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0,988贴子:1,283,956
  • 61回复贴,共1

我的英雄魏武帝崩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
行四海外,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lbk]1[rbk],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lbk]2[rbk]。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行,东到蓬莱山,
上至天之门。
玉阙下,引见得入,
赤松相对,四面顾望,
视正焜煌[lbk]3[rbk]。
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
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lbk]4[rbk],
常当专之。心恬澹[lbk]5[rbk],
无所愒。
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
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
来赐神之药。
跪受之,敬神齐。
当如此,道自来。
今天偶然看见百度百科里,这篇曹公的作品,妈的,在此之前我还以为曹操是一个虽然姿貌短小,但是霸气外露,因为生于东汉末年这个人间地狱,经历过董卓之乱,王公贵族被当成狗一样杀,那么曹操能做到看清生命的低贱与可贵,对权力地位财富这种不真实的东西理解到位,明哲超世,文韬武略无敌于天下,愿意尊奉垃圾汉献帝的超级齐桓公,在国家危难之际,中华民族灭种危机到来的时候,义无反顾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冒着被远多于己方的人千刀万剐也要庇护皇帝,以报世食汉禄之恩的顶级英雄,北踏破乌桓,西威震雍凉,南御孙吴,东平陶谦。为报杀父之仇屠戮徐州几座城的大孝廉,能为了理想强行压抑内心感情,只有在死前才会吐露长存的对曹昂的父爱,哦还有对那个丁夫人的愧疚。作为业余诗人诗词吊打职业,堪称多才多艺。本来我偶然听到于赓哲教授说,曹操晚年身边养了一大批方士要求长生,我还不相信,今天见到这篇作品,咳咳咳,我心中的巍峨珠穆朗玛峰塌得一塌糊涂。跪受你妈啊,尊严呢?和垃圾嬴政一个货色?真相信有神仙赐仙药啊?唯物主义精神呢?啧,想当初我觉得垃圾李小二(李世民)无法与曹公相提并论,话说这家伙还是吃某些丹药中毒死的,真是可笑,现在看来竟是一丘之貉,心态炸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1-12 08:42回复
    你要不要看看秋胡行和曹植的辩道论在说话……曹操求的一直是“长寿”而不是“长生”,他的游仙诗表现出来的情感始终是自己对于寿命将近却大业难成的焦虑和对人间的眷恋,和你说的完全不搭边……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1-12 22:14
    收起回复
      "虽然资貌短小,但霸气外露"——《魏氏春秋》本身不是特别可信的史料,当然因为没有与之矛盾的史料,你想相信也可以。但需要提醒一下曹操有可能并非时时刻刻在霸气外露,因为"太祖(曹操)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语出《曹瞒传》,吴国人写的史料不一定可信,但纵观全书并不是纯黑曹操,再结合他在史料里总是大笑,而且"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他的霸气外露似乎更多是在作战的关键时刻会壮气奋发。
      "经历过董卓之乱,王公贵族被当成狗一样杀"——你也可以认为曹操是在这个事件中看清了一些东西,但我更倾向于曹操早就看清了。他很早就见识过党锢之祸、宋皇后谋反案,自己也曾因为宋皇后谋反案被牵连免官,对于权势中心波谲云诡应该是早有体会的,从讨黄巾也应该见识了不少次人间地狱了,不需要在董卓之乱才觉醒。
      "垃圾汉献帝"——汉献帝似乎并不是个垃圾的皇帝,通读史料之后,能看出他虽然可能没有在乱世中统一天下的才能,但放到太平时代也应该是个有为明君。在李傕郭汜手中他尚且会尽其所能地保护忠臣,还有赈济灾民亲自查出贪墨并惩处的记载,曹魏官方给他的谥号"献"也是聪明的意思,跟当时许多抽象的诸侯以及东汉之前的抽象皇帝们比起来汉献帝真是再好不过了。还有衣带诏很可能不是献帝的意思,只是董承"称受"的。
      "中华民族灭种危机到来时"——当时的乌桓等部族确实因为中原内乱发展壮大,但还并没有到你说的这个程度。史料原文说的很清楚,主要是袁氏兄弟逃到乌桓,很可能利用乌桓的力量煽动北方的袁氏残余势力卷土重来,所以要远征辽东。
