邦惨败后的惊心动魄与大难不死。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 刘邦侦知楚军主力远在齐地,项羽的大本营彭城(今徐州)防守空虚,刘邦趁机率主力东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彭城,并住进西楚王宫,接收了项羽的姬妾。闻报彭城失守,项羽在腹背受敌、进退两难之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行动计划。他把主力部队交给部将,命令他们继续攻齐,随后从军中挑选出最为忠诚、战力最强的3万骑兵,率领他们疾驰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连战连捷,在深夜抵达萧县稍作休息后,利用拂晓由西向东反击汉军的侧背,仅有半天时间便抵达彭城郊外。面对项羽的快速攻击,刘邦被打得措手不及,只得匆忙应战,十余万人当场阵亡。此后,项羽又乘胜追击刘邦的败军,并在泗水、灵壁连续两次斩杀十余万汉军,并迫使刘邦逃入睢水,被击杀、自相践踏和溺水而死的汉军不计其数。项羽将刘邦团团包围待歼之际,忽然西风大风猛袭而来,刘邦趁乱侥幸突围。
楚汉相争彭城(今徐州)之战,刘邦惨败,损失大量兵马,本人险些被杀,就连父亲和老婆成为俘虏。刘邦一路奔命,辗转逃至定陶戚家庄,幸遇戚姑娘出手搭救,将他藏身枯井,躲过楚兵追杀,成功脱险。这位戚姑娘就是历史上的戚夫人(戚姬),她天生丽质,心地善良,智勇双全,而且多才多艺,堪称歌舞名家,擅跳“翘袖折腰”之舞。刘邦因戚姬之救命之恩、爱慕之情而心生欢喜,对她十分宠爱,因觉戚夫人所生之子刘如意更像自己,而屡次欲废太子刘盈(皇后吕雉所生),因此戚夫人被吕后嫉恨。刘邦去世后,戚夫人被吕后砍去手脚,残忍折磨致死。倘若刘邦泉下有知,他一定会为吕后的心狠手辣的残忍手段而愤恨不平,也一定会为自己心爱的救命恩人遭受酷难而悲痛欲绝吧。
在定陶,留下了刘邦的震惊与感动。《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当时项羽虽然已经自刎,但鲁国却拒绝向刘邦投降,并且宣布依然对项羽效忠。为何?这里有个重要的因素——项氏源于西周时期的姬姓,项羽祖上为西周时期的项国贵族(据历史记载,项国是周王封朝分封的几百个诸侯国之一,是姬姓之国,项国被鲁国所灭后,项国后人为纪念先祖,以项为姓)。后来,项羽被自己拥立的楚怀王封为鲁公,而这应与鲁国在当时的政治地位与“周礼尽在鲁矣”的深厚文化影响密切相关。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由于史马迁在《史记》中写项氏世代为楚将,所以许多人认为项羽是楚国王族后裔,但在历史记载中只能找到项燕,而无法找到其他任何一个项氏的贵族或将领。因此,我以为项氏源于姬姓的说法更为可信。
刘邦可能也料想不到,鲁国人并不因为项羽常年在外征战而很少去鲁地而疏远他。所以,即使天下风传项羽已死的消息,鲁国人依然认同和尊崇项羽的鲁公地位。面对这种状况,刘邦只得亲自率领各路诸侯北上,他或兴兵围城施压,或准备屠城恫吓,要解决鲁国不降的问题。令刘邦感到惊讶的是,鲁国城墙之外是数十万准备攻城的汉军兵马,而城墙之内则是朗朗的读书声,正所谓“鲁中诸儒尚讲诵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面对此情此景,刘邦被鲁国人的朴实、忠义所感动。所以,直到刘邦向鲁国送上了项羽的首级,并允许为其发丧,他们才答应投降。也正是鉴于鲁国父老对项羽最后的忠诚,刘邦以鲁国公的礼仪将项羽埋葬,并亲自祭坟哭悼。我想,当时刘邦的内心深处,一定会对“周礼尽在鲁矣”有着深刻的感受吧!
