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佛教吧 关注:402贴子:13,198
  • 0回复贴,共1

佛教十善到底是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教十善,是指身、口、意三业所行的十种善行,是佛教徒修行的基础道德准则,具体如下:
身三善
• 不杀生:即不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渴望生存,杀生是对生命的严重伤害,会造下恶业,导致自己未来遭受病苦、短命等果报。相反,不杀生、爱护生命,能培养慈悲心,积累善业,使自己身心安宁,未来获得健康长寿等福报。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小动物受伤,不去伤害它,而是尽力救助,就是践行不杀生的善行。
• 不偷盗:指不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偷盗行为违背了道德和法律,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而不偷盗,尊重他人的财产权,能培养正直、廉洁的品德,使自己内心踏实,社会关系和谐,未来获得财富丰足等善果。例如,面对他人的遗失物品,主动归还,就是不偷盗的表现。
• 不邪淫:是指不与配偶之外的人发生性关系,以及不以不正当的方式与配偶行淫。邪淫会破坏家庭的和谐,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如婚姻破裂、子女教育困境等。不邪淫,能维护家庭的稳定,培养忠诚、贞洁的品质,使自己身心清净,未来获得身心自在等福报。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相互忠诚,就是对不邪淫的坚守。
口四善
• 不妄语:即不说虚假不实的话。妄语会误导他人,破坏人际关系的信任基础,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诸多麻烦。而不妄语,说真实的话,能培养诚实、正直的品德,使自己在社会中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未来获得言语可信、受人敬重等善果。比如在与人交往中,如实陈述事情的经过,不夸大、不隐瞒,就是不妄语的体现。
• 不两舌:指不挑拨离间,说此人的坏话给彼人听,或说彼人的坏话给此人听,制造他人的矛盾和纠纷。两舌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引发仇恨和争斗。不两舌,能培养和合、友善的心态,使自己成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正能量,未来获得眷属和睦、亲友团结等善果。在朋友之间,不随意传播他人的隐私或负面信息,避免引发误会,就是不两舌的行为。
• 不恶口:即不说粗恶、伤人的话,如辱骂、诅咒等。恶口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引发他人的反感和敌意。而不恶口,说柔和、善良的话,能培养慈悲、友善的心态,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和谐融洽,未来获得言语美妙、受人喜爱等善果。例如,在与人发生矛盾时,克制自己的情绪,用平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恶语相向,就是不恶口的体现。
• 不绮语:指不说无意义、杂乱无章、引人邪思的话,如花言巧语、淫词艳曲等。绮语会扰乱他人的内心,使人陷入邪思妄想之中。不绮语,说有意义、有益的话,能培养清净、专注的心态,使自己和他人都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正念,未来获得言辞巧妙、智慧增长等善果。在日常交流中,多说一些积极向上、富有智慧的话语,避免说一些低俗、无意义的闲言碎语,就是不绮语的践行。
意三善
• 不贪欲:即不贪恋世间的名利、财色等,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贪欲会使人内心永远无法满足,不断追逐外在的虚幻之物,从而陷入痛苦的深渊。而不贪欲,能培养知足、淡泊的心态,使自己内心平静安宁,专注于内心的修行和精神的提升,未来获得心满意足、自在解脱等善果。例如,对于物质财富,不过分攀比和追求,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就是不贪欲的体现。
• 不嗔恚:指不生起愤怒、怨恨的情绪。嗔恚会使人失去理智,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而不嗔恚,能培养慈悲、宽容的心态,使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以更加理智和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未来获得身心安乐、相貌端庄等善果。在遇到他人的无理指责时,不生气发怒,而是冷静地分析和应对,就是不嗔恚的表现。
• 不邪见:即不持有错误的见解和观念,如否认因果报应、否定三宝等。邪见会使人迷失方向,走上错误的道路,无法获得真正的解脱和幸福。而不邪见,树立正确的知见,如相信因果律、信仰三宝等,能引导自己走向正道,培养智慧和正念,使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未来获得智慧圆满、证悟真理等善果。学习佛教的教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是避免邪见、树立正见的行为。
十善是佛教徒修行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准则。通过修习十善,佛教徒能够净化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积累善业,培养慈悲、智慧、正直等优良品质,从而在现世获得身心的安宁和幸福,在未来获得更好的果报,最终走向解脱和证悟的道路。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1-19 00: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