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城北有个村叫桃园,这里曾经是侯姓庄园。侯姓是仅次于南皮张的第二大家族,有着极为显赫的地位。为了深入了解该村侯姓辉煌的历史,我们专程来到这里探访。
桃园村东头有一牌楼,上面写着:桃源人民欢迎你。在我的印象中,村名应该写作桃园才对。大概是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影响,才有桃源之说。
接待我们的是该村一位七十多岁的侯姓老人,他们家位于村委会西面。他只是一位普通劳动者,丝毫看不到流淌着”贵族”血液的特殊气质。
曾经的侯姓有一片很大的院落,今天他们家所占的位置只是当年大院的东南一角。
按照老人描述,往北、往西很大一片才是当年大院的主要区域。
在老人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仅剩的一处残存的建筑。这处建筑用青砖垒成,似乎还能想象出当年的风光。只是,多年失修,在寒风中摇摇欲坠。
周围的人家,房前屋后散落着很多旧时的石头,说不清早先的用途。这些人家中不止侯姓,也有别的姓氏。
据老人介绍,该村是一个杂姓村。除了侯姓外,还有张、王、赵、刘、高、李、崔等姓氏,全村人口一千七百多。
说起来,这是我老家的邻村,相隔只有五里地。几十年前,它是我们去南皮县城的必经之地。
在我的印象中,去县城要穿过桃园,经过徐王李村,再过北花园,然后才会到南皮。
后来,从桃园的西边开通了一条路,再去南皮只需从桃园村西穿过就好了。大约是八十年代,在桃园的东边修建了一条新路,如今已经成了县道,从此西面这条路渐渐废弃了。
到桃园村里的次数不多,所以了解也少。记得小时候,桃园有位卖梨的人经常去我村,人们叫他崔三儿。除此之外,我村跟桃园有着很深的渊源。我的一个曾祖母娘家就在桃园。
曾祖母娘家姓李,现在仍有后人。这使我想起,当年给侯家护院的武师,那位李自成的后人,他是不是跟现在的李姓有血缘关系。
谈起这些,倒不是想跟李自成攀亲。我只是想了解的更多一点而已。
“闯王”李自成的曾孙李天祥,曾经在桃园村给侯家护院,并把自己的绝世武功唐拳传授给当地习武之人,时间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李天祥在南皮县桃园村传艺10载,授徒很多。
今天的南皮地面演习唐拳的人非常多,李天祥为沧州一带唐拳祖师爷。可惜的是,为了逃避朝廷追杀,李天祥后来不知所往。
我们的这位向导非常了解村里的情况,只是没有能力去归纳它们。用他的话说,他是一个文盲。看的出,这只是谦虚的说法。在他知道我的那一刻,非常惊讶,说读过我很多的文章。这不是文盲该有的状态。后面的谈话更是表明,他是一个古文化爱好者。
老人介绍说,该村在解放前有一座很大的关帝庙,解放初期被毁掉。与此不同,他家祖上留下的房屋毁坏的不多,反而被利用起来了。
这座仅存的破屋曾经被用来做了县粮局的一个部分,原因是在当时艰苦条件下,找一处这样大的院子非常困难。
目前的结构也是后来做粮局时改造过的,前面本是一个走廊,为了扩大房屋面积,就在前面砌成一堵墙。
曾经在视频上看到门上保留着”家住桃园,地耕渤海”的字样,今天却没有看到。老人打开门上的那把锁,我们走进屋。里面的破旧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屋顶上的梁柱依旧如故,可是有很大一块露出了天。房屋的主体也已经开裂,如果不及时修缮,恐怕很难再支撑下去!
