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明佛母吧 关注:696贴子:3,461
  • 6回复贴,共1

《悲华经》释临终念佛,得佛力冥加,二力和合可入宝冥三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正诠释了名字位念佛人临终也能修出定善的理论依据!只要入得宝冥三昧,理论极值,甚至可以念至无生忍,即理一心不乱的程度!就算五逆极重罪,此时至心十念亦能忏净,这是何等殊胜啊!


IP属地:辽宁1楼2025-02-01 09:58回复
    ●《悲华经》相关节录
    "若闻我声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我于尔时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故现在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其心喜故得宝冥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
    ----
    虽然此经并非主说阿弥陀佛。
    但佛佛道同,弥陀亦能临终加持念佛人,而有殊胜增上效果,
    随着临终人第六识渐灭,其加持力反而越来越胜,
    临终后期,二力和合之下,可令念佛人入宝冥三昧,
    甚至可以念至理一心不乱。


    IP属地:辽宁2楼2025-02-01 10:18
    回复
      ----
      极乐无三恶道,但有凡圣侗卝居土,
      所以,没有五逆极重罪业的普通念佛人,
      只需入宝冥三昧后,修出定善,忏净恶道诸罪,恢复善人身份即可见佛往生。
      不必非要念至无生忍的理一心不乱。
      因为,此种境界,已经可以入实报庄严土了,很高……
      ----
      所以,弥陀来迎时,或赞言——
      “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观经》原文)
      或其它赞言,但不一定会像《悲华经》所示,不一定会讲经说法……
      (注: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皆须念佛转心而忏恶道诸罪!)
      ----
      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即前六品;
      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即下三品,
      虽然两种往生有自在与不自在之极大不同,
      但两者皆可有各自相应的“宝冥三昧”。


      IP属地:辽宁3楼2025-02-01 10:18
      回复
        ----
        念佛人虽有助念,但临终后期糊涂了颠倒了,怎么办?
        这就凸显助念人员的重要性!助念员应有简短开示,使其能重发菩提心,最好能生起大惭愧心忏悔心,令其放下娑婆诸缘……,主要还是以真切的菩提心,来重新感得弥陀加持,只要得弥陀他力冥加增上,便可在后期心识不乱,不像普通人那样必入乱心位!


        IP属地:辽宁4楼2025-02-01 10:32
        回复
          ----
          元晓大师《弥陀疏》中言:“发菩提心既是往生正因;未发心者直是无因!”所以,菩提心才是真正感得弥陀加持之主因!念佛人信愿当含摄菩提心,或能随顺菩提正道,方可!可不是口头念佛,我信我愿往生,就能感佛的!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所以,菩提心必须真切,至少能达名字位后心或观行位初品发心的境界即可。


          IP属地:辽宁5楼2025-02-01 10:32
          回复
            (注:宝冥三昧,很特殊,随着念佛人第六识渐灭,依第六识而起的见思惑,会有一种不伏而伏不断而断的特殊效果,当然了仍须自力系念佛号,主思往生大事,方能二力和合,最终渐入宝冥三昧。越是后期,弥陀加持力越胜,三昧定境越深,甚至可达无生忍,即理一心不乱的境界,故而五逆极重罪,至心十念也能灭得。但临终前期仍属散心念佛,是没有这样殊胜效果的。)


            IP属地:辽宁6楼2025-02-01 10:36
            回复
              (生前平时念佛,也是没有这样效果的。切勿混淆平时念佛和临终念佛,临终特殊时期的念佛忏罪有异方便,平时念佛远远不能与之相比。有些念佛人虽有助念,但临终后期糊涂了颠倒了,几乎都是菩提心不真,无惭愧忏悔等心,未感弥陀冥加所致!没入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之人,皆属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有很多念佛人都不知道,自己临终是要念佛忏罪的!)


              IP属地:辽宁7楼2025-02-01 1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