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58,408贴子:73,369,704
  • 9回复贴,共1

刘邦运用孙子兵法汇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攻心计+激将法+利益诱导
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史记·高祖本纪》
这里运用了攻心计+激将法+利益诱导
攻心为上
- 刘邦深知人心向背的重要性,他在帛书上所写内容“天下苦秦久矣”,旨在唤起沛地父老乡亲对秦朝统治的不满和怨恨,从心理上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让父老乡亲意识到反抗秦朝是大势所趋。
- 指出“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描绘出如果不顺应诸侯起义的潮流,沛地将面临被屠杀的可怕后果,给沛地父老造成心理压力,迫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激将法
- 刘邦通过“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这句话,刺激沛地父老乡亲,激发他们的求生欲望和反抗精神,让他们明白如果不采取行动,将会面临灭顶之灾,从而促使他们下定决心杀掉沛令,响应起义。
利益诱导
- 刘邦提出“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为沛地父老乡亲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利益方向,即通过诛杀沛令、拥立合适的人来响应诸侯,就能够保全家庭和家族,以利益诱导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
以利动之
符合《孙子兵法·势篇》提到“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意思是用利益去引诱敌人,使其按照我方的意图行动。这其实是利用了人对利益的追求心理,通过设置诱饵,让敌人产生贪念,从而陷入我方的圈套,是一种针对敌人心理弱点的计谋。
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主张通过非武力手段使敌人屈服,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攻心策略。如通过外交手段、舆论宣传、展示强大实力等方式,从心理上威慑敌人,让敌人认识到抵抗是徒劳的,从而主动投降或妥协。
战术体现
伐谋:《孙子兵法》强调“上兵伐谋”,即通过谋略来战胜敌人。刘邦(刘季)深知直接攻城可能会带来巨大伤亡且不一定能成功,于是采用写信劝降的方式,这是运用谋略而非单纯依靠武力的体现,试图以最小的代价达到占领沛城的目的。
- 攻心:类似于“夺气攻心”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刘邦在信中向沛地父老分析天下形势,指出“天下苦秦久矣”,激发父老对秦朝统治的不满情绪,又以“父子俱屠,无为也”制造心理压力,同时提出“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的利益诱惑,从心理上瓦解沛地父老为沛令守城的意志,让他们主动选择顺应起义,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
这里运用了虚张声势的计谋
於是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南阳守欲自刭。其舍人陈恢曰:“死未晚也。”乃逾城见沛公,曰:“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吏人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後: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後又有彊宛之患。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沛公曰:“善。”乃以宛守为殷侯,封陈恢千户。引兵西,无不下者
符合示形动敌《孙子兵法·势篇》中提到“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意思是要使敌人暴露形迹而我军隐蔽真形,这样我军就能集中兵力而敌人兵力就会分散。通过示形,展示出一些虚假的军事部署、行动方向等,迷惑敌人,让敌人误判我方的实力和意图,这其中就包含了虚张声势的意味。比如在战场上,故意设置大量的旗帜、营帐来显示有众多兵力,实则可能兵力有限,以此来威慑敌人。
战术体现
- “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刘邦让军队变换旗帜,在黎明时将宛城包围三圈,制造出己方兵力雄厚的假象,给宛城守军造成心理压力,使其产生恐惧和慌乱,这是典型的虚张声势之计。
又与秦军战於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符合《孙子兵法·虚实篇》里的示形。“益张疑兵旗帜”体现了“示形”的计谋。“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意思是用假象迷惑敌人,使敌人暴露兵力部署,而我方却能保持兵力集中且隐蔽。通过多树旗帜制造疑兵,让秦军误以为刘邦军队兵力众多、部署广泛,从而分散秦军的注意力和兵力,陷入被动。
符合《孙子兵法·用间篇》里的因间。
“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运用了类似“因间”的策略,《孙子兵法》中的“因间”是指利用敌方的乡人做间谍或利用与敌方的友好关系来获取情报、实施计谋等。刘邦军队所过之处不抢掠,赢得了秦地百姓的好感,利用秦地百姓对秦军的影响,使秦军内部产生松懈情绪,从而削弱了秦军的战斗力,为大破秦军创造了条件。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2-13 12:57回复
