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德基,看到一个爸爸带着孩子来买儿童餐。
坐下来吃的时候,爸爸对孩子说了一句话: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那孩子看着有7、8岁的样子,听完之后父子俩都没再说话。
但从男孩低着的头和咀嚼食物的缓慢动作来看,他听懂了,也听进心里去了。
大概在那位父亲眼里,自己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教育小孩的机会。
一句话,既表明了自家的经济状况,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又把自己塑造成了尽力去满足孩子需求的慈父形象。
不知道那个孩子,以后会如何消化这句话。
中国小孩,基本上都是在饭桌上听着父母的这些话长大的。
“我们家里条件比不上别人,你在学校不要参与同学之间的攀比。”
“爸妈养你不容易,还要供你读书,不该花钱的地方就不要乱花。”
“唉,你这补课费也太贵了,都够咱家好几个星期的生活费了。但你别担心,爸妈就是卖血也会送你去上学。”
在父母看来,这些不过是不掺杂恶意又无关紧要的唠叨,然而落在年幼的孩子心里,却可能变成捆绑自己的诅咒。
他们听到了父母的“潜台词”:
“你看,我赚钱这么辛苦,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欠我的,所以你必须好好听我的话,将来报答我,孝敬我,否则你就是对不起我。”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一句句话像针扎进心窝里,父母或许没有多想,但却可能在孩子心头回荡余生。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
有位妈妈为了把鱼肉让给孩子,总说自己喜欢吃鱼头,孩子信以为真。
妈妈吃了一辈子鱼头,临终前却对孩子吐露真心:我不喜欢吃,我那么做都是为了省下来给你吃。
故事外的我们,都会为妈妈的付出而感动。
可故事里的那个孩子呢?
母亲累积了一辈子的委屈,也变成了孩子余生的内疚,如鲠在喉。
同样爱吃鱼肉的妈妈,真的无法和孩子共享同一条鱼吗?
不见得。
大多数父母,只是想要“善意”地提醒孩子:“爸爸妈妈赚钱很不容易,但是为了你,爸爸妈妈宁愿委屈自己。”
可是,7岁的小孩,只能承受7岁小孩该承受的压力。
如武志红老师所说,“任何一个超过他们承受范围的复杂挑战,都有可能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内心打击。”
试图“无私奉献”,潜意识里又觉得孩子亏欠自己,于是总在自以为适合的场合,在孩子面前泄露“父母不容易”的情绪。
这似乎是中国家长的“通病”。
可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对一个孩子会产生恒久的影响。
孩子的每一点小小的快乐,每一个小心愿的实现,都伴随着巨大的负疚感。
为了减少负疚感,他会学着“懂事”“体谅”,压抑自己索取的冲动,更谈不上奢侈的愿望。
歉疚地想要剔骨还父剜肉还母的心情,是很多父母无法想象或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去相信的。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小大人症候群”,指的是那些用隐忍来适应环境,将内心封闭换来“刻意成熟”的孩子。
有人觉得自己的出生就是一笔债款,认为是自己的任性、贪婪,给父母添了累赘。没有索要幸福的底气,欠父母的还清就好。
长大后把自己视作负担。无比自卑、懦弱,畏畏缩缩,没有丝毫尊严。
有人在爸妈哭穷之后拼命克制天性去讨好父母,知道家里并没有那么穷的真相后开始叛逆。
诋毁自己是阴沟里的鼹鼠,浑身脏水和恶臭,永远只能活在泥土里。
认为自己不配在阳光下行走,不配拥有温暖和爱。
如果一个幼小的孩子在商店里用渴望的眼神看着一件商品,回过头来却对你说:“我不喜欢,我不要。”
你此时绝不应该沾沾自喜地感到高兴。
“付出感”和“牺牲感”,是家庭教育中存在最多,也是最可怕的情绪。
可大多数父母偏偏不明白,比起装模做样的哭穷,呈现真实,就是最好的教育。
