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今进入了一个深水区,脱离了过去广泛接受的全部确信无疑的世界。这使人不得不感受到痛苦。
我们辨别真实与虚假,要么直接对所见进行描述,要么去搞各种形式的实验,对问题进行解答,或者对假设进行验证。
我们意识到这终究是有限的,要么被推翻,要么被加上各种新的更为严苛的条条框框。
对自然界的认知尚且如此,当目光转向我们自身,情况又有所不同。我们不仅要对被观察者的各种反应如实反映,还要判断反应本身的真假。
于是,我们将目光延伸,在已了解的真实的基础上判断好与不好,这二者并非纯粹对立,而是对就某一或某些属性相对关系的反映。
有些东西,对部分人好,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可有可无,甚至致其厌恶。
在这种立场差异下,不同的反映形成不同的评价。
除非评价是扬弃经济属性的市场化的,换句话说,是作为资源进行流通的,否则那不会产生社会的影响。
然而问题就在于此。
评价综合了以上问题:真假,好不好及背后的身份问题,作为流通起来的资源引发的影响问题。
评价者并不就其身份逍遥之外,他同样面临被评价的挑战。这不由得引起反思:我对不对,我说的是否恰当,是否有益。
(待续)
我们辨别真实与虚假,要么直接对所见进行描述,要么去搞各种形式的实验,对问题进行解答,或者对假设进行验证。
我们意识到这终究是有限的,要么被推翻,要么被加上各种新的更为严苛的条条框框。
对自然界的认知尚且如此,当目光转向我们自身,情况又有所不同。我们不仅要对被观察者的各种反应如实反映,还要判断反应本身的真假。
于是,我们将目光延伸,在已了解的真实的基础上判断好与不好,这二者并非纯粹对立,而是对就某一或某些属性相对关系的反映。
有些东西,对部分人好,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可有可无,甚至致其厌恶。
在这种立场差异下,不同的反映形成不同的评价。
除非评价是扬弃经济属性的市场化的,换句话说,是作为资源进行流通的,否则那不会产生社会的影响。
然而问题就在于此。
评价综合了以上问题:真假,好不好及背后的身份问题,作为流通起来的资源引发的影响问题。
评价者并不就其身份逍遥之外,他同样面临被评价的挑战。这不由得引起反思:我对不对,我说的是否恰当,是否有益。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