    13672259510哈、姓缘名木字求鱼、就爱好的顾客.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刘邦通过一系列行动使“秦军解”,即秦军出现了防守松懈、军心动摇的弱点,然后抓住时机“因大破之”,这符合《孙子兵法》中“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的思想,避开秦军原本可能的坚实防御,趁其出现松懈、混乱等虚弱状态时发动攻击,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2-13 12:57
    回复
      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
      符合唐代《太白阴经》
      水攻具篇
      经曰:以水佐攻者,强。水因地而成势,为源高於城,本大於末,可以遏而止,可以决而流,故晋水可以灌安邑,汾水可以浸平阳,先设水平,测其高下,可以漂城、灌军、浸营、败将也。
      兵书经典上说:用水来辅助进攻,能增强攻势。水依据地形而形成不同的态势,如果水源地势比城池高,上游水量比下游大,那么就可以对水流加以拦截或疏通。所以晋水可以用来淹灌安邑,汾水能够用来浸泡平阳,只要事先用水平仪测量地势高低,就可以利用水势冲毁城墙、淹没敌军、浸泡营垒、打败敌军将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2-13 13:24
      回复
         四年,项羽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曰:“谨守成皋。若汉挑战,慎勿与战,无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复从将军。”乃行击陈留、外黄、睢阳,下之。汉果数挑楚军,楚军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度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金玉货赂。大司马咎、长史欣皆自刭汜水上。项羽至睢阳,闻海春侯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锺离眜於荥阳东,项羽至,尽走险阻。
        这段内容主要符合《孙子兵法·火攻篇》中的“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以及《孙子兵法·计篇》中的“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具体分析如下:
        - 《孙子兵法·火攻篇》:项羽叮嘱曹咎坚守成皋,不要与汉军交战,但曹咎因被汉军辱骂激怒而违背命令,率军渡汜水出战,这体现了将领不能因愤怒、怨恨等情绪而轻易出战的道理,与“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观点相符。
        - 《孙子兵法·计篇》:从“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角度看,曹咎面对汉军挑衅,不能冷静应对,轻易被激怒而做出错误决策,渡水出战,显示出他在“智”这一方面的欠缺,没有做到明智地判断战场形势和敌人意图。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2-13 13:30
        回复
          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金玉货赂。大司马咎、长史欣皆自刭汜水上。项羽至睢阳,闻海春侯破,乃引兵还。
          这段内容主要符合《孙子兵法·军争篇》。《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有“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的论述,意思是敌人渡河来进攻,不要在水中迎击,而要等敌人渡到一半时再攻击,这样才有利。文中“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正是汉军运用了《孙子兵法·军争篇》中“半渡而击”的战术,趁楚军渡河到一半、阵脚未稳之时发动攻击,从而取得了重大胜利。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2-13 13:32
          回复
            汉四年,汉王之败成皋,北渡河,得张耳、韩信军,军脩武,深沟高垒,使刘贾将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烧其积聚,以破其业,无以给项王军食。已而楚兵击刘贾,贾辄壁不肯与战,而与彭越相保。
            这段内容主要符合《孙子兵法·虚实篇》。
            《孙子兵法·虚实篇》强调“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即出击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奔袭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在这段描述中,汉王在败于成皋后,没有与楚军正面硬拼,而是派刘贾率领军队渡过白马津进入楚地,烧毁楚军的粮草积聚,这是一种避实击虚的策略,通过攻击楚军的薄弱环节——粮草供应,来打乱楚军的部署,使楚军陷入困境,符合《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攻其必救”的思想,迫使敌人分散兵力回救,从而为自己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2-13 13:37