在定陶,更留下了刘邦对大汉帝国的规划与思考。笔者以为,之所以选择在定陶登基,刘邦应当至少考虑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应天时。所谓天时,即当时已经形成的战略格局和政治形势,能与刘邦抗衡的劲敌对手被悉数扫除,政治威望与战略地位日隆,因此顺应形势、号令天下的时机臻于成熟,正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事实果然如刘邦所想,他在定陶解除了韩信等人的兵权,很快就等来了已无实权的诸侯王的联名上疏,请汉王刘邦即皇帝位。请据《汉书》记载道,“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儗,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冒死再拜上皇帝尊号。”刘邦假意三辞之后,接受了诸侯的劝进。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春二月初三,天地回暖,柳绿花红,身着衮冕的汉王刘邦在侍人的搀扶下,神情庄重,意气风发,缓步登上设在定陶的登基台(受命坛),接受诸侯王和文武百官的拜贺。据传诏曰:汉从火德,服色尚赤,定都洛阳。尊王后吕雉为皇后,王太子刘盈为皇太子,追尊亡母为昭灵夫人。
第二,取地利。所谓地利,即在政治上,定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曾十二次为国,八次为郡;在文化上,定陶及其周边为人类始祖伏羲、尧舜生活的文明发祥之地,也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在经济上,定陶是被誉为“天下之中”“水陆畅通”“通达诸国”的繁荣都市;在商业上,定陶是商圣范蠡携美女西施来此定居经商之地;在军事上,定陶位于鲁苏豫皖边界地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要冲,而且是刘邦及韩信驻扎兵马的军事大本营;在价值认同上,定陶是刘邦落难复兴的吉祥之地;在情感归属上,定陶是刘邦遇到知心爱人的如意福地。定陶拥有如此诸多地利,无疑是刘邦登基称帝首选的风水宝地。
第三,得人和。公元前203年,刘邦消灭项羽,回师定陶的这段时间,他的心里一定极不平静,因为有一件棘手的难题就摆在面前:诸侯势强,功高震主,该如何应对?所谓“人和”并非易事,处理不慎就可能腥风血雨、反受其乱,这恰恰使刘邦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审时度势、知人善用,而且不拘手段,游刃有余。因此,在项羽被灭后,鉴于之前韩信索封齐王及出兵失约的教训,刘邦对愈加兵强马壮、羽翼丰满的韩信心生警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赶到了在定陶驻扎兵马的韩信大营,在韩信一脸的懵懂中,刘邦已将印玺得手。《史记·淮阴侯传》记载,“高祖袭夺齐王军”,而且这已不是刘邦第一次夺了韩信的兵符。韩信辛苦训练出来的30万齐军,就这样被戏剧性地剥夺了军权。由此,刘邦掌握掌握的军队数量多达50万人,在其他各路诸侯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刘邦还把无兵无权的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定都下邳,也算衣锦返乡吧。接着,刘邦如法炮制,将彭越封为梁王,定都定陶;将韩王信封为韩王,定都阳翟;将衡山王吴芮封长沙王,定都临湘。总之,刘邦虽将韩信、韩王信、英布及彭越等人封王,让他们衣锦还乡,但对这些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剥夺军权、消弱实力、解除威胁,又对他们的封地进行限制、压缩和改变,以消除潜在的政治军事隐患。
第四,求吉利。定陶是氾水流经之地。氾水在文献中多有记载,也是《山海经》记载过的一条河。据《尔雅·释水》曰:“水决复入为氾”。即从主流分出后,又流回主流的河水,称为氾。氾水流经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曹县北,汇入古菏泽,是一条比较古老的河道。刘邦之所以选择在定陶登基,意在取氾水的博大绵延之吉利。因为刘邦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使该水名垂后世(直到东汉时期王景治河时,将氾水之道变为南济水之道,氾水之名从此消失)。
第五,送大礼。刘邦在定陶觅到了自己的爱妾戚姬,刘邦要在自己的岳父岳母面前有所表现,给予爱妾一个无限风光的尊贵大礼。想想看,在爱姬家乡登基称帝该是何等的恩宠厚爱!
