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小哥、外卖员他们是新的就业形态下的劳动者,他们不能仅因与用工方存在“承包”、“转包”、“派遣”等类似外观就被排除在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外。他们的维权困境,受到了工人日报的关注;本人代理的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也是遇到这样的维权困境。
最高人民法院最近公布了四个指导案例,均为新就业形态下劳动争议案。涉及买菜平台配送员、外卖小哥、网络主播和代驾司机。其中外卖小哥和平台配送员的案例最终被认定劳动关系纠纷,主播和代驾的案例不予认定劳动关系。作为专门维护职工权益的官方媒体,工人日报非常关注快递行业劳动者权益保护。记者柳珊珊就一起快递员劳动仲裁案件采访了我,发表在2月13日的工人日报第七版。

给记者提供的报道稿件原文四千字,因篇幅字数限制,发表的报道已经缩减到2300字。本人认为,对快递员和快递公司等类似就业形态中劳动关系认定,不应该因用人单位采取了一些掩盖劳动关系、规避劳动法调整的手段就变得模糊化,从而淡化劳动关系,得到不成立劳动关系的结论。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其中第(一)项考虑的是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身份外观,后两项则是对劳动者从属于用人单位这一核心特征的具像:劳动者不仅要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受用人单位的一定的人身支配,其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也被用人单位吸收从而失去独立性。一个穿着带有快递公司LOGO工作服的快递员,开着带着快递公司LOGO的三轮车送货,这个专职快递员已经成为快递公司的一部分。此时还主张快递员和快递公司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劳务关系,是无法说得通的。
快递员等新形态从业人员可能确有一部分不是固定的,比如快递员揽收快递自主向客户收取快递费,然后再向公司支付中转费。两者差额作为快递员收入,确实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外观。从微观看这也特别像自主经营,但从宏观上看,仍然属于劳动报酬:快递员终究是没有和快递公司议价能力;快递员的月收入终究是更像一个工薪阶层而不像一个老板;快递员的收入不具有自主经营的“风险和利润挂钩”的特征。仲裁员、法官不应该只着眼于这些微观情节而无视用人单位是居于支配地位一方这个最大的事实。我觉得每个裁判者应该有一点“偏心”,让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弱者感受到劳动法的温暖。
工人日报原文:https://www.workercn.cn/papers/grrb/2025/02/13/7/news-1.html
最高人民法院最近公布了四个指导案例,均为新就业形态下劳动争议案。涉及买菜平台配送员、外卖小哥、网络主播和代驾司机。其中外卖小哥和平台配送员的案例最终被认定劳动关系纠纷,主播和代驾的案例不予认定劳动关系。作为专门维护职工权益的官方媒体,工人日报非常关注快递行业劳动者权益保护。记者柳珊珊就一起快递员劳动仲裁案件采访了我,发表在2月13日的工人日报第七版。

给记者提供的报道稿件原文四千字,因篇幅字数限制,发表的报道已经缩减到2300字。本人认为,对快递员和快递公司等类似就业形态中劳动关系认定,不应该因用人单位采取了一些掩盖劳动关系、规避劳动法调整的手段就变得模糊化,从而淡化劳动关系,得到不成立劳动关系的结论。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其中第(一)项考虑的是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身份外观,后两项则是对劳动者从属于用人单位这一核心特征的具像:劳动者不仅要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受用人单位的一定的人身支配,其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也被用人单位吸收从而失去独立性。一个穿着带有快递公司LOGO工作服的快递员,开着带着快递公司LOGO的三轮车送货,这个专职快递员已经成为快递公司的一部分。此时还主张快递员和快递公司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劳务关系,是无法说得通的。
快递员等新形态从业人员可能确有一部分不是固定的,比如快递员揽收快递自主向客户收取快递费,然后再向公司支付中转费。两者差额作为快递员收入,确实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外观。从微观看这也特别像自主经营,但从宏观上看,仍然属于劳动报酬:快递员终究是没有和快递公司议价能力;快递员的月收入终究是更像一个工薪阶层而不像一个老板;快递员的收入不具有自主经营的“风险和利润挂钩”的特征。仲裁员、法官不应该只着眼于这些微观情节而无视用人单位是居于支配地位一方这个最大的事实。我觉得每个裁判者应该有一点“偏心”,让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弱者感受到劳动法的温暖。
工人日报原文:https://www.workercn.cn/papers/grrb/2025/02/13/7/news-1.html