            回复
              汉五年,汉王追项籍至固陵,使刘贾南渡淮围寿春。还至,使人间招楚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佐刘贾举九江,迎武王黥布兵,皆会垓下,共击项籍。
              这段内容主要符合《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子兵法·谋攻篇》强调“上兵伐谋”,即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取胜。在这段描述中,汉王派刘贾南渡淮围寿春,并派人招降楚大司马周殷,使周殷反楚,还联合各方力量如武王黥布的军队,共同在垓下攻击项籍,这一系列行动体现了通过谋略分化、瓦解敌人,联合各方力量以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是运用谋略取得战争优势的体现,符合“上兵伐谋”的思想。同时也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影子,通过招降周殷,不通过正面交战就削弱了楚军力量,增强了己方实力。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2-13 13:44
              回复
                八月,赵相国陈豨反代地。上曰:“豨尝为吾使,甚有信。代地吾所急也,故封豨为列侯,以相国守代,今乃与王黄等劫掠代地!代地吏民非有罪也。其赦代吏民。”九月,上自东往击之。至邯郸,上喜曰:“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也。”闻豨将皆故贾人也,上曰:“吾知所以与之。”乃多以金啗豨将,豨将多降者。
                这段内容主要符合《孙子兵法》中的《计篇》和《用间篇》,具体如下:
                - 《计篇》:此篇强调“夫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刘邦先是根据对陈豨的了解,称其曾为自己使者,颇为守信,又依据其军事部署判断他“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认为其“无能为也”,这体现了刘邦对将领和敌方形势的判断,是对“将”与“法”等因素的考量,属于《计篇》中分析敌我双方情况以制定战略的范畴。
                - 《用间篇》:刘邦得知陈豨的将领多为商人出身,便“多以金啗豨将”,用金钱去贿赂敌方将领,使其投降,这是典型的使用“利而诱之”的策略,属于《用间篇》中以利益诱惑敌方人员为己所用的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分化瓦解敌人,为自己取得战争的优势。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2-13 13:47
                回复
                  受诏别击楚军後,绝其饷道,起阳武至襄邑。
                  这段内容符合《孙子兵法·虚实篇》。
                  《虚实篇》强调避实击虚、攻其必救,通过调动敌人,创造战机。“受诏别击楚军後,绝其饷道,起阳武至襄邑”,这一行动是攻击楚军后方粮道,属于避实击虚策略。粮道是楚军要害,一旦断绝,将使楚军陷入困境,迫使敌人回救,为己方创造有利战机,符合《虚实篇》中“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其所必救”的理念。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2-13 13:53
                  回复

                    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原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於荥阳东,大破之
                    这段内容符合《孙子兵法·势篇》与《谋攻篇》,具体分析如下:
                    - 《孙子兵法·势篇》
                    - 择人任势:文中汉王挑选军中可为骑将者,众人推荐李必、骆甲,因为他们熟悉骑兵战术,而灌婴虽年轻但作战勇猛,汉王于是任命他们担任合适职位,将郎中骑兵出击楚军。这体现了《势篇》中“择人而任势”的思想,即根据人才特点赋予相应职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以营造有利的作战态势。
                    - 奇正相生:李必、骆甲凭借熟悉骑兵的专长为正,灌婴以勇猛善战为奇,三者相互配合,在荥阳东大破楚骑,是“奇正相生”战术的实践,通过不同优势力量的组合,出其不意打击敌人。
                    - 《孙子兵法·谋攻篇》
                    - 知彼知己:汉军选择李必、骆甲这样熟悉骑兵战术的将领,是基于对楚军骑兵实力的了解,清楚需要怎样的人才与之对抗,体现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从将领任用角度为作战胜利提供保障 。
                    - 上下同欲:李必、骆甲担心士兵不信任自己,请求汉王派亲信将领担任骑将。李必、骆甲愿意辅佐他,汉王任命灌婴,这一安排促进了将领间的信任与协作,符合“上下同欲者胜”,使军队内部团结一心,共同对敌。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2-13 16: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