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吧 关注:5,169贴子:33,345
  • 0回复贴,共1

《因缘果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缘果报》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
佛法讲因果,其实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还要注意时间这一因素。只要因缘、时间相聚会,则果报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尘,皆离不开此理。
俗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苦瓜怎能生出甜豆来呢?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爽。如果你种的是善因,就会得善果;种恶因,就会得恶果。有因而无果,那只是时间未到而已。谚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是不报,时候未到。」
所以我们要探讨因果之前,必须对时间有正确的知见,因果是讲三世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般凡夫俗见,眼光短浅,只信有现在世,不信有过去世,更不信有未来世。凡事只以眼前所见为真,为有。殊不知此三世时间观,极为浅显易明,今举眼前之例证明之。
人人皆知道有昨天、今天、明天;若从今天逆推,则有无量无数的昨天,此无穷极之昨天,就是过去无始啊!若再由今天顺推,则亦有无终无尽的明天,此浩瀚无际的明天,不就构成了未来无终吗?
我们怎可说未看到明天,就不承认有明天的存在;回忆不起昨天的事,就说没有昨天呢?相同的道理,如果你只知有现在世,而不知有过去世、未来世,那简直像小孩子一样,太幼稚太可怜了。请你好心学习,增长智慧,不可再愚痴狂妄,辜负已灵。
具备以上的正知见,你就不会为行善之人遭受恶报,而心愤不平。见行恶之人自在安乐,而抱怨上苍不公了。善人遭恶报,那是他过去造的恶因所感;恶人受善报,那是他过去有善因,所种的福犹未享尽。切不可只就一世来论,而味於三世原理之真谛!若明於此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即知只要时间一到了,善恶因缘成熟,必然是种善必有善报,种恶必有恶报的。所以我常说: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善人,亦没有百分之百的恶人;众生因为所造善恶因缘之不同,故所受的苦乐果报亦各有差别。怎可因今生行善或做恶之人,好像不得其应有的善恶果报,就怨天尤人呢!
明白以上的道理,那么就只须讲耕耘,不须问收获。因为有耕耘,必会有收获。虽不是马上有收获,你总不可能今天播种,就要它明天结果吧!
学佛亦是如此,你今天上山来拜观世音菩萨,就要求菩萨即刻保佑你,那你心太急了吧!说不定你今天拜了观音,下山时不小心跌倒,摔断了一条腿,那你能说观世音菩萨不慈悲吗?
学佛人头脑一定要冷静,才不会颠倒是非。其实观世音菩萨对你可说是太慈悲了,你不求,菩萨照样会保佑你,如慈母之对待子女,难道还要子女开口求母亲保护,母亲才会给予保护吗?说不定你今天会遭受生命垂危之报呢!就是因为你拜佛的功德,才只受折腿创痛而已,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慈悲保佑,让你重报轻受而你不自知而已。这点正信都没有,你还能叫做虔诚佛教徒吗?对这种不信因果、颠倒是非而不受劝化的人,那我们惭愧自己智慧德行有限,没法化度他,真无话可说了。
你今生能修行种善因,恶报就会减轻,如果没减轻很多的话,那就是你种的善因还不够,应该生大惭愧,再努力行善。譬如一盆滚开的热水,如果只加了一杯的冷水,对於这盆热水而言,其热度是不会感觉有降低的,除非你继续不断的加上冷水,它才有可能变冷。所以今生行善,还不能摆脱恶劣环境的话,那就代表你所行的善还不够。应该再精进用功才对。怎可说观世音菩萨不慈悲,不感应呢?此番道理,只可与智者道,不足为愚者言了。
谈到感应,有的人一求就有,有的人再怎么求,佛菩萨好像视若无睹。这是怎么同事?譬如一个认真用功,守规矩的孩子,向母亲要钱,一开口就有;另一个懒惰懈怠不学好的孩子,向母亲要钱,其母亲一毛钱也不会给的。学佛亦是如此,有求而不应,是佛菩萨不慈悲吗?其实在楞严经上告诉过我们,观世音菩萨太慈悲了,求财得财,求子得子。但是这也要看你是用什么心去求的?你求财有了财后,是不是会去做好事呢?若有钱不做好事,菩萨能给你财吗?
感应有顺有逆,不论顺逆都是佛菩萨的慈悲。顺境固然是好,但唯有在逆境之中才谈开智慧。譬如春天温和,固然可使百花齐放、万物生长,但如果没有秋、冬怎么会有结果呢?没有严寒的冬天,怎会绽开清香扑鼻坚忍高贵的梅花呢?