五
定陶,无疑是刘邦事业上的风水宝地,是他身份上的显贵高地,更是他爱情上的如意福地。
当然,刘邦在定陶也留下了不舍与遗憾,那就是没能将定陶作为国都。对此,他又是如何考虑的呢?
有人认为定陶不是大城市,不能承载作为国都的经济、社会及生活方面的需求。其实不然,这种认识是站不住脚的,原因有三。其一,据史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定陶位居“天下之中”“中原之中”,当地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而且风调雨顺,粮食丰裕,是中原地区的“粮仓”。其二,定陶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水陆畅通,经贸繁荣,中原地区名符其实的大都会。其三,刘邦先后把几位皇子分封到定陶任诸侯王,说明定陶在当时具有较强的战略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由此可见,刘邦之所以选择在定陶登基称帝,却未将定陶作为国都,并不是因为当时的定陶不够大、不够富、不够强,而是因为定陶的战略安全问题。定陶处于丘陵平原地带,缺乏地理屏障,易攻难守,于军事安全不利;而且,这里属于黄河下游,时刻面临黄河水患的危害,不利于以后的长期发展。
尽管有些许不舍与遗憾,但为大汉千秋基业计,刘邦必须忍痛割爱。况且天下归心,不乏许多高贤为他献计献策。刘邦起初定都洛阳,懂风水之学的齐国戍卒娄敬听说后,从山东赶来拜见刘邦并上言,认为他的得天下与周朝不同,因此不该效仿周朝以洛阳为都,应该到关中定都,这样可以在秦地固守险地,国家方能长治久安。张良也很同意娄敬的建议,他说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退可守,攻可出。刘邦听后表示同意,很快将都城迁至长安(今陕西西安)。
六
历史的长河千回百转,岁月的变迁风雨沧桑。
历史是那样的精彩,又是那样的无情。
作为大汉开国帝王、汉之始祖,刘邦可能不会想到,他在定陶登基称帝,一统天下的200年之后,他的后世子孙——在位6年的汉哀帝刘欣(公元前7-前1年),及其父亲定陶恭王刘康、母亲丁太后,在定陶这片厚重的土地上,逝后演绎了一幕震惊世人、堪称“文物界奥斯卡”的大剧。他们的陵墓(据专家考证,墓主人或为定陶恭王刘康,或为丁太后),成为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西汉帝王级“黄肠题凑”大型墓葬(王陵)。
汉哀帝刘欣在位6年后,继承皇位仅4年的汉平帝刘衎(公元前1-5年),成为西汉末代皇帝,被篡政的外戚权臣王莽(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侄儿)上酒毒死,唱响了西汉王朝最后的挽歌……
(2022年12月30日午间初作,2023年1月1日深夜完稿)
孙华伟
字祥垲,号山南城主
资深媒体人,军旅作家,文化创意学者。现在中国科协直属全国学会任职,兼任《华文月刊》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纪实文学学会、中华辞赋社、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作家。曾任新华社特派军事记者、央视军事记者(编导)、军队《拂晓报》内刊主编,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7次。迄今在上百家中央及省部级主流媒体发表各类作品千余件600余万字。著有《刀尖上的传奇》《醉里挑灯看剑》等文学专著8部。荣获全军优秀人才奖、昆仑文艺奖、《人民日报》全国征文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次,参编著作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作品及个人传略入典入馆入榜入志入试卷。部分赋文作品被军地文博单位和名胜景区展示、碑刻或收藏。作品被译介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