      "为报杀父之仇屠戮几座城池的大孝廉"——你这话怎么说得跟串子似的,难道真心认为这么干是正面行为吗。。。实际上对于曹操在徐州的行为一直存在很多争议,有认为曹操只是报复了陶谦的属部(依据是孙盛的"残其属部,过矣"),有人从地理上考据觉得后汉书的说法显然有夸张编造和失真的嫌疑,还有人觉得曹操的确屠戮了但是甚至早在父亲被害之前就干了第一次,父亲被害以后去了第二次,他的动机主要是养活青州兵/打击徐州有生力量。
      "能为了理想强行压抑内心感情,直到死前......"——你当然也可以这么解读,但其实纵观史料我并不觉得曹操有什么必要强行压抑内心感情的。。。张绣早在辽东之战就病死了,贾诩更是低调再低调的谋臣而已,曹操为了什么在统一北方之后还连表达一下对儿子的愧怍都不敢,害怕贾诩造反吗?说实话就算这两人还活着可能都不用他为之强行压抑自己吧。更可能的只是曹操的性格就是倾向于把较大的创伤抛之脑后永远向前看,直到临终回望过去才一一都挖出来,并重新感觉到深埋许久也未曾减退的伤感。
      "...李小二..."——你要这么评价李世民那我也没办法。。。。
      至于曹操到底信不信神仙和丹药其实楼上也说了,很显然他只是在文学作品里想想而已,理智上并不真的相信,也没有求仙问道的行为。他找来方士求的也不是长生而是长寿,史料上可以看到的各种记载都不是他服食丹药而是寻求一些养生法门(比如早起含一会儿唾沫,用舌头轻轻敲击牙齿等等)。除此之外,还有约束方士把他们统一收编,不让他们在民间到处撞骗煽动百姓的考虑,这一点可以参见曹植的《辩道论》,已经明确说了"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本所以集于魏国者,诚恐斯人之徒,挟奸宄以欺众,行妖隐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
      最后,就算曹操在文学作品中对游仙的想象其实也更多不是在想象长生,而是在暮年已至霸业未成的焦虑以及各种政治现实等的烦恼中想象一种解除这些烦恼的境界。他在一个文学作品里说思得神药万岁为期,不代表他真的相信有神药可以万岁为期,想想都不许人家想吗。。更经典的还是楼上说的《秋胡行》。其实我个人觉得,你要是觉得曹操的霸气形象坍塌了,那可能还是"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坍塌得比较彻底一点。。。。如果你非要从字面意义上断章取义地解读,那这里就是曹操在为了某人终天长恨着幽怨地自怜自艾辗转反侧了。但实际上这首诗里前文离开了曹操的是他幻想出来的"三老公",三个老神仙,带着曹操"枕石漱流饮泉",最后要上天的时候曹操却"沉吟不决"了,于是就在他犹豫的时候三个老神仙升天离开,留下他一个人在地上夜夜惆怅自怜。那如果按照你这个对思得神药的解读方法,曹操不就是为了后悔没跟神仙一起升天而自怨自艾,毫无气概了吗?可很显然神仙本来就是他自己幻想的神仙,他没有跟神仙一起离开也是他自己幻想的,是他写一个自己幻想的事情想要说明一些事情,而不是他在纪实文学。。。如果他真的渴慕神仙,他可以直接不加自己犹豫导致神仙离开了这一段再来,直接自己跟着神仙走了就行。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1-13 09:54
      收起回复
        秋胡行的其一其实意象已经比较模糊,三老公到底代表什么已经很难说。一首游仙诗游到最后突然冒出来齐桓公的典故,所以其实我更倾向于秋胡行其一是抒发他在汉魏交替的过程中产生的苦闷。。。三老公代表的是一种超脱这些现实苦闷的境界。但因为他显然不是隐士一流而是个现实主义者,所以在他自己的诗里他依然选择了没有跟着三老公走。
        秋胡行其二才是你说的思得神药万岁为期,但很显然其二整首诗是一个整体,是他思考的过程,表现了他对于年华将尽的焦虑,但思考到最后他的结论是"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思得神药是文学上用来描写自己焦虑"壮盛智惠,殊不再来"的手法,古人在文学创作的时候总是会用很多神话倾向的典故的,这跟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真的相信有神仙没有任何关系。而最后曹操对于这种焦虑思考的尽头是"不应该担心年华已经逝去,而应该担心天下还没有得到治理。生死自有天命,忧虑生死之事是可笑的"。我不知道他都说那么明白了你是怎么解读出他跟服食丹药的帝王一个倾向的。。。
        当然你要说你就是看不惯他在诗歌里写"跪受之"这种句子,不够霸气,那当然也是你的自由() 毕竟文学作品给人的本来就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你读了以后不舒服那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喜欢,我们研究诗歌的字句意思去解读归解读,但第一感受是不可能强迫自己改变的。
