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吧 关注:5,166贴子:33,227
  • 4回复贴,共1

造恶业致屡失良机,后悔悟疾病痊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前有一位读书人叫王生,天性狡诈邪恶,所做的事情都违背逆天,背理逆天。参加秋试,文章非常地好,文章非常佳美,房师想推荐他名列前茅。当要填写入榜榜单的时候,考卷突然不见了。填榜完毕以后,试卷却从房师的袖子里面掉下来。房师乃大悔悟,暗中与王生见面,答应他用其他的方法弥补。
  不久,这个房师就转任「诠部」,就是吏部,王生就因为捐输,就捐赠钱财跟稻米给国家,因此有机会进入国家大学。当王生参加考选的时候,房师正在选司工作,看到王生非常高兴,暗中叫他拣选一个好缺,借着皇帝颁布的恩例规定来拣选。当选期快到的时候,房师因为父丧而辞去职务。等到三年后又复职了,他仍然在选司工作,王生也以资深学员参加考选。房师特别拣选一个官职,薪俸有万金,垂手可得。经过没几天,王生却遇到母丧而作罢。房师可怜他命运不好,就推荐他到巡抚处当家教,三年可望领到千金。然不到一个月,巡抚却因为旧案爆发被革去职务。
  王生常有这个奇怪的遭遇,但最后都如画饼一样不能实现,所以非常地气愤,最后积成疾病。在卧床生病三年之间,有一天突然觉悟说,都是我积恶太多的缘故。后来病痛逐渐好起来,因为他忏悔了,他觉悟了,他也从此以后终身行善。薛西原曾经说过,天地间所有的福报、福禄,如果没有存一些忧虑勤劳、警惕勉励的心,是无法将它聚合到身上来的。如果不做一些济助他人利益的事情,是无法去除自己的凶恶的业障跟灾难的,是无法消除的。这句话是很实在的。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十七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
黄柏霖警官: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
  那天如禅师又开示一段了,你看他这里都不讲禅,他都讲念佛。天如禅师说,「不见古人道,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讲得真好。说古人说,你没看到古人说吗?早也阿弥陀,晚也阿弥陀。假使说你忙得像一支箭,弓箭那么快,还是要不离阿弥陀。忙中不能迷失了,忙中不能乱掉了,「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哎呀,这一句,各位把它好好背起来。
  那正好是,我们用唐朝白居易居士来讲,白居易他后来都有亲近佛法,他不是见鸟窠禅师吗?他说,什么是佛法大意?那鸟窠禅师不是跟他讲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他说,这个三岁小孩都知道。鸟窠禅师,也有叫鸟巢禅师,鸟窠禅师说,三岁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讲的是,禅师都是画龙点睛,都是一针见血,讲放下讲到要到死都还放不下,是一样的道理。
  白居易就是心有戚戚焉,白居易可能当官当久了,他忘记阿弥陀,他怎么讲呢?他也写了一首偈语,「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什么,不达又如何,普愿法界众,同念阿弥陀。」这个白居易还是有一点功底,他已经七十一岁了,他说,我就不能再写诗了,「不复事吟哦」,写诗不能解决生死问题。他比什么你知道?白居易比苏东坡聪明。「不复事吟哦」,就是不能再写诗了。我如果看经,眼睛不行了,老花眼了,「看经费眼力」。我想去修福,体力不行了,我怕这来来去去奔波,这很累啊,「作福畏奔波」。哎呀,年纪大了,心力有限了,「何以度心眼」,我怎么去度我这个正法眼呢?我这个智慧眼呢?「一句阿弥陀」。
  走也阿弥陀,「行」,走路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假如忙得像箭一样,这一段「假饶忙似箭」跟天如禅师讲的就一样了,「不废阿弥陀」,那天如禅师讲「不离阿弥陀」。他说,忙得像箭那么快速,也不要离开阿弥陀佛。为什么?「日暮而途远」。末学在香港佛协讲临终关怀跟念佛法门,就讲日暮途远,很多莲友喜欢我这个讲集,这个讲座,「日暮而途远」,就劝人家念佛。太阳要下山了,路还很远,还没解脱嘛,没有办法入涅槃,「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这一辈子已经都浪费掉了,「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早晚都要保持一颗清净心。「但念阿弥陀」,只念阿弥陀佛就可以清净心了。那很发达的人,这些达官贵人,可能会笑我说,欸,白居易,你不要这样好不好?早也阿弥陀,晚也阿弥陀,当官重要啦,一天到晚念阿弥陀。我以前当官也是这样被人家笑,跟白居易一样,「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什么」,那发达当大官又怎么样?不当大官又怎么样?「不达又如何」。「普愿法界众」,普愿所有法界众生,「同念阿弥陀」。