坐下来吃的时候,爸爸对孩子说了一句话: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那孩子看着有7、8岁的样子,听完之后父子俩都没再说话。
但从男孩低着的头和咀嚼食物的缓慢动作来看,他听懂了,也听进心里去了。
大概在那位父亲眼里,自己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教育小孩的机会。
一句话,既表明了自家的经济状况,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又把自己塑造成了尽力去满足孩子需求的慈父形象。
不知道那个孩子,以后会如何消化这句话。
中国小孩,基本上都是在饭桌上听着父母的这些话长大的。
“我们家里条件比不上别人,你在学校不要参与同学之间的攀比。”
“爸妈养你不容易,还要供你读书,不该花钱的地方就不要乱花。”
“唉,你这补课费也太贵了,都够咱家好几个星期的生活费了。但你别担心,爸妈就是卖血也会送你去上学。”
在父母看来,这些不过是不掺杂恶意又无关紧要的唠叨,然而落在年幼的孩子心里,却可能变成捆绑自己的诅咒。
他们听到了父母的“潜台词”:
“你看,我赚钱这么辛苦,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欠我的,所以你必须好好听我的话,将来报答我,孝敬我,否则你就是对不起我。”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一句句话像针扎进心窝里,父母或许没有多想,但却可能在孩子心头回荡余生。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
有位妈妈为了把鱼肉让给孩子,总说自己喜欢吃鱼头,孩子信以为真。
妈妈吃了一辈子鱼头,临终前却对孩子吐露真心:我不喜欢吃,我那么做都是为了省下来给你吃。
故事外的我们,都会为妈妈的付出而感动。
可故事里的那个孩子呢?
母亲累积了一辈子的委屈,也变成了孩子余生的内疚,如鲠在喉。
同样爱吃鱼肉的妈妈,真的无法和孩子共享同一条鱼吗?
不见得。
大多数父母,只是想要“善意”地提醒孩子:“爸爸妈妈赚钱很不容易,但是为了你,爸爸妈妈宁愿委屈自己。”
可是,7岁的小孩,只能承受7岁小孩该承受的压力。
如武志红老师所说,“任何一个超过他们承受范围的复杂挑战,都有可能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内心打击。”
试图“无私奉献”,潜意识里又觉得孩子亏欠自己,于是总在自以为适合的场合,在孩子面前泄露“父母不容易”的情绪。
这似乎是中国家长的“通病”。
可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对一个孩子会产生恒久的影响。
孩子的每一点小小的快乐,每一个小心愿的实现,都伴随着巨大的负疚感。
为了减少负疚感,他会学着“懂事”“体谅”,压抑自己索取的冲动,更谈不上奢侈的愿望。
歉疚地想要剔骨还父剜肉还母的心情,是很多父母无法想象或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去相信的。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小大人症候群”,指的是那些用隐忍来适应环境,将内心封闭换来“刻意成熟”的孩子。
有人觉得自己的出生就是一笔债款,认为是自己的任性、贪婪,给父母添了累赘。没有索要幸福的底气,欠父母的还清就好。
长大后把自己视作负担。无比自卑、懦弱,畏畏缩缩,没有丝毫尊严。
有人在爸妈哭穷之后拼命克制天性去讨好父母,知道家里并没有那么穷的真相后开始叛逆。
诋毁自己是阴沟里的鼹鼠,浑身脏水和恶臭,永远只能活在泥土里。
认为自己不配在阳光下行走,不配拥有温暖和爱。
如果一个幼小的孩子在商店里用渴望的眼神看着一件商品,回过头来却对你说:“我不喜欢,我不要。”
你此时绝不应该沾沾自喜地感到高兴。
“付出感”和“牺牲感”,是家庭教育中存在最多,也是最可怕的情绪。
可大多数父母偏偏不明白,比起装模做样的哭穷,呈现真实,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