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是惑,立所是业,不净是苦。
四念处中,心无常、法无我,经云: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古德释曰,四句彰显心法俱空。故知是色是心,无常无我。身不净、受是苦,惑业所感之果报也。心生即因明,法生即立所,不净即业系苦相。心法互生,故有轮转。
然上所云心,皆妄心耳:一念不觉,立知为心;因明立所,业相为法。由此妄所,复生妄能,见分为心;固见发劳,相分为法。至此无明不觉,生于三细。境界为缘,便起智相,末那为心;分别染净,而有爱憎、是非、人我,是种种法。所谓境界为缘,长养六粗。
约总而说,不出惑、业、苦三,惑业必招苦果。例如逆境,由分别故,有所憎境,由所憎故,生违逆受,颇易明了。
复如顺境,由分别而立所爱境,次生乐受。然须知,惑业必带苦出,但于顺境中隐匿潜藏,密中积集,不顿为肉眼所见耳,此诚难晓。是故四念处首观身不净、受是苦,先破最迷眼处,令舍分别,则表乐不能惑,里苦不能聚。
复如持名,偶有不善觉观,无而忽有,盖与上同,因明立所带出。是故持而无持最善,即愿离愿最妙。经云:
时彼阿弥陀佛复告彼言:诸善男子!若汝今欲正念佛者,当如是念:「今者,阿弥陀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具有如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身色光明,如融金聚,具足成就,众宝辇轝,放大光明,坐师子座,沙门众中说如斯法。其所说者,谓一切法本来不坏,亦无坏者,如不坏色·乃至不坏识等诸阴故,又如不坏地·乃至不坏风等诸大故,又不坏色·乃至不坏触等诸入故,又不坏梵·乃至不坏一切世主等,如是乃至不念彼如来,亦不得彼如来。」彼作如是念如来已,如是次第得空三昧。善男子!是名正念诸佛现前三昧也。(文竟)
若依楞严,则兼修耳门圆照三昧,渐次亡所为佳。否则若能一心摄念,则亦可,以经明言不假方便故也。
四念处中,心无常、法无我,经云: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古德释曰,四句彰显心法俱空。故知是色是心,无常无我。身不净、受是苦,惑业所感之果报也。心生即因明,法生即立所,不净即业系苦相。心法互生,故有轮转。
然上所云心,皆妄心耳:一念不觉,立知为心;因明立所,业相为法。由此妄所,复生妄能,见分为心;固见发劳,相分为法。至此无明不觉,生于三细。境界为缘,便起智相,末那为心;分别染净,而有爱憎、是非、人我,是种种法。所谓境界为缘,长养六粗。
约总而说,不出惑、业、苦三,惑业必招苦果。例如逆境,由分别故,有所憎境,由所憎故,生违逆受,颇易明了。
复如顺境,由分别而立所爱境,次生乐受。然须知,惑业必带苦出,但于顺境中隐匿潜藏,密中积集,不顿为肉眼所见耳,此诚难晓。是故四念处首观身不净、受是苦,先破最迷眼处,令舍分别,则表乐不能惑,里苦不能聚。
复如持名,偶有不善觉观,无而忽有,盖与上同,因明立所带出。是故持而无持最善,即愿离愿最妙。经云:
时彼阿弥陀佛复告彼言:诸善男子!若汝今欲正念佛者,当如是念:「今者,阿弥陀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具有如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身色光明,如融金聚,具足成就,众宝辇轝,放大光明,坐师子座,沙门众中说如斯法。其所说者,谓一切法本来不坏,亦无坏者,如不坏色·乃至不坏识等诸阴故,又如不坏地·乃至不坏风等诸大故,又不坏色·乃至不坏触等诸入故,又不坏梵·乃至不坏一切世主等,如是乃至不念彼如来,亦不得彼如来。」彼作如是念如来已,如是次第得空三昧。善男子!是名正念诸佛现前三昧也。(文竟)
若依楞严,则兼修耳门圆照三昧,渐次亡所为佳。否则若能一心摄念,则亦可,以经明言不假方便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