  这白居易想通了,悟透了,跟我那时候离开官场心境很像,这个还是要放下,因为迟早要放下,真的是自在。我还是觉得,当时提早退休是对的。我提早五年退休,为了办万人念佛,二O一五年的台湾清明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祭祀大典暨万人念佛法会,第一次跟第二次二O一六年,老法师都有来。二O一六年,我还奉老法师的慈命跟江逸子老师的慈示,我办李炳南老教授圆寂三十周年论坛,老和尚也到,清公和尚也到,江逸子老师也到,台中莲社出动了九个老师,出动九位老师来。我如果没有退休,我怎么有那个福报办这个师公上人的圆寂三十周年论坛?人的一生,我在活的时候,我都没有这个智慧去听李炳南老教授的课,那就是要很汗颜了,为什么?他代表佛陀说法,我在沉沦。幸好我觉悟得快,在有生之年还可以帮师公上人尽一点棉薄之力,办他三十周年的圆寂三十周年论坛,与有荣焉。我修了一点点的薄福,才有这个福报,老和尚给的,雪公,雪庐老人给的。这证明选择退休是对的。
  我当时提早五年退休,在四年前提早退休,为了办万人念佛。跟各位报告,大概如果五年来的薪水,损失是台币,年终奖金都算一算,还有平常的薪水少了,一个月少了两万多块,我给它算过,大概少掉两百五十万到三百万台币。但是我现在所得到的法喜跟那一种自在,两百五十万买不来,三百万买不来的。那种快乐,老和尚说,世味哪有法味浓?所以坦白说,当时要退的时候,还是有一点犹豫不决,放不下。舍不得,放不下,贪恋红尘。现在想通了,快乐。所以真正念佛人应该如此,一天到晚一句阿弥陀佛,行住坐卧都可以念,跟我们做事不妨碍。
  道川禅师又讲一句法语了,他又说了,「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这句禅宗的法语非常地了得,很高深的境界。竹林很密,就好像是什么?你到山上,里面不是有竹林吗?那竹林很密,对不对?水还不是一样渗下去。就像我们,竹林就好像,竹林很密就好像我们事情很多,但是并不妨碍流水。你看那个水多自在,不管你竹林的形状是怎么样,你那个竹林茂密到什么程度,它水照样穿透过去。山虽然高,山你再高,白云照样可以飞过去,白云可以飞过,对它并没有障碍。
  如果依禅宗的修行来说,我们起心动念,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如果当下起了观照,那么当下就是,就了解自己这一念心。所谓身在哪儿,心在哪儿,禅宗里面常讲这样,身在哪里,心在哪里,就教你提起正念。我们常常是什么?身在哪儿,心不晓得在哪里,就撞到墙壁了、撞到门槛,就摔倒了,这道理是这样。所以禅宗就讲说,你当下能够起观照,那我们是当下阿弥陀佛。如果你不能起观照,那你即使打坐参禅也没有用,因为你还在打妄想。一念不在,当下就等于死人了,这禅宗讲的是真的直接了当,很有意思,你一念不在家的时候,你当下就相当于死人了,这很有趣。有时候讲到禅宗,讲很简单,但是我们都会犯。一念不在当下就相当于死人了。所以最主要不在于你有没有事情,是看你有没有觉照能力,观照的心有没有提起来。用我们净土的标准说,你忘了佛了吗?你忘了阿弥陀佛了吗?你纵使忙得像箭一样,也不能离开阿弥陀佛。
  今天学到这里,就这句话捡起来,就够了。如果你觉照的心能起来,那么即使竹密也不妨碍流水过。事情再多再忙,照做。做到后来,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有多少事情对你都没有妨碍。什么意思你知道吗?你都没有起烦恼嘛,你都没有起贪瞋痴慢疑嘛,你都没有起执着嘛。念佛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事当中去修行,这是净土法门最方便的地方。所以黄念祖老居士在《大经解》里面讲,「至简至易」,你只要有嘴巴,有嘴巴可以念佛,有心就可以。「至捷至径」,它是一条捷径,不管你是动中、静中,行住坐卧都可以。至为广大,不管你是聪明愚笨,不管是贤愚,不管是男的女的,不管是富贵贫穷,都可以念佛,是净土法门最方便的地方。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十九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
黄柏霖警官:降伏意恶的两个方法
  所以这个意恶,意恶是真的是,它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所以老法师上次有跟我们讲,他说,意恶其实比身、口还可怕。因为什么呢?我常去形容它,滴水可以穿石,你不要看它意恶,它累积就变大恶啊。你动一个小念就有一个中念,就有一个大念,大念就去做坏事啦,对不对?你想去自杀的,他动一个念头想自杀,刚开始想自杀、自杀,一直想,想到后来,他真跳下去,他就死掉了。所以《地藏经》里面讲,「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地藏菩萨跟我们讲得这么清楚。四大部洲,南瞻部州的人,就是我们这个南瞻部州的人,最刚强的,罪特别多,尤其是意业。他说,我们阎浮提众生,一念来,一念去,一日一夜,可知者无数,不知者更多,而且恶念多过善念。
  这个不要去拿别人比,就拿我自己就好,真的是,我们常常会起这个贪瞋痴慢疑。佛菩萨跟我们讲善恶都有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意业也有意业的果报。所以为什么得人身的时候短,失人身的时候长,原因在这个地方。善念还可以,恶念就障碍到我们修道。所以这个意恶,就是这里讲一念不正的原因,意恶就是我们的贪、瞋、痴三毒。那怎么办呢?我这里提两个方法跟各位共勉,第一个,用方便法。第二个,其实也是方便法,但是也是究竟法,印光大师说的。