在这所残败的房屋外面,堆积着一些从房屋拆下的木板和棍棒。同行的曲老师是树木学专家,一块木板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这块木板有三十公分宽,四米左右长。中间没有接头,是一个整体。
曲老师说,能做成这样板子的材料现在很难找到了。看周围生长的树,要么直度不够,要么宽度不够,要么长度不够。能够胜任的材料需要长好几十年!他建议把这种板子珍藏起来,说不定以后对研究当年历史有所帮助。
除此之外,旁边还放着一垛垛青砖,这些都是曾经的建筑材料。虽然现在看起来用途不大,但当年却是宝贝一般的存在。
这个”当年”,说的是解放初期。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讲到,南皮县政府所在地曾经设在大马家村。后来,几经变化才改成南皮县城。很难想象,为了建造一些建筑,政府不惜动用车辆到桃园来搬运这里的青砖!
在谈到大马家村时,老人若有所思。侯家的老姑奶奶有好几个嫁到了寨子那边。国人订婚讲究门当户对,说明当时那边也有大户人家。
也是联姻规则的缘故,让侯家与南皮张等大户人家有了多重亲戚关系。张之万的母亲就是侯家的大家闺秀。
侯家的发迹是从明朝开始的,整个家族出了几代进士,举人,最高官位达到州官的高度。
据这位老人介绍,当年(清朝)有位先祖在四川当官,没有等到退休就在任上去世。当地派出很多人千里迢迢抬棺将尸体运回老家,其显赫和风光程度令人瞩目。
随着时代变革,家族观念被彻底打破,作为地位和荣誉象征的侯氏祖坟同时被毁坏。
非常幸运的是,老人“收藏“了一块石碑,上面的墓志铭十分完整。曾经有县相关部门的人前来,把墓志铭做成拓片保存起来。或许,这将是研究侯氏家族史少有的物证之一。
我们试图说服老人,按照他的记忆描绘一幅当年侯家大院的场景图。老人摇摇头,似乎有所顾虑。只说“难啊”,就算是八九十岁的老人都很难记得当年的情况,何况自己才七十多岁?
说完这些话题,又聊了一下现今村里状况。跟南皮其他地方一样,这里有多家跟五金加工制作相关的企业。这一点,从村子外面摆放的冲床就能看出。
眼看时近中午,我们说声再见与老人告别。 探访结束了,对桃园侯家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们跟老人约定,让他把拓片的文字拍成图片发给我们,我们将求助于这方面专家,翻译并整理出来。
桃园村东头有一牌楼,上面写着:桃源人民欢迎你。在我的印象中,村名应该写作桃园才对。大概是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影响,才有桃源之说。
接待我们的是该村一位七十多岁的侯姓老人,他们家位于村委会西面。他只是一位普通劳动者,丝毫看不到流淌着”贵族”血液的特殊气质。
曾经的侯姓有一片很大的院落,今天他们家所占的位置只是当年大院的东南一角。
按照老人描述,往北、往西很大一片才是当年大院的主要区域。
在老人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仅剩的一处残存的建筑。这处建筑用青砖垒成,似乎还能想象出当年的风光。只是,多年失修,在寒风中摇摇欲坠。
周围的人家,房前屋后散落着很多旧时的石头,说不清早先的用途。这些人家中不止侯姓,也有别的姓氏。
据老人介绍,该村是一个杂姓村。除了侯姓外,还有张、王、赵、刘、高、李、崔等姓氏,全村人口一千七百多。
说起来,这是我老家的邻村,相隔只有五里地。几十年前,它是我们去南皮县城的必经之地。
在我的印象中,去县城要穿过桃园,经过徐王李村,再过北花园,然后才会到南皮。
后来,从桃园的西边开通了一条路,再去南皮只需从桃园村西穿过就好了。大约是八十年代,在桃园的东边修建了一条新路,如今已经成了县道,从此西面这条路渐渐废弃了。
到桃园村里的次数不多,所以了解也少。记得小时候,桃园有位卖梨的人经常去我村,人们叫他崔三儿。除此之外,我村跟桃园有着很深的渊源。我的一个曾祖母娘家就在桃园。
曾祖母娘家姓李,现在仍有后人。这使我想起,当年给侯家护院的武师,那位李自成的后人,他是不是跟现在的李姓有血缘关系。
