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推动统一:司马懿少年生活在汉末战乱中,当时朝廷腐败,民不聊生,人民发动黄巾起义,异族内侵,军阀割据等,中央弱化导致国家战乱不断,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发展到最严重时,甚至达到生民百遗一,匈奴等异族在中原劫掠的悲惨境地,人民和所有进步人士都盼望结束战乱,恢复统一。司马懿年少就有平定战乱的志向,亲身参加军事活动,在战乱中四处游学结交英雄,掌握在乱世生存的技能,主要有胡昭和司马徽两位杰出师傅,在河内温县家乡抗击军阀和匈奴等战争中,就能修转兵洞对抗外敌,成为天下闻名。当时北方各军阀中,门阀、豪族、士族、寒族武装几百支,司马氏家族属于士族武装,当时著名士族军还有荀彧等为首颍川士族势力,支持豪族曹操等建立联盟对抗门阀等割据,是挟天子令诸侯,控制东汉朝廷进行统一北方的战争。司马懿父兄都是和曹操关系密切,父亲是曹操出仕荐举人,哥哥是曹操幕府重臣,支持曹操统一北方,但是司马懿看出曹操要代汉的目的,不愿参加而托病隐居。曹操强迫司马懿出仕后,又没有重用仅是让他给儿子当师傅,曹氏集团早期统一的理想被灭汉取代,主要精力都用在内斗逼宫。这时期中国虽然在汉中央之下仅有几个割据,并形成曹操独大的趋势,自任丞相,儿子为副丞相,但是孙权和刘备联合击败曹操,结束曹操独大的局面。曹操在接连被孙刘联军击败后,才开始重用司马懿,任命他为主簿,参与机密决策,司马懿在这时起开始推动统一。司马懿在平定汉中的战役提出趁刘备与孙权在荆州对峙,攻占西蜀占领西南地区。司马懿制定的战略非常有利于早日完成统一,可惜被错过。司马懿此后成为曹操的核心谋士,担任军司马,类似现代总参谋长,曹操后悔没听司马懿的战略丢掉汉中,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代汉,把统一和发展多让司马懿负责,司马懿提出军屯政策,并且提出建立孙曹联盟,避免迁都和放弃黄河以南,共同对抗刘备,司马懿为首的士族力量在北方成为重要支柱,曹操任命司马懿担任督军御史中丞,类似现代总政委。司马懿在曹魏代汉后,和陈群建立中正制度,北方曹魏成为豪族和士族的联合政府,但是曹丕把司马懿转入文职担任尚书仆射,负责留守把他比作萧何,又不听司马懿劝阻放弃了襄樊,司马懿在此时主要领导后勤,曹丕亲征伐吴,抛弃孙曹联盟,没有利用孙刘交战攻灭刘备,结果反而促成孙刘恢复结盟,让曹魏再次陷入困境。司马懿对统一战略的预计和掌控能力让曹丕对他更倚重,司马懿获得承制统帅东西半壁的领导权,在曹丕东征负责在洛阳治理西部,在曹丕回洛阳后负责在许昌治理东部,兼任抚军将军录尚书事。司马懿同样鞠躬屏息任劳任怨为曹魏统一努力工作,当时全国有曹魏豪族主导的统一方式,有蜀汉门阀恢复汉室的统一方式,有孙吴士族北上的统一方式。汉末腐败导致黄巾起义的农民起义仍有要恢复汉室的力量,可见中国人民对统一的怀念和追思,而对汉室彻底绝望和痛恨的力量几乎都支持曹魏和孙吴,这是司马懿在推动统一战略时,能提出孙曹联盟建立北方豪族和南方士族联合对抗蜀汉门阀的重要原因,可惜再次被曹丕破坏。司马懿在曹丕托孤后,只能重新考虑新战略应对重新建立的孙刘联盟,司马懿向曹睿提出的在东线佯攻,在长江中游直取武昌,攻占当时吴国首都夺取其首脑的战略,这是司马懿在推动统一阶段的又一个重要战略奇谋,类似现代的斩首战略。司马懿制定的战略再次被曹休错失,孙刘联盟开始转入战略反攻,曹魏被迫转入战略防御阶段。司马懿在推动统一阶段,受到曹操父子的倚重,多次挽救民族危机和曹魏,但是曹魏政权中曹氏为首的豪族对士族虽然联合,仍有压制排挤,对司马懿的猜忌也是显著的,哪怕他的家族父兄和曹操有那么密切的关系,豪族仍阻止士族力量超过豪族,但是豪族腐朽无能又难以对抗孙刘的联合攻击,不得不倚重司马懿等士族将领。司马懿一生中,历经推动统一、守卫统一、参加统一、领导统一四个阶段,在推动统一阶段司马懿就已经有很多奇谋和功勋卓著,也逐渐在曹魏形成豪族和士族联合的体系,力量显然比门阀为主的蜀汉和士族为主的孙吴更强,仅是因为曹魏豪族统治者排挤士族执行错误接连兵败而转入守卫统一的阶段,曹魏统治阶级中豪族和士族也进入了既联合又斗争的复杂防御时期。司马懿担任骠骑将军和大将军,成为领导守卫统一,保护北方统一成果的核心将领,三国进入孙刘联盟联合进攻曹魏,北方主要进行防御为主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