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是这样,在浙江高铁安检的时候,随身的ta30被安检员小妹要求出示检查,可能她没见过多功能的手电吧,拿在手上非常稀奇,开关左试试右试试,然后就摔了。。。摔了。。。
摔了就摔了吧,形势比人强,只能摸摸鼻子自认倒霉,回来痛定思痛,以后出差肯定不能带贵的筒子了。整理下自己的需求,毕竟是老桐油了,早过了亮骚的时候,只要求稳定、耐用、价格便宜,磕碰没收或者丢了都不心疼,亮度反而不是第一需求,回头一看,家里的gt6a已经用了15年了,还杠杠的。正好手边有一个convoy的老灯头,l2+7135×4,也符合需求,那就买一个胶水b外壳装起来吧。
看了淘宝,只有两家再卖26.5的配件了,除了胶水b,m6也出了黑色,那正好,各来一个,回来自己装一个耍,再买几个备用灯头,防止将来焖烧光衰。
m6拿到手,虽然是杂牌外壳,但是铝合金入手质感非常不错,就是绿色开关键太廉价,开关也不润,镜头还有一点磨损,不透,胶圈也老化了,看来26.5是真没啥人玩了。放在10多年前,这样的小直,还带不锈钢攻击压环,真是戳中我心头好,
那就拆开量一下尺寸自己换吧,镜片29×2,胶环29×1,28×1.5,21×1.5,胶环桶身选了骚红色,灯头还是保留黑色,尾按也买了红色和黑色,发现还是黑色最好看。
灯头选了nm1+7135×6,电流到2.1a,比原来1.5a大不少,原来填锡纸散热肯定跟不上了,测量灯头和灯杯的空隙,0.7,买了0.3的紫铜片竟然塞不进去,换了紫铜贴纸,0.1mm绕了3圈,正好,一点空隙就用导热硅胶填满,起到辅助散热和固定灯杯的作用,就是拆起来麻烦,一不当心就会损坏灯杯,不过也不会经常拆,还是散热重要,实测最大亮度15分钟,外壳比灯杯温度稍低,用手触摸灯杯,稍烫,大概50度左右,这样26.5被诟病的散热问题也差不多解决了。对了,nm1要用橘皮杯,光面杯光斑不均匀,还是歪的。
最后装上战术手环,一个廉价版战术手电就完成了,虽然流明不高,但是26.5灯杯抗震,耐用,还能按照喜好更换灯头,价格更是实惠,解决散热问题,其实是最好的工作手电,一口气装了好几把,当做礼物送给兄弟们。
但最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动手,找回了刚做桐油时的乐趣,谢谢大家看到最后。









摔了就摔了吧,形势比人强,只能摸摸鼻子自认倒霉,回来痛定思痛,以后出差肯定不能带贵的筒子了。整理下自己的需求,毕竟是老桐油了,早过了亮骚的时候,只要求稳定、耐用、价格便宜,磕碰没收或者丢了都不心疼,亮度反而不是第一需求,回头一看,家里的gt6a已经用了15年了,还杠杠的。正好手边有一个convoy的老灯头,l2+7135×4,也符合需求,那就买一个胶水b外壳装起来吧。
看了淘宝,只有两家再卖26.5的配件了,除了胶水b,m6也出了黑色,那正好,各来一个,回来自己装一个耍,再买几个备用灯头,防止将来焖烧光衰。
m6拿到手,虽然是杂牌外壳,但是铝合金入手质感非常不错,就是绿色开关键太廉价,开关也不润,镜头还有一点磨损,不透,胶圈也老化了,看来26.5是真没啥人玩了。放在10多年前,这样的小直,还带不锈钢攻击压环,真是戳中我心头好,
那就拆开量一下尺寸自己换吧,镜片29×2,胶环29×1,28×1.5,21×1.5,胶环桶身选了骚红色,灯头还是保留黑色,尾按也买了红色和黑色,发现还是黑色最好看。
灯头选了nm1+7135×6,电流到2.1a,比原来1.5a大不少,原来填锡纸散热肯定跟不上了,测量灯头和灯杯的空隙,0.7,买了0.3的紫铜片竟然塞不进去,换了紫铜贴纸,0.1mm绕了3圈,正好,一点空隙就用导热硅胶填满,起到辅助散热和固定灯杯的作用,就是拆起来麻烦,一不当心就会损坏灯杯,不过也不会经常拆,还是散热重要,实测最大亮度15分钟,外壳比灯杯温度稍低,用手触摸灯杯,稍烫,大概50度左右,这样26.5被诟病的散热问题也差不多解决了。对了,nm1要用橘皮杯,光面杯光斑不均匀,还是歪的。
最后装上战术手环,一个廉价版战术手电就完成了,虽然流明不高,但是26.5灯杯抗震,耐用,还能按照喜好更换灯头,价格更是实惠,解决散热问题,其实是最好的工作手电,一口气装了好几把,当做礼物送给兄弟们。
但最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动手,找回了刚做桐油时的乐趣,谢谢大家看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