  第一个方便法就是,我们学一些祖师大德也都这样教我们,就是你先伏妄念,把妄念伏住,去习气,方便法。这个地方讲方便法,就用黑豆、白豆法。我们西天的祖师,第四祖优波鞠多尊者,他向他的老师商那和修求道。他老师说,你年纪还小,你要求道,怎么去明心见性?怎么去悟大道?那这个还早,你先把你的习气拿掉,你先把你的心念端正,我再跟你讲,教你悟这个大道。他老师就亲自教他,说,你去观你这一念心,用观心。你起一念恶,你就拿一个黑豆,放在袋子里面。如果你起一念善,就拿白豆放到那个袋子里面去。他就这样放放,放到晚上睡觉,结果发现黑豆比白豆多,刚开始做的时候。
  所以你刚开始做的时候,绝对是恶多于善。优波鞠多尊者,祖师呢?他也跟我们一样,是这样示现,这样过来的啊。后来就开始这样,一直精进用功以后,到后来,天天这样观心以后,天天这样做以后,这黑豆、白豆有点像东北《太上感应篇》共修网的他们的功过格,道理其实也是一样。你这个今天有没有做,那个有没有做,你要写下去了,对不对?像赵阅道焚香告帝,敢跟天帝报告的都不敢去做,那不敢报告的就表示你去做了,对不对?理论上是不是这样说,跟我们一样啊,跟佛菩萨讲一样,有做坏事都不敢报告啊,所以只能靠一个忏悔。我觉得觉照、忏悔、观照、精进都可以提升境界,都可以帮助。
  他就这样,优波鞠多尊者就这样用功以后,到后来不知不觉里面,他到最后的时候,他纯白无黑。他就问他老师啦,他老师商那和修尊者,西天的三祖。商那和修是什么?是我们佛陀,佛陀把这个,佛陀灭度以后,把这个衣钵传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传给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就是传给商那和修,这个第三祖。后来商那和修就教他这个弟子,教他修行的方法,不久他这个弟子就证阿罗汉果,而且度人无数。
  因此修行先要除掉自己的恶念,还有不清净的念,叫秽念,污秽的秽,才开始走上修行这一条路。否则的话,你杂毒攻心,很困难,障碍很多。所以为什么像我们地藏法门里面,在地藏三经里面,蕅益大师有著作一个《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就是告诉你忏悔的方法。你拜到清净的时后,你再去占那个木轮相法,看你的业清不清净,也就是说你的心念清不清净。那么你再去学习大乘佛法,再去学习了义的佛法,那就很容易相应,很容易契入,再去学定慧。你业障没有消,你学定慧,无有是处,障碍很多,困难重重。但是你业障如果消的话,你学定慧,它会相应、会契入。
  那么接下来,我刚才讲说黑豆、白豆法是一个方便,接下来就说,怎么把意恶能够伏住?最少要伏住,最后就把它拿掉,断除意恶,提起正念。印光大师告诉我们,唯依念佛摄心,即可令恶念不生。印光大师跟我们这样开示,他说,「至于念佛,心难归一」。我们就是没有办法得一心,一心就是清净心。到一心的时候,就不会起心动念了,就不会心随境转。一心的时候,妄想已经断了。所以印祖说,「心难归一」,我们念佛,我们念一念,我们还是会想其他的。我也会啊,念念念念念念,又想到别的地方去了,嘴巴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在想别的事情。诵《无量寿经》也是一样啊,诵《地藏经》也会啊。
  所以这个心,妄想心像猴子一样,就跑得很快啊,你根本抓都抓不住,什么时候跑进来,你也不知道,跑掉你也不知道啊,对不对?结果印光大师就说,「心难归一」,你「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那「摄心之法」,就是「至诚恳切」,「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念或是默念,你都要怎么,「念从心起」,你要发这个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就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我们所谓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用耳根最容易修持,耳根来修。因为耳根你可以听十方,六根里面,在《二十五圆通》里面,我个人还是觉得耳根最容易得到定功,把烦恼伏住。印祖这个方法就教你念,你听自己的念佛声音,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句句分明,你要听得很清楚,他用这样的方法去摄住你的心。他说,如果你能「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妄念自己就息掉了。
  他说,如果还是没有办法,「犹涌妄波」,妄想像大海的波涛汹涌一样,一波又起,一波又来。我们这个心叫性海,但是这个妄想像波浪一样,一波一波的来。印光大师说,如果你还伏不住的时候,那么你就用「十念计数」,全心的力量放在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上。他说,如果你用这样的话,用十念计数,它妄想「虽欲起妄,力不暇及」,那个妄想没有空隙可以插进来。「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因为「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屡试」,不断的去实验,不断的去灵验,「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不是随便说说的。他说,印光大师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我们都是钝根,什么叫「钝根」?不是说你脑筋很笨,不是,「钝根」就是执着很不容易放下来。印光大师说,这样的话,用这种「十念计数」法,可以「令万修万人去」。