        另外,既然你看的是百度百科,你要不然看看全。。底下还有解读嘞,"仔细品读玩味其诗....不能仅以涉修仙诸语,就狭隘地认为诗人晚年只求长生"。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1-13 10:11
        收起回复
          你简直浅薄得令人嗤笑,只会从字面上解诗,简直是牛嚼牡丹,夏虫不可语冰。你从来不看文学论文吗?曹操的游仙诗虽然有许多长生延年的意思表达,可历代主流评论从未讥笑他追求长生不老、把他跟秦皇汉武归为一类,你怎么不想想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的游仙诗主题绝不是哀叹人生苦短、寄望成仙了道,而是希望通过延续生命最终实现振时济世、统一九州的政治抱负,他的“出世”思想完全是为“入世”理想服务的,所以才说他不信天命。而你这番自以为是的否定,不但不可能被主流学术认同,反而暴露了自己可怜的文史功底。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1-13 14:18
          收起回复
            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也没有思维逻辑,满嘴都是不可知论,不学无术就是不学无术,思而不学则殆,哪来那么多狡辩?更显得自己像个小丑,搭理你一下都是对自己不尊重,等着挨喷吧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1-14 10:28
            回复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曹瞒传就是个东吴抹黑曹操的垃圾作品,吕思勉曾经为魏武帝辩诬时说过,就那个伏皇后的老爹死亡的时间曹瞒传都搞错了,他好像说一眼看去便知是附会之谈"——《曹瞒传》属于与史传不同的杂传,史传比较倾向记事,而魏晋杂传比较倾向写人,体现出小说化个性化的特点,这和当时喜欢品评人物的风气有关。杂传牺牲了一些可信度,但有助于对各种细节和趣事的丰富,例如五色棒的事情就出自《曹瞒传》;而且,有别于《世说新语》这种后世的小说,《曹瞒传》作为同时代的杂传还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曹瞒传》固然是吴人写的,从名字上看以及从部分内容上看也没少编排曹操,但并不是纯粹的抹黑,杂传里面曹操就像小说主角一样体现出酷虐变诈、轻佻、乐观豁达、机智应变的立体形象。里面像伏完之死这种与正史矛盾的史料可信度不高,有抹黑之嫌,但不代表其他部分就可以完全无视了,而应该适当地取舍。具体到"太祖(曹操)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这段,许多细节都能在其他史料中得到验证。"好音乐"可以在《魏书》中找到验证,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连卞夫人也是倡家出身,晚年曹操军在摩陂还不忘记强行给夏侯惇赐下名倡让他不得推辞。"冠帢帽"有《傅子》记载"魏太祖以天下凶荒...裁缣帛以为帢,合于简易随时之义"。"每与人谈论...",曹操确实喜欢召见王粲、杜袭、和洽等侍中谈论事情,甚至半夜还要召见杜袭,王粲对此的反应不是认为杜袭有紧急公事而是好胜心大发跟和洽讨论杜袭到底跟老板在说啥,被和洽吐槽说你白天跟老板还没说够连晚上也想霸占吗。。。曹操有没有戏弄的习惯不好说,至少话多、爱谈论很可能是真的。"巾帻"也有出处,曹操在遗令中说"吾有头病,自先着巾帻"。总而言之,打扮得的确比较放荡不羁。另外,王粲的《英雄记》里还说,曹操在打败袁谭后"作鼓吹,自称万岁,于马上舞";攻乌桓胜利后,又"系马鞍于马抃舞"。这也同时符合了《曹瞒传》里"好音乐"和"佻易"的说法。综合来看,这段史料许多细节都能找到验证,而且所体现的本身不是特别负面的形象,所以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曹操的确可能平时是个比较轻佻的人,这反正也无损于他在关键时刻的威严。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1-14 15:47
              收起回复
