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吧 关注:124,964贴子:3,429,847
  • 7回复贴,共1

抗战时期部分迫击炮及炮弹的成本估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贴吧的首贴的内容和题目不能修改,每次都要删掉重发,麻烦。
本帖数据来源较杂,仅供参考。
数据来源较杂,仅供参考。
九一八事变中辽宁迫击炮厂被日军突袭,全厂都被占领,库存的2303门各种口径迫击炮及弹药、机器、厂房都成为日军的战利品,刚刚生产出来的第一辆国产汽车——“民生”牌卡车也全部被日军俘获,总损失约893万 3669元。
其中迫击炮相关部分:
1,轮式150毫米重迫击炮,东北军每个旅6门。

共有36门,价值大洋135,000元。平均每门炮135000/36=3750元。
2,无轮式150毫米重迫击炮

27门,价值47,250元。每门炮47250/27=1750元。
3,直鲁造150毫米重迫击炮
这是奉军在占领河北和山东以后,在当地的大沽和济南兵工厂生产的150毫米迫击炮,该炮共有49门,价值36,7 50元。每门炮36750/49=750元。这些火炮型号很旧,按半价算。
4,150毫米迫击炮弹
共有59,76发,价值209,160元,每发209160/5976=35元,平均每门炮5976/63=95发炮弹。
直鲁造150毫米迫击炮弹1495发,价值37,250元。37250/1495=24.9元每发。平均每门炮有1495/49=30.5发备弹。
150毫米重迫击炮可以摧毁当时中国战场上任何工事,东北军一个旅有6门,其他军阀也相继仿制,河南巩县兵工厂16门/月产,陕西华阴兵工厂月产15门,合计31门/月产,共产150毫米炮弹4500发。
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也仿制了。

连八路的兵工厂也开始造150/120迫击炮,仅在太行军区一地,就用火车大轴制造出大量的150/120重迫击炮。该炮当时造价相当于5万斤小米,时价为23两黄金一门!到解放前经统计,120重迫击炮共计生产463门,占全部太行式重型迫击炮的96%,15公分的太行重迫击炮,生产数量总计19门。
所以量产150毫米乃至更重的迫击炮和炮弹对当时的中国不是什么难事。


IP属地:上海1楼2025-01-21 14:35回复

    上面的150毫米重迫击炮在东北军编制里是一个旅6门,而80-84毫米迫击炮是一个团6门
    1,轮式80毫米迫击炮

    312门,价值585,000元。585000/312=1875元每门,比无轮的150毫米重迫击炮都贵。
    2,无轮式80毫米迫击炮
    该炮数量最多,居然高达1635门,价值735,750元。735750/1635=450元每门。国府82毫米迫击炮是360元/门,按照后来全面抗战前,国府德式师每个营两门82迫击炮的装备数量,这些炮可以装备814个营,约68个德式师!
    3,直鲁造84毫米迫击炮
    也是老装备了,共有242门,价值77,440元。77440/242=320元每门炮。
    4,80-84毫米迫击炮弹成本
    新式80毫米迫击炮弹459,65发,价值413,685元。每发炮弹413685/45965=9元,每门炮的备弹是45965/1947=23.6发。老式84毫米迫击炮弹3654发,价值25,578元。每发84迫击炮弹的价格是25578/3654=7元。
    国府的82毫米迫击炮弹量产前10元/发,量产后6元/发。


    IP属地:上海2楼2025-01-21 14:46
    回复
      240毫米超重炮
      辽宁兵工厂和东三省里共4门240毫米超重迫击炮,即“辽造民20式240毫米超重迫击炮”。每门炮成本5000元,已经接近了当时8000元一门的国产山炮。另有240毫米重迫击炮弹72发,价值7200元,每发炮弹成本高达100元,已经和国产150重榴弹炮的炮弹成本相持平了。这种破坏性极大的超重型迫击炮,当时是前线碉堡的噩梦。

      其原型是来自于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人。炮弹重达80公斤,装药40公斤,而150毫米榴弹仅装药6公斤多。
      完全无法与之相比。

      后来韩复渠也仿造过240毫米超重迫击炮。
      我八路军的胶东军区造过大量82,100毫米迫击炮,据回忆,胶东军区进入东北,就把兵工厂也带了过去,陆续生产了不少的各种口径迫击炮。 而当时东北军区,也装备了大量胶东100毫米重迫击炮。特别是东北军区第4纵队有一个专门的炮团,叫作“直属第4团”,据回忆就装备了数门“土造240mm迫击炮”。


      IP属地:上海3楼2025-01-21 14:54
      收起回复
        以上资料取自
        《张学良传》
        《九一八国难痛史》
        《中国近代兵工史》
        《阎锡山画传》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
        感谢陈天刑的专栏做了整理。
        根据其统计,仅918当天就有3000多门迫击炮,48万发成品炮弹,10万多发未成品炮弹落入日寇手中,可以建设几十个主力师了,小六子才是运输大队长啊。而隔壁帖子里讨论3000万不建防线,用于买炮时也可参考。


        IP属地:上海4楼2025-01-21 15:02
        回复
          918事变中,仅150毫米口径的重迫击炮,就有114门之多,足够装备114/6=19个东北军国防旅属重迫击炮连。而80/84毫米的中口径迫击炮,更是有312+1635+242=2189门之多,足够装备2189/6=364个东北军国防旅团属迫击炮连。而如果按照1937年全面抗战时的标准,一个最精锐的老蒋嫡系德式师(实在是不能叫作德械师),每营仅有82毫米迫击炮2门,每师不过24门来计算的话,这些迫击炮足够装备2189/24=91个德式师!
          而如果加上东北军28个国防旅的现役迫击炮,则150迫至少还有28*6=168门,80迫还有28*3*6=504门。也就是说,自1922建厂之日起,到1931年九一八的九年时间内,累计的辽宁迫击炮厂的产量,是重迫击炮至少114+168=282门。80/84中口径迫击炮至少2189+504=2693门。而建厂早期旧炮应该已经基本损坏或者失去,因此从新厂建成的26年五月计算,到九一八事变的五年中,平均中口径迫击炮产能是2693/5=538.6门/年,重迫击炮的产能是282/5=56.4门/年。
          而这个生产数量,其实并不夸张。以后来的金陵兵工厂为例(南京沦陷后迁往重庆,于1938年4月改名“第二十一工厂”),该厂在1937年82迫击炮的产量为710门,1938年就增长至1136门,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1942年,国造82迫击炮的产量迅速飙升到1381门。相比之下,辽宁迫击炮厂年产500多门迫击炮的产量,其实比较合理。其实按照库存数量,当时的东北军已经可以完成“迫击炮下营”,每营隶属3-4门80迫击炮了。
          而在重迫击炮方面,当时的巩县兵工厂,已经能月产150迫16门,年产就是192门。相比之下,辽宁迫击炮厂中口径迫击炮的产能,基本上是金陵厂的一半。而重迫击炮的产量,小小一个巩县厂就是辽宁厂的三倍!因此该厂九一八事变时的2303门迫击炮的损失数量,应该说是合情合理。
          以上内容取自陈天刑的文章分析。


          IP属地:上海5楼2025-01-21 15:10
          回复




            IP属地:福建6楼2025-01-21 15:52
            回复
              这个东北兵工厂损失表里面说是大洋,实际货币****,很多数据夹着奉大洋计算 ,并且老张小张统治时期奉票多次发行新货币取代旧钞票,又很快超发迅速贬值。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1-21 16: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