  「所谓十念计数」,就是说你不用拿念珠,你就是念佛的时候,你从第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就念到十句,就以十句为止。你必须念得很清楚,每一句都念得很清楚、分明,到第十句的时候又从头开始,又第一句到第十句。你不能够十句以后,再二十、三十,这样不行,就是只有十句。「随念随记」,不用念珠,「唯凭心记」。如果你觉得十句,一次念十句你会忘记,不然你念看看。你说,南无阿弥陀佛,好像念到十一句去了,对不对?有时候,好像,诶,刚才是念九句还是八句,你会弄不清。我也曾经把它实验过,诶,我刚才是念五句还是七句,诶,尤其是八句到九句,九句到十句时最会忘记。稍微一个东西给你乓一声,你就忘记说,诶,刚才是念九句还是十句。不然你试试看,我就这样实验过,这个心真的很难调伏,你在念佛,外面只要电话声一响,诶,刚才是念到第几声,又忘记了。
  所以印光大师说,不然就是,如果你觉得说,这样十句你记起来很困难的话,那就你分成一到五,六到十,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五句,五句嘛。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子,这个是一个方法。你如果觉得费力的话,定弘法师那天在这边演讲时候,也是这样教我们,三三四,你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十句了。
  诶,我给它实验过,真有用。我不敢保证说,我大概给它算一下,我用我的速度,就这样早课、晚课,你这样给它念的话。你用老法师那个方法也可以,早上用餐前、中午用餐前、晚上用餐前、中午上班前,你用老法师那种方式都可以,看你用什么方式。你要早、中、晚也可以。那我就这样给它实验过,大概顶多十分钟到十五分钟,一千声,十句的话,我这样给它念的话,十句,大概一千声,可以一千个佛号。如果你这样给它念下去的话,你一天少则四千到五千,一个月十五万,一年的话,一百多万,十年的话就一千多万。一到三、四到六、七到十,做三气念也可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落脚,「着脚」就是落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你那个定功就会出来。
  其实一切的万罪的根源,来自于妄想、来自于烦恼习气。我们讲烦恼、习气、毛病,其实就是这个妄想。这个如果只要你把妄想伏住了,你功夫成片,入场券就拿到了。所以印祖说,大势至菩萨里面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个「三摩地」是什么?三昧也,就是定慧等持。他说,利根就不用说了,「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像我们这种钝根的。「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印祖跟我们点出来,像我们这种的执着很重的,你想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太难,真的太难。那不要讲开悟啦,根本不要讲开悟啦,对不对?那开悟都没有,那往生净土没有,那就到六道了,那坏的话就到三恶道。所以所有东西都没有用的时候,《无量寿经》有用,这句阿弥陀佛有用。不一定要认识字,你只要会说话,就可以念南无阿弥陀佛。锅漏匠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佛的大慈大悲。
  所以印祖说,「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各位你看起来好像很浅,一到三、四到六、七到十。你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你试试看,你看你的心能不能伏住,所以「即浅即深」。为什么「即深」呢?它可以让你功夫成片,到事一心不乱,到理一心不乱。到理一心不乱,等同实报庄严土,法身大士。「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你不要说你自己有多聪明,你就怀疑说,这有用吗?以致于你多劫以来这些善根,从此断掉了,不能够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四十二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IP属地:吉林1楼2025-01-12 15:28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1-12 16:08
    收起回复
      积极行善,认真造化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1-18 15: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