谈起这些,倒不是想跟李自成攀亲。我只是想了解的更多一点而已。
“闯王”李自成的曾孙李天祥,曾经在桃园村给侯家护院,并把自己的绝世武功唐拳传授给当地习武之人,时间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李天祥在南皮县桃园村传艺10载,授徒很多。
今天的南皮地面演习唐拳的人非常多,李天祥为沧州一带唐拳祖师爷。可惜的是,为了逃避朝廷追杀,李天祥后来不知所往。
我们的这位向导非常了解村里的情况,只是没有能力去归纳它们。用他的话说,他是一个文盲。看的出,这只是谦虚的说法。在他知道我的那一刻,非常惊讶,说读过我很多的文章。这不是文盲该有的状态。后面的谈话更是表明,他是一个古文化爱好者。
老人介绍说,该村在解放前有一座很大的关帝庙,解放初期被毁掉。与此不同,他家祖上留下的房屋毁坏的不多,反而被利用起来了。
这座仅存的破屋曾经被用来做了县粮局的一个部分,原因是在当时艰苦条件下,找一处这样大的院子非常困难。
目前的结构也是后来做粮局时改造过的,前面本是一个走廊,为了扩大房屋面积,就在前面砌成一堵墙。
曾经在视频上看到门上保留着”家住桃园,地耕渤海”的字样,今天却没有看到。老人打开门上的那把锁,我们走进屋。里面的破旧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屋顶上的梁柱依旧如故,可是有很大一块露出了天。房屋的主体也已经开裂,如果不及时修缮,恐怕很难再支撑下去!
在这所残败的房屋外面,堆积着一些从房屋拆下的木板和棍棒。同行的曲老师是树木学专家,一块木板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这块木板有三十公分宽,四米左右长。中间没有接头,是一个整体。
曲老师说,能做成这样板子的材料现在很难找到了。看周围生长的树,要么直度不够,要么宽度不够,要么长度不够。能够胜任的材料需要长好几十年!他建议把这种板子珍藏起来,说不定以后对研究当年历史有所帮助。
除此之外,旁边还放着一垛垛青砖,这些都是曾经的建筑材料。虽然现在看起来用途不大,但当年却是宝贝一般的存在。
这个”当年”,说的是解放初期。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讲到,南皮县政府所在地曾经设在大马家村。后来,几经变化才改成南皮县城。很难想象,为了建造一些建筑,政府不惜动用车辆到桃园来搬运这里的青砖!
在谈到大马家村时,老人若有所思。侯家的老姑奶奶有好几个嫁到了寨子那边。国人订婚讲究门当户对,说明当时那边也有大户人家。
也是联姻规则的缘故,让侯家与南皮张等大户人家有了多重亲戚关系。张之万的母亲就是侯家的大家闺秀。
侯家的发迹是从明朝开始的,整个家族出了几代进士,举人,最高官位达到州官的高度。
据这位老人介绍,当年(清朝)有位先祖在四川当官,没有等到退休就在任上去世。当地派出很多人千里迢迢抬棺将尸体运回老家,其显赫和风光程度令人瞩目。
随着时代变革,家族观念被彻底打破,作为地位和荣誉象征的侯氏祖坟同时被毁坏。
非常幸运的是,老人“收藏“了一块石碑,上面的墓志铭十分完整。曾经有县相关部门的人前来,把墓志铭做成拓片保存起来。或许,这将是研究侯氏家族史少有的物证之一。
我们试图说服老人,按照他的记忆描绘一幅当年侯家大院的场景图。老人摇摇头,似乎有所顾虑。只说“难啊”,就算是八九十岁的老人都很难记得当年的情况,何况自己才七十多岁?
说完这些话题,又聊了一下现今村里状况。跟南皮其他地方一样,这里有多家跟五金加工制作相关的企业。这一点,从村子外面摆放的冲床就能看出。
眼看时近中午,我们说声再见与老人告别。 探访结束了,对桃园侯家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们跟老人约定,让他把拓片的文字拍成图片发给我们,我们将求助于这方面专家,翻译并整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