所以真正有智之士,学佛愈是遭遇不顺,其道心愈是坚固,愈能成就菩提道。古今多少高僧大德,上根利器者,莫不是在苦境、逆境中成就的啊!最后祝福诸位!新年万事吉祥如意,道业广增长,早日成佛道。----妙莲老和尚
--------
现在是过去的果,又是未来的因
净界法师
当我们知道生命的因缘,是由心力创造出来的,那么心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唯识学上说: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我们的心,通于善、恶、无记三性;这个界是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受是感受--苦、乐、舍,三种感受;性是讲因地造业的因缘,感受是业的果报。
也就是说:在三界当中,我们的心念不断地变化,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一下子堕到三恶道,一下子到人天…完全是由心来主导。
根、随、信,这个根是指根本烦恼,随是指随烦恼,这两个都是烦恼;信是善根。
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心念,在造业的过程中善恶掺杂,有时候早上起善念,晚上起恶念,念头的生起也不是固定的,它是变化的。
第二段: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心的造业力最强,它能够发动你的身、口去造业。所以你的身、口只是一个工具,真正造业者是你的心,那么心造什么业呢?比较重的叫引业,比较轻的叫满业,当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就牵引我们去得果报。
这一段的整个主要思想,是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由思想、由心念来决定的!
一、从你现在的果报,可以反观你过去的思想。
比方说:你今生很富贵,你前生一定有很多布施的思想,对于物质世界,你喜欢跟人家分享;比方说你长得很庄严,你前生一定有很多持戒的思想。所以说:今生的你,是由你前生的思想创造而来的。
二、那我的来生是怎么样呢?你也可以自己观察。
一个人到了四十岁,除非有很大的突破,否则来生的相貌,大概已经差不多了。在你这一生经历的过程当中,你经常生起什么样的想法?
你有一些财物,你很喜欢跟人家分享,来生富贵的相貌已经画出来了;别人刺激你,你不选择对立,你选择忍辱,来生的庄严相貌大概也画出来了。
因此,现在是过去的果,同时又是未来的因,你今生的思想它已经影响你来生的果报,由此构成一种轮回性----过去创造现在,现在也创造未来。
------
行善才能得福报
2011/07/15
一位风水名师,为人看坟断宅非常准确,经过调理的宅墓许多人都成了富贵。但他自己的儿孙们都不富裕,也没有一个当官的。有一天,他的儿子说:“爹,你是一个风水名师,为什么咱们家没有出一个当官的?你就不能调理一下,让咱家也富裕,也出官员?”
风水师说:“可以,但必须按我说的去办,明天午时是一个是吉时良辰,你们哥仨到你爷爷的坟上拜祭一下,然后将我包好的镇物埋在东南西北方向上,不出数年可以出官。但埋下后,不可以说一句丧气话,直走回家。”次日午时,哥仨按照老爹的吩咐,到爷爷的墓地去按法调理后,回家的路上,突然从路上走来一个乞丐,乞丐说:“想讨点吃的,或给点小钱。”老大一脚踢开。并说道:“真倒霉,遇到一个要饭的”。
回家后,老爹说:“一路上,遇到什么人了?你们一定说了倒霉话吧?”哥仨只好承认事实。然后老爹说:“你们没有当官的命啊,我虽然精通术数风水,但也违背不了天意,刚才你们遇到那个讨饭的,就是你们的爷爷的灵魂啊!”你们这样对待祖上,哪会有当官的福分呢!”
古人言“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福人居福地”,那没有福德之人,本身也担不起那福德之地。必应因种种缘由,失之交臂。
在《了凡四训》中写到:福建莆田县的林家,他们的长辈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欢做善事,常做粉团给穷人吃,只要有人要,从不厌倦。有一位仙人变作道士,每天向她讨六七个粉团,老太太每天都给他,一连三年都是这样,仙人这才知道她做善事确实出于真诚。道人就向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要怎么样报答你呢?这样吧,你家后面有一块宝地,你将来你死后葬在那里,后代子孙当官的人数,就会像一升芝麻那么多。”后来老太太去世,她的儿子依照仙人指定的地点埋葬,葬后第一代就有九人中进士,后来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很多。因此,福建竟有“无林不开榜”的传言(意思是每次考试发榜,榜上准有林家人)。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不知布施的无福德之人,求之富贵而不得。行善积德之人,福德深厚,必得福报;不求富贵,而富贵自来。在《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到:“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
现在很多人,不布施、舍是如何?也就罢了,更可怕是,人心贪得无厌。自己不想任何付出,就要坐享其成。或者本来不属于自己应得的东西财物,强行盗取。贪念加重,贪业增多,变为恶因,种下恶果,因缘成熟之际,他们定会自食恶果。去看看,那些贪官的下场,和那些强盗下场,就知道贪业的会他们给来什么恶果的。这是很典型一种由贪变成的恶果。
古人造词“舍得”二字,是有因果关系的。预先得来,必先舍去。舍在前,为因。得在后,为果。就像一个农夫,要想秋天多得粮食,就要先春天多播种子。春天不播一粒种,秋天岂得万斤粮!不行春风,难得秋雨。佛说人有三毒:贪、嗔、痴。行善、布施、舍去,是能断贪念,为修一切善,种善根的。种下善根才会得善果,才会有福德,才会福报的,才会“佛事门中求,有求必应”。正如《药师经》中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可怜的是,有些愚昧无知众生,贪念极其重,想收获粮食,但有时连一粒粮食种子,都不舍下播种,还在哪里“黄粱一梦”呢。哪里会有福德和福报会降临他们呢?没有!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IP属地:吉林1楼2025-01-11 19:3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