                "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单独列这一段的逻辑是?曹操为了报仇而东伐徐州≠他在这一战中屠戮百姓,也≠他对徐州的攻伐都是为了报仇。知网上有一篇《曹操屠徐州若干问题辨析》,我看了以后反正是没看出太大的逻辑漏洞,反而其中提出的质疑都是有力的。可以明确的是曹操先后在初平四年和兴平元年两次攻打徐州,但曹嵩死亡的时间段则不明,甚至可能死于二者之间。另外,《三国志》对于曹操攻打徐州杀戮最严重的描写也只是"所过多所残戮",而就是这一句也有孙盛在后面评价说"...残其属部,过矣",认为曹操迁怒陶谦的属部就过分了,其意并没有涉及普通百姓。而《后汉书》"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恰恰与你说是吴人抹黑所作的《曹瞒传》记载"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鸡犬亦尽"说法几乎绝类,看起来更像是后汉书用了曹瞒传的记录。从地理上,这里的五县也和泗水有一定的距离,让这条记载显得有些可疑。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1-14 16:02
                收起回复
                  "瘟疫疾病大量出现,建安七子大部分死因都和瘟疫有关,还有公瑾程普等等,都经过曹魏和东吴的经营,全国人口也就不到800万,这不是灭种危机是什么?是曹操收拾了中国最核心最富裕最重要的北方地区,那些无能皇帝留下来的烂摊子,屯田救命百万,长安洛阳在董卓李傕之乱成为人间炼狱"——曹操的确对于恢复东汉末年残破的民生、促进统一有很大贡献,但建议你可以把话说得更有逻辑一些。你都说了建安七子大部分死于瘟疫,问题是他们也没有死在汉灵帝时期,而是死在曹氏主政期间突然流行的大瘟疫啊?提这个对于论证曹操解决亡国灭种危机似乎没什么用吧。。。典型的还有赤壁之战许多士卒死于饥疫,问题是这本来就是曹操不听贾诩等人的建议而继续进军所致,锅反而在他身上吧。而且,也没有很明确的记载表明周瑜程普病逝得的是疫病,只能说是一种可能的推测。
                  另外,汉末三国的人口统计存在非常大的失真问题,因为当时世家大族的力量比较强大,有许多依附于世家大族而不被国家统计在户籍内的隐户。讨论三国国力对比时这群人可以不用算上,但是你要讨论汉人这个种群抵御外族的能力,那他们显然需要算上。参看《三国人口辨析》等文章,考察其中引用的原始史料,至少当时汉人还是明显多于外族的。这其中固然有曹氏和孙权苦心经营、恢复生产的功劳,然而我们只能说有一种可能,如果再经过一段时间战乱的消耗,中原王朝存在被外族大面积入侵的可能,但离亡国灭种还是有一些距离,且无论是东汉末年还是三国时期也罕见有人提出如此严重的说法。汉文化本身是一个同化能力非常强的文化,从之后的各种历史来看,外族在中原衰弱时入侵甚至统治中原是很可能的,但要灭种是很困难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1-14 16:30
                  收起回复
                    "既然你这么懂曹操的诗,他的作品我本人接触的很少,我猜测一下,曹操诗的内容经常是看见什么就把什么写进里面,然后再思考一下人生,就和每个人随时的联想一样,所以看他的诗也是看他当时几个小时的经历"——别,我也不懂 然而至少有一点是很明白的,曹操的诗并没有你说的这么简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比较丰富多样的。而且他十分喜欢用典,这导致他的诗背后经常是有值得仔细解读的思想感情的,可能不止一种,但至少是有的。所以我不能理解,你为什么没有看过多少曹操的诗就虚空给出那么武断的猜测呢?你在一楼列出的游戏诗不就是一首很显然并不是看到什么写什么的诗歌吗,难道曹操还真看到神仙了?
                    另外,文学解读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对错,但是不代表我们因为找不到标答就不研究了,至少需要尽量找出所有可能的推测。如果一个地方有可能是作者看到什么就写了什么,文学研究者们可能过度解读,但也很少放过"作者就是写了自己看到的东西"这种可能。这与你写语文阅读考试题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1-14 16:46
                    收起回复
                      我说你夹杂的想象太多了吧,一大堆有的没的,喜欢的都不是曹操了,还有曹操哪里晚年才养方士,曹操一直养着一堆方士,东吴有个于吉,中原黄巾军的起源地都没妖人作怪没想过为什么么,你好歹查查曹操在道教的地位啊,而且你如果读不明白就看人家解析好么。扣那两个字然后放大到整体,和蜀杂有什么不一样,只不过喜欢的人不同罢了。 为什么面对蜀杂时有底气,因为知其恶,懂其善。所以内心坚定不容易发生改变,如果憧憬自己幻想出来的,当别人正确指出他憧憬人的缺点时,要么就装鸵鸟,要么就会由喜爱变成憎恨,成为自己原来最讨厌的一种人懂么